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燁
中國新聞獎,作為新聞行業中國政府最高獎,在發揮優秀新聞作品和優秀新聞工作者的示范作用、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推動新聞媒體健康穩步發展及培養新聞傳媒人才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如今提起中國新聞獎,無論是傳統媒體的50多萬編輯記者,還是新媒體的300多萬從業人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不關注。甚至很多編采人員把斬獲中國新聞獎作為記者生涯的奮斗目標之一。
那么,中國新聞獎是如何創立的?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機制是如何完善的?是誰推動了中國新聞獎創立的進程?對此不僅社會各界鮮為人知,就連很多新聞工作者也很少知曉。
其實,中國新聞獎的創立與一位高級記者的名字分不開,他就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暨中國記者協會)國內工作部兼學術部原主任阮觀榮。
日前,筆者有幸與83歲高齡的阮觀榮老人就當年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的產生過程及來龍去脈進行了一次長談。
中國新聞獎創意的最先提出
1937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縣的阮觀榮,在新聞采編一線踏踏實實地做了20多年,從業余通訊員到專職記者,從普通記者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副主任。那個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影響力可是遠遠超過中央電視臺的,而且能夠走上新聞部副主任崗位的必是出類拔萃的記者。可以說阮觀榮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記者、成熟的記者、業務能力很強的骨干記者。
也許正是這種豐富的記者經歷成為阮觀榮日后創立中國新聞獎的原動力!
正當阮觀榮在新聞采編一線大出成果、邁向職業巔峰之際,他的人生命運突然發生了轉折。因工作需要,1987年阮觀榮調任中宣部新聞局廣播電視處處長。也就是說阮觀榮從此離開新聞采編一線,走上新聞工作的領導崗位。
1989年8月,阮觀榮又從中宣部新聞局廣電處處長破格提拔到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暨中國記者協會)國內工作部主任兼學術部主任,由正處級破格提拔為正廳級。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暨中國記者協會)是中宣部代管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是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進行服務協調的機構,而非管理機構。所以在很多人看來“記協”是個養老的閑職機構。其實過去中國記協,尤其是國內工作部也確實沒有什么太多的事情可做。
然而對于充滿事業心和創新能力的阮觀榮來說,是絕對不會在如此重要崗位虛度年華的。剛上任,阮觀榮就不停地思考:在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如何開拓性地開展中國記協國內工作部的工作?通過調查他了解到中國記協國際部還是比較忙碌的,因為要經常接待國外記者團來訪等,但是國內部基本無所事事。阮觀榮的視野自然拓展到了如何為全國6000多家新聞媒體和55萬編采人員搞好服務。就在這時,上任不久的阮觀榮接管了21家首都新聞單位參加的首屆現場短新聞評獎活動,從此揭開了中國記協組織新聞評獎的序幕。也正是在組織開展這次評獎的實踐過程中,“中國新聞獎”的創意在阮觀榮的頭腦里逐漸明晰起來。
作為一名資深記者,阮觀榮深知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影響力。它不僅是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而且隨著評選制度的不斷完善,普利策獎已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相比之下中國還沒有能代表國家的權威性的新聞獎項。我國新聞獎的設立和評選,雖然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起步,但開始是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以及部分省級新聞單位內部評選優秀新聞作品,接著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各行業進行本系統的新聞優秀作品評選。到1980年,中國新聞學會開始舉辦“全國好新聞獎”,評選包括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在內的綜合新聞作品獎。
面對這種情況,阮觀榮越來越意識到創立中國新聞獎迫在眉睫。然而他也很清楚要把自己個人的創意轉化成國家意志,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把自己的想法轉化成中國記協國內部全體成員的共識,是阮觀榮邁出的第一步。其實通過首屆現場短新聞評獎活動,國內部全體同志不僅對新聞評獎積累了經驗,而且也認識到新聞評獎作為國內部開拓創新的工作,對于各新聞媒體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是新聞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因此,當阮觀榮把國內部副主任柏亢賓、鄭忠祥和五個處的處長聚到一起,說出自己思考已久的設立中國新聞獎的創意時,立即得到大家一致贊同,并很快寫出關于創立中國新聞獎的初步方案和報告。
