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每到周末,銅陵市民王芳驅車前往樅陽縣白云巖景區郊游,行駛在寬闊筆直的鄉村公路上,一旁的田野農屋相映成趣。看見此景,王芳不禁感慨: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經過區劃調整并入銅陵后,樅陽縣已成為越來越多銅陵市民周末度假的首選地。過去,許多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景點,也獲得不少市民的擁簇,紛紛前去“打卡”。鄉村旅游持續火熱的背后,得益于不斷改善的道路交通設施。過去,鄉村路大多崎嶇不平;如今,道路不僅便捷通暢,“顏值”也越來越高。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至今沒有過時。在即將收官的“十三五”期間,銅陵站在一江兩岸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道路建設作為跨江聯動的“先行官”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兩個半小時的車程縮短到70分鐘,國道347的開通,讓樅陽縣城到銅陵市主城區之間的距離前所未有地拉近。從開工建設到通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347速度”也成為銅陵“十三五”交通事業大踏步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這一年,銅陵實現了多年以來跨江發展的夙愿,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期。然而,在新的城市空間版圖中,一江兩岸從相加到相融,仍有諸多空白需要填補。
樅陽是一個農業大縣,而銅陵卻是一座典型的工業化城市,農村地域面積小、居民數量少,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能力相對比較強,城鄉協調發展水平此前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區劃調整后,銅陵城鄉主要經濟指標差距顯著放大,數據的背后,更是城鄉基礎設施硬件水平實實在在的落差。
長期以來,樅陽縣交通基礎設施薄弱,沒有一級公路,不通鐵路。區劃調整后,銅陵市農村公路總里程由1230公里增至4000余公里,路面鋪裝率卻從83%降至66%,而這只是銅陵江南江北交通發展不均衡的冰山一角。
從發展角度看,由于交通不暢,雖然銅陵市地域空間在區劃調整后得到極大拓展,產業布局卻無法施展開來。從民生的角度看,在區劃調整的官方信息通報中,特別強調了對于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樅陽縣群眾對于區劃調整后民生水平提升也抱有很高期待。
無論是著眼跨江后的發展布局,還是回應群眾的期待,江北地區的道路交通短板都是銅陵區劃調整后必須突破的第一道關口。

為此,銅陵做出“全力撐樅陽”的莊嚴承諾,在交通建設項目和資金上向樅陽傾斜,這也被寫入了銅陵市“十三五”發展規劃。在區劃調整當年,銅陵市就開工建設了全省新建里程最長的國道347樅陽段項目,德上高速樅陽段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項目也加速落地。
“十三五”期間,銅陵在江北地區交通建設累計投入超過95億元,約是“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的12 倍。僅農村地區,就相繼實施了道路暢通工程、公路擴面延伸工程、公路危橋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累計投入達35億元。通過近五年的建設,樅陽縣結束了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打通了對外交通的大動脈,農村公路全面延伸到村民組一級,新開工建設了一批旅游路、產業路、扶貧路,全縣交通基礎設施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串聯著經濟發展,關系著百姓福祉,不僅是民生事業,更是民心事業。要把好事做好,筑好讓群眾滿意的路,考驗著政府的施政和管理水平。
銅陵把江北地區路網建設放在全市跨江發展的全局戰略中,以系統化思維和流程化意識,統籌做好道路建設前、中、后三個時期的協調聯動,探索出一條筑好路的銅陵經驗。
首先,在建設前期做好科學規劃?!笆濉敝?,銅陵結合全市發展實際,制定了交通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一是搭建起連通城市與鄉村的骨干路網,打通跨江主通道;二是建設內部路網,貫通各鄉鎮,與骨干線路連接;三是依托各鄉鎮,向建制村輻射,豐富毛細血管,2016年和2018年,銅陵先后啟動了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基本完成了樅陽縣境內交通路網的組建。
其次,在建設之中注重合作共擔。項目施工管理上,按照市級統籌,縣區負責,多方參與的原則,落實目標責任,加強質量管理。在道路建設資金來源上,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另一方面市、縣共建財政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傾斜,除省財政每公里20萬補貼之外,市財政對樅陽縣按30萬每公里補貼,高于對市轄區的補貼標準。

第三,在建設后期加強管理養護。俗話說,道路“三分靠建,七分靠養”。銅陵建立起縣、鄉鎮、村三級路長制,加強鄉村道路管理。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制定建后管養制度。2020年,全市三級農村公路路長制管理體系構建率達到100%。此外,為充實管理的末端,銅陵按照每30公里一人的標準設置道路專管員。在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地區,道路專管員崗位與脫貧攻堅公益崗結合起來,取得了雙重效應。
