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德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城鄉融合結構、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歷史變遷過程。其主要特征,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的聚集;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的流動。而其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市民化、現代化。離開了“人”這一焦點,城鎮化就脫離了本質要求。
20年前的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用“城鎮化”一詞。2014年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2020年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數據,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60.60%。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實際上提前一年實現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的目標。
城鎮化率突破60%,意味著我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即“二次城鎮化”階段。與人口由“鄉”到“城”的初級形態不同,更多是人口向中心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流動聚集,即“十四五”進入到由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區域發展這樣一種歷史階段,將帶來經濟社會空間結構的許多新變化。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如何構筑動力機制、承載區域發展要素,發揮引領功能,成為我國新發展觀布局中面臨的新課題。
“人”將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世界現代化進程表明,“人”是現代化的靈魂。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本質性的目標要素主要有:第一,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在“身份”上,更在思維、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上實現文明素養的提升。第二,實現包括國民教育、醫療衛生和城市福利等在內的公共服務共享化,“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第三,實現勞動力和人才無障礙流動,減少落戶限制、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各種壁壘。第四,形成支撐性、有特色、可持續的城鄉融合產業體系,能為城鎮化中的人提供充分就業的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