關于創立中國新聞獎的報告很快得到中國記協書記處和中國記協主席吳冷西的批復同意。吳冷西作為早年毛澤東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早在1957年就曾經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后來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作為我國新聞界的老前輩、老領導,中國新聞獎的最后確立,他功不可沒。
然而中國新聞獎的設立,意味著一整套評選制度和機制的出臺,而且還要照顧到全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各類新聞媒體的方方面面,仍需做大量工作。
今年83歲高齡的阮觀榮回憶說:中國記協國內部首先就一些主要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在個別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又召開座談會進行討論。
討論會是在北京西交民巷50號,當時的中國記協會議室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電視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部分人民團體主辦的專業報和部分省級報社、電臺、電視臺的領導和專家。大家對設立中國新聞獎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討論。
首先,是對評獎數量三個方案的討論。一是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和通訊社在內全國評選250個獎。在討論中,多數人認為,獎額數太多,多了就降低了規格。二是仿照美國的普利策新聞獎,設置25個評獎項目,每個項目只評一個獎。如新聞題材這個項目,只評一個獎。多數人認為,獎額太少,中國的新聞單位有6000多家,不符合中國實際。三是評150個獎,大家認為既能堅持高標準,又能照顧到中央、省級、地(市)級、縣(市)級新聞單位的積極性,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
第二,一、二、三等獎的數額及評選方式的討論。大家提出,為了堅持高標準,一等獎要少而精,少而尖,只評20個;二等獎評50個,也不能過多;三等獎數量多一些,評80個。大家還提出,一等獎必須有到會2/3的評委同意,并且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二等獎、三等獎贊成票必須超過1/2,三等獎可留少數獎額照顧特殊情況。
第三,報紙、通訊社同廣播電視評獎的比例。“全國好新聞”的比例是:報紙、通訊社占60%,廣播電視占40%。在討論中,部分領導和專家提出,近10年來(1980—1990年)在“四級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新政策指引下,廣播、電視發展很快,節目數量成倍增加,評獎數量,應該由40%增加到50%,即同報紙、通訊社平分秋色。另一部分領導和專家認為,廣播、電視比例應該增加,但不能增加過多,占45%較合適。
第四,報紙、通訊社和廣播、電視作品,是否分開評選的討論。過去“全國好新聞”評選,是把廣播、電視委托給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選,然后到定評會上對一等獎進行評選,對二等獎和三等獎進行確認。在討論中,大家認為應改變這種做法,由評委會統一進行評選,以便堅持統一標準,相互交流。
第五,對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三大臺等中央新聞單位的評獎數量的討論。大家認為,中央新聞單位的有利條件多,人員素質相對較高,稿件的數量多,質量較高,如果不加適當限制,評獎數量過多,會損害地方新聞單位參評的積極性。為此,大家認為上述大新聞單位,一般只評1—2個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也不能多。這要由評委會在堅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適當調控。
第六,初評、復評與定評的問題。討論會建議,由中央各新聞單位,部委專業報協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記協,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單位進行初評。中國新聞獎評委會進行復評和定評。
對上述這六個問題,中國記協國內部進行了梳理和整理,向記協主席辦公會匯報。吳冷西主持會議,出席辦公會的有在北京的記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大都是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電視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新聞單位負責人,還有中宣部新聞局、新聞出版署負責人。
阮觀榮在會議上匯報了上述六個問題的討論意見。主席辦公會上,對一些問題也有不同看法。如對廣播電視同報紙的比例,就有四六開和對半開的兩種意見。經過討論,最后由吳冷西進行總結,對首屆中國新聞獎的幾個主要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1.關于評獎數額的三個方案。會議認為,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只評25個獎,數額太少;“全國好新聞獎”評250個,太多;選取了評150個獎的方案。
2.會議同意,堅持少而精的原則,一等獎20個,二等獎50個,三等獎80個。采用評委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一等獎票數達到實到評委的三分之二,二、三等獎超過半數,方能入選。
3.同意報紙和通訊社評獎數占55%,比原來占60%減少5%;廣播、電視增加5%,占45%。
4.報紙、通訊社和廣播、電視都由一個評委會統一評選,可分為消息、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個復評組,分別評審。最后,全體評委進行定評。
5.對中央新聞單位一般只評1—2個一等獎,增加地方新聞單位獲獎的機會。對三等獎,在堅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適當調控。