養護方面,2020年銅陵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經常性養護率達到100%,優、良、中等路比例達到90%;縣、鄉公路年均大中修比例達到7%,超過省政府要求的5%比例。農村公路管理機構運行及人員基本支出、養護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
此外,在道路建設過程中,銅陵市還確立了兩個原則。一是“重點突出”原則。針對樅陽縣境內南北發展不平衡特點,建設項目重點向北部貧困地區、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鄉村旅游景區傾斜。二是“適度超前”原則。為適應未來鄉村振興發展需求,銅陵在鄉村道路建設中按照4.5米寬的高標準修建,既給農村居民出行帶來更大的便捷,也避免了今后二次改造重復建設。
家住樅陽縣官埠橋鎮陸崗村的老李打趣地說,如今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樣,坐上了“班車”。去年,陸崗村完成了鄉村道路改造,今年村里又開通了公交。在縣城打工的老李,如今再也不用騎摩托車上下班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其中,對于“運營好”的要求,不僅需要發揮政府的力量,更需要整合多元的合力。
在樅陽縣公交樞紐站,過去人潮涌動、雜亂無章的場景如今已成為歷史。標準化的公交車取代了私人營運的客車,公交線路延伸至全縣每個鄉村,即使不具備條件的江心洲,也開通了內部循環線路,推出了定制客運服務。
只有把客運體系搭建起來,鄉村路才能真正“活起來”。推動鄉村道路建設的同時,銅陵同步推動城鄉公交網絡建設,促進城鄉公共交通均等化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鄉村公交投資回報率低,市場化運營難度大。由于線路多運營里程長,一次性投入較高,國有化運營也面臨資金壓力。在較短時間內讓鄉村公共交通面貌煥然一新,源于銅陵在樅陽縣推動的公共交通事業體制改革。
2018年11月2日,銅陵市與安徽省交運集團有限公司簽約“樅陽縣城鄉公交一體化PPP項目”,計劃在三年時間投入3.74億元,完成樅陽縣公交系統的建設。
此前,樅陽縣轄區有400多輛農客中巴,新成立的公交公司完成了對原先全部營運車輛的收購,并置換了新能源公交車,各中心鄉鎮,公交場站、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陸續建設完成。
從政府管理角度, PPP項目緩解了財政即期支付的壓力,使得車輛置換、場站建設能夠迅速落實。根據合作協議,財政對新成立的公交公司采取按里程補貼的方式,避免了企業在偏遠線路運營上的顧慮,保障了公共交通的公益性。交通部門以財政補貼資金為杠桿,通過考核的形式加強對公交公司的監督,在保持市場機制靈活性的同時,提升了運營的規范性。
從群眾利益角度,公交改革后,票價顯著降低,過去乘坐農客中巴要支付10元、15元,如今最高只需支付5元。規范化的管理提升了運營效率,方便了群眾,公交不僅做到準時準點,也徹底杜絕了超限超載、拼客
拉客的現象,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位于樅陽縣白梅鄉和錢鋪鎮境內的錢白路,是銅陵今年開工建設的一條重點旅游公路,串聯起沿線的白云巖、三公山等風景區,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圍繞著錢白路的開通,當地依托交通紅利,積極謀劃產業發展新路徑。
銅陵將道路建設與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游等緊密結合起來,釋放出多重效應,越來越多的農村因路而美、因路而富、因路而興。
首先是帶動了人流。道路的通達,讓城鄉之間人員往來更加便捷。農村群眾進城務工更方便,收入來源渠道更多。人員流通也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撐,推動了銅陵城市化水平提升,帶動了城市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前往鄉村旅游,帶動了鄉村人氣,推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在樅陽縣,一些過去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的自然人文景區迎來發展機遇。今年,白云巖、三公山景區攜手入圍國家3A級景區,圍繞景區的一系列項目建設也正在逐步落地。
其次是暢通了物流。作為農業大縣,種養殖業一直是樅陽縣農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拓寬了農產品對外銷售渠道,收購農產品的車開進村里,農民徹底告別“豐收的煩惱”。依托路網建設,銅陵進一步實施了農村運輸通達工程,組建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物流網,布局農村客運站場,實現路、站、運同步發展。物流服務延伸到鄉村,進一步帶動了農村電商、倉儲等相關產業發展。
最后是創造了信息流,促進了鄉村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道路的暢通為鄉村打開了對外交流的窗口,帶來了新的市場信息,推動了鄉村產業供給側改革。在樅陽縣鄉村公路沿線,一批特色農產品園區、花卉苗木基地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圍繞服務城市消費需求的城郊農業漸成氣候。村民發展特色產業的思維得到激活,產業發展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路通百業興,過去的五年,銅陵不斷完善江北地區交通路網,在一江兩岸的廣闊空間繪就了一張棋盤。隨著“十四五”的畫卷徐徐展開,銅陵越來越多產業項目和民生項目落子江北,一江兩岸聯動更加緊密,城鄉協調發展其勢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