王運寶
12月1日,安徽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安徽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2月11日,規劃建議全文發布。包含安徽在內,全文發布“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浙江、湖北、海南、四川、河南、山東、吉林、廣東等省市。
作為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各省市錨定2035年戰略目標,在規劃建議中提出許多新思路,這也是觀察各地未來五年發展的第一文本,“地方版”規劃建議的新看點持續涌現。
首先,創新成為首位戰略,這與中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相呼應。尤其是作為科創 “明珠”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各地“暗戰”的一大熱點。
目前,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是否會有更多落地?梳理發現,已有浙江、四川、湖北、陜西、山東、遼寧明確提出創建目標,落地城市分別是杭州、西安、武漢、成都、濟南、沈陽。
特別是湖北。12月10日出版的《湖北日報》,刊發了《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文章指出,追兵在跑,標兵在飛,在“創新第一動力”的賽道上,“為什么是合肥?”,湖北在哪里?武漢在哪里?
早在今年6月10日, 《成都日報》理論周刊曾發文指出,從全國大棋局來看,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落子西部的成渝地區,是國家從戰略宏觀層面上優化科技研究區域布局的重要一步。
其次,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另一個各省市要辦的大事。
北京、上海作為領跑者,同樣都在協調發展上著墨甚多。北京提出將推動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上海提出“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在長三角地區,已公布規劃建議全文的浙江、安徽,一方面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同時在省域不同城市協調發展上作出專門部署。浙江是建設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安徽明確把蕪湖建設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不僅是安徽,規劃建設省域副中心的省份,還有四川、陜西、湖北等。陜西確定建設榆林,湖北是宜昌、襄陽。這些都是省會城市經濟明顯增長的省份,也是探索避免“一市獨大” 的弊端。
如果說綜合性科學中心是創新發展的平臺載體,省域內不同城市協調發展是拓展發展空間,那么與未來五年發展最密切關聯的就是人才。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城市建設,引人聚才都是第一位的。
在規劃建議中,安徽提出“江淮英才計劃”;浙江加快建設全球人才蓄水池,優化“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生態;湖北要深入推進大學生留鄂就業創業;天津推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樹立“天下才天津用”的理念;吉林實施“長白山人才工程”,創新引進和使用“候鳥型”人才。
融入新發展格局,也是各省市謀劃的應有之意,樞紐、支點、鏈接……成為熱詞。但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關鍵是發揮我國超級國內市場的作用,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因此,如何相互對接、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交流,怎樣把規劃藍圖變成立體化的生動現實,實現韌性成長,都在考驗著各地主政者的智慧和能力。
梳理發現,還有上海的“五型經濟”、浙江的“智治體系”等都引發關注。“十四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百舸爭流,都在奮力前行,惟有搶抓機遇才能不留遺憾,五年后呈現的就將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