6.由中央新聞單位,部委專業報協會,總政宣傳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記協進行初評,評委會進行復評和定評。
此外,中國記協國內部對評委會的組成,各單位送稿數額,評選新聞作品的種類、作品字數、節目時間長短的限制等提出了具體建議,報中國記協書記處批準。
中國記協于1991年6月30日,正式發出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辦法》和《關于開展1990年度“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通知》。從此,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全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正式誕生!它是在中央新聞單位,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報紙、廣播、電視類評選的基礎上產生的最高獎,可謂是屹立在群峰之上的珠穆朗瑪峰。當時,全國6000多家新聞單位爭奪150個獎,能獲得這個獎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十分激烈的,更是十分光榮的。
經過半年多的評選和籌備工作,首屆中國新聞獎和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的頒獎大會,于1991年12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和宋任窮、胡喬木、雷潔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中宣部部長王忍之,首都新聞界領導吳冷西、穆青、艾知生和首都新聞界500多人參加會議。
中國記協主席吳冷西宣布會議開始,中國新聞獎評委會主任邵華澤宣布獲獎篇目,范長江新聞獎評委會主任穆青宣布獲獎名單。整個頒獎儀式只用了15分鐘。原定的中央領導、其他領導講話、獲獎代表發言、書畫家贈獻書畫作品、贈送會議紀念品等項目都被取消。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無言的方式——掌聲,表達對獲獎者的祝賀。
15分鐘的頒獎會雖然很短,但是其影響力卻是長久不衰的。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中國新聞獎,每年評選一次,至今已經舉辦了29屆。
長江韜奮新聞獎的主要推動者
阮觀榮作為一名老新聞工作者,憑著對新聞行業的熟悉,早在操辦第一屆中國新聞獎的過程中就敏銳地意識到,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只是好新聞作品獎,只有把評選新聞界優秀人物結合起來才能使新聞界的評獎體系更加完善。于是他又提出了評選范長江新聞獎的建議。
范長江曾經擔任新華通訊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他還是中國記協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為紀念范長江,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創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日子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記者節”。范長江是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用他的名字設立我國中青年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開拓新聞事業的未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因此這個建議也很快得到吳冷西的大力支持和批準。
然而設立范長江新聞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解決資金問題。因為當時中國記協國內部沒有國家專項撥款,只好成立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因為這項工作仍由國內部操辦,因此阮觀榮責無旁貸地擔任基金會秘書長。他寫報告,請吳冷西出任基金會會長。為此阮觀榮特地到吳冷西家中當面匯報此事,但吳冷西推薦穆青任會長。阮觀榮只好到新華社穆青社長辦公室,匯報基金會的組織機構安排,并轉告吳冷西的意見,請穆青任會長。穆青很謙虛,表示吳冷西當會長,他可以當副會長。阮觀榮急中生智,用毛筆(表示鄭重)向吳冷西寫了一封信,提出一個新的方案,即請吳冷西任基金會名譽會長,穆青任會長。他在信中說:“如果您不任名譽會長,我這個秘書長就不好當了。”吳冷西在信上批示“那就只能這樣吧”,這讓阮觀榮很是高興。他拿著吳冷西的批示,再去跟穆青談,穆青也終于同意當會長(成立評委會時穆青又是評委會主任)了。為了工作順利,阮觀榮還特請邵華澤(人民日報)、郭超人(新華社)、馬慶雄(廣播電影電視部)、宋木文(新聞出版局)、范敬宜(經濟日報)、張常海(光明日報)、呂梁(解放軍報)、趙超構(新民晚報)、楊奇(香港大公報)等擔任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副會長。果然,基金會很快向新聞界和社會籌集到20多萬元基金。這筆錢存在銀行里,用利息作為評選活動的經費。
接著就是制定范長江新聞獎的獲獎標準和確定名額問題。阮觀榮回憶道:“范長江新聞獎,是以26歲就一舉成名的青年記者,解放后又是我國新聞界領導人的范長江的名字命名的,它是全國中青年記者的最高獎。這個獎的獲得者應該是人品文品俱佳的范長江式的新聞工作者,也是當代的名記者。”
至于年齡標準也傾聽了多方面意見。阮觀榮回憶說:“范長江新聞獎是評選人品文品俱佳的中青年新聞工作者,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獲獎者的年齡界限如何確定,也是經過一番討論產生的。穆青聽了多種意見以后表示,40歲以下,就會把許多有成就的中年新聞工作者排除在外了。60歲以下,年齡偏大了一些,是不是可以評55歲以下的采編人員。他笑著說,這一下把我們新華社副社長郭超人杠在界外了,真有點可惜!”
后來,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同意穆青的意見。在1990年6月發出的《范長江新聞獎評選辦法》中規定:“凡在評選年度不超過55周歲的中青年專業新聞工作者均可參加評選。”并指出:“首屆評選范圍限新聞采編人員,以后逐步擴大。”
范長江新聞獎每屆評選多少名獲獎者,阮觀榮在帶領國內部策劃這個獎項時,也征求了首都新聞單位和全國各省新聞單位的意見。最后,由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領導同意,確定每屆評選10名獲獎者。
據阮觀榮回憶,第一屆范長江新聞獎的評選,是1991年7月16日在北京北郊的回龍觀飯店舉行。這是明朝皇帝到十三陵祭祖、清朝皇帝到八達嶺長城的中途住宿地。北京城里這么多飯店、招待所,為什么選擇離北京50多里的回龍觀飯店?這是為了安靜,不受干擾。
由中央新聞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記協,部委專業報協會,總政宣傳部等全國53個系統推薦的110余名候選人的代表作品、情況介紹等材料,總計450余萬字,共有1米多厚,約18公斤重。這些材料已經在上一年冬季就交到了21名評委手中。評委們審閱作品,看材料,做筆記,從冬忙到夏,付出了巨大的勞動。作品的感人事跡和記者的獻身精神,深深感染著評委,感染著這些新聞界的老前輩、資深記者。同時,他們也優中選優,作出自己的判斷,投下自己慎重的一票。
首屆范長江新聞獎評委會的21名評委,大多數是我國新聞界當代的名記者、名編輯、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資深名記者、新華社社長穆青擔任評委會主任,唐非、楊子才、陸怡、阮觀榮、賈培信、張培等任副主任。還有安崗、田流、商愷、成一、蔣齊生、丁希凌、林青、楊偉光、鄭東興、楊木、劉國雄、王晨、馬瑞流、栗國安、姚志能等評委。這是一個有水平、有知名度、有代表性的評委班子,也是一個態度極其認真、辦事公道公平的班子。
阮觀榮還講了取消候選資格和“三榜定案”的故事。
穆青主持評委會,先討論評選的標準。大家一致的意見是:這不同于新聞作品獎,不僅要比作品的優劣,還要看人品的高低,要求參評者作品、人品俱佳。穆青在會上提出:“在這次參評的人選中,是否有候選人在人品、思想作風上有問題呢?”評委們一時說不上來。這時,穆青咳嗽了一聲,鄭重地說:“有一個情況我要告訴大家。有一個省的某某參評者,前幾天突然到我家,說是要拜訪我。我不認識這位中年人。他作了自我介紹,說是某省某單位的記者,是范長江新聞獎的候選人,希望我這個評委會主任給以關照。我當時沒有表態,客氣地送走了這位不速之客。”穆青接著說:“這樣的參評者,算不算人品、文品俱佳?在人品上是不是有缺失?我覺得這種作風不好,是不是投他的贊成票?請大家考慮。”在第二天的評選中,這位候選人得了零票。評委們用投票的方式取消了這位候選人的資格。
首屆范長江新聞獎,要從110名候選人中,評選出10名獲獎者和30名提名榮譽獲得者。實到18名評委。經過多次討論后,進行第一輪投票,只有9名候選人得了2/3或2/3以上選票而入選。但有不少評委認為,有1位候選人事跡不錯,還有1個獲獎名額,丟了也可惜,是否再投一次票。穆青根據多數評委意見,提出一個“三榜定案”的辦法。他說:“已投第二次票了,再投一次票。”大家同意。于是18名評委第三次投票,同意的還是11票,達不到2/3多數票。
最后,穆青宣布:“經過三次投票,三榜定案,本屆獲獎者就是9名,只好空缺1名。”
當年首屆范長江新聞獎9名獲獎者的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列)如下:艾豐,男,人民日報社編委,經濟部主任,高級記者;江志順,男,解放軍報社,主任記者;劉效禮,男,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副主任,高級編輯;楊登榜,男,四川省金堂縣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編輯;南振中,男,新華通訊社總編室主任,高級記者;俞新寶,男,解放日報社編委,高級記者;郭梅尼,女,科技日報社編委,高級記者;曹仁義,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地方部主任,高級記者;樊云芳,女,光明日報社湖北記者站站長,高級編輯。
新聞界的同行們一看便知,上榜的大部分都是全國各大媒體出類拔萃的赫赫有名的記者。當然也有個別不太熟悉的名字,比如四川省金堂縣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楊登榜。但是這位來自基層的鄉土記者楊登榜當采編和主持人的4年中,處理聽眾來信7480多件,回信1800多件,編輯、主持信箱節目503組,解答問題3000多個,成為農民知心朋友的事跡感動了所有評委,結果全票通過。這也成為首屆范長江新聞獎評選中的一個亮點。
范長江新聞獎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主辦的全國中青年記者的優秀人物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項。范長江新聞獎從1991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自2000年起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2005年根據中央關于《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評獎管理辦法》的精神,與韜奮新聞獎合并為長江韜奮獎。
創建韜奮新聞獎,可以說也是時代的呼喚。新聞界除了記者,還有大批默默無聞的編輯。以評選優秀中青年記者為對象的范長江新聞獎其評選范圍顯然涵蓋不了龐大的編輯隊伍。阮觀榮不無激動地說:“當記者可能很快就出名,可是編輯作為新聞幕后的工作者被贊譽為作嫁衣的‘繡花女‘夜貓子‘守門員‘創作員‘小木匠‘裝配師‘策劃者等,他們那種恪盡職守、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常使我雙眼潮濕。掩卷沉思,再次品味做一個編輯的人生哲理:‘醫生為病人輸入的是別人的血,而編輯為稿件注入的是自己的心血。我感同身受,是因為我在廣播電臺當過20年的編輯、記者,其中有3年是當早班、夜班編輯。因此,我到中國記協工作以后,情有獨鐘地為編輯、通聯、資料工作者設立韜奮新聞獎而奔忙,為把幕后人物推向臺前盡一臂之力。”
客觀上隨著中國新聞獎(作品獎)、范長江新聞獎(記者獎)的評選在新聞界和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新聞界要求給編輯、通聯工作者評獎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于是,阮觀榮在中國記協領導的指導下,帶領記協國內部開始積極籌辦韜奮新聞獎。1991年冬季,阮觀榮主動與在上海的“中國韜奮基金會”取得聯系,并積極推進各項籌備工作。
中國韜奮基金會早在1987年6月25日成立,張友漁任基金會主席,吳冷西等任副主席。首屆中國韜奮出版獎已于1990年評選,要再次創立韜奮新聞獎,仍然需要做多方面工作。由于阮觀榮帶領記協國內部積極主動地促進,終于使雙方達成共識。1993年4月19日,中國記協和中國韜奮基金會聯合發出《韜奮新聞獎評選辦法》和開展首屆韜奮新聞獎的通知。
《韜奮新聞獎評選辦法》對評選對象做出明確規定:“凡在通訊社、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其他新聞機構從事新聞編輯、通聯工作及新聞評論、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育的現職專業新聞工作者,均可參加韜奮新聞獎的評選。首屆評選對象是從事編輯和通聯工作的新聞工作者。”這樣就使范長江新聞獎和韜奮新聞獎兩者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一個評臺前的知名記者,一個評幕后的“無名英雄”——編輯、通聯工作者。
“韜奮新聞獎的名額也是經過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之后確定的。”阮觀榮回憶說。當初有的同志提出,韜奮新聞獎的評選范圍廣,有編輯、通聯、資料、校對等多工種人員,獲獎名額是不是應比范長江新聞獎多一些?結果在討論中,大多數人還是主張同范長江新聞獎一樣,確定獲獎者10名,提名榮譽30名。同時提出了一個靈活的辦法,即每屆評選的重點、范圍可以不一樣。如首屆韜奮新聞獎以評編輯為主(7—8名),其次為通聯工作者(2—3名),其他暫不評。第二屆除編輯、通聯以外,還增加了資料、校對工作者。
當問起為什么不用“鄒韜奮”的全名設獎,而只用“韜奮”筆名設獎呢?
對此阮觀榮解釋說:“范長江新聞獎,是用‘范長江的真實全名設獎,而韜奮新聞獎,只用了‘韜奮二字,兩個獎的名字不對稱,‘韜奮二字讀起來也拗口。這是因為,‘韜奮是先生的筆名。鄒韜奮原名恩潤,‘韜奮是他主編《生活周刊》的筆名,體現‘韜光養晦、‘奮斗不息的精神。鄒韜奮先生是以辦報刊、當編輯、做通聯而著稱,也是我國新聞出版界的名人。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用這樣一位熱愛人民的編輯大師的名字,設立另一個以評選編輯、通聯為主的新聞獎,也是很有特色的。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政治活動家、著名評論家、杰出的新聞出版工作者,‘韜奮這個筆名,同先生的愛國精神、偉大業績、廣泛影響聯系在一起。用‘韜奮這個筆名設立新聞獎更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如同‘茅盾文學獎用沈雁冰先生的筆名‘茅盾二字設獎,是一個道理吧!”
經過緊張籌備,首屆韜奮新聞獎頒獎大會于1993年12月17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表彰獎勵了10名韜奮新聞獎獲得者,其中8名編輯和2名通聯工作者。首屆韜奮新聞獎的獲獎名單如下:朱承修,男,63歲,新華通訊社副總編,高級編輯;李濟國,男,54歲,人民日報總編輯室副主任,主任編輯;楊青,女,54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黃景仁,男,59歲,廣州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編輯;額爾德尼,男,45歲,內蒙古電視臺副臺長,主任編輯;郭景哲,男,57歲,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臺聽眾聯絡部主任,主任記者;孫玉勝,男,32歲,中央電視臺采編部主任,編輯(中級職稱);陳禮章,男,59歲,(天津)今晚報副總編,高級編輯;陸小婭,女,40歲,中國青年報《生活周刊》副主任,編輯;金福安,男,49歲,(上海)解放日報副總編,主任編輯。
此外,獲提名榮譽者30名。從此宣告“韜奮新聞獎”也正式誕生!
總之,從1990年至1993年,阮觀榮用近4年的時間,開拓性地開展國內部工作,先后創建了中國新聞系列評獎,即新聞作品的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中青年記者的最高獎——范長江新聞獎,編輯、通聯的最高獎——韜奮新聞獎。這三大獎項作為國家最高新聞獎一直延續至今。
在談到創立中國新聞獎系列獎項的意義時,阮觀榮強調了以下兩點:
一是沖破了新聞界“不宣傳自己”的思想桎梏,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文革”時期記者和通訊員寫的稿件連名字都不署,說是反對個人主義的名利思想。所以,剛開始籌備中國新聞系列獎的時候還是有很大阻力的。對此當時宣傳部門和新聞界的領導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給予支持。
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龔心瀚在講話中說:“我們倡導新聞界也要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開展這種高層次的新聞評獎活動,有利于擴大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影響,有利于優秀的新聞工作者脫穎而出。”
時任中國記協主席的吳冷西也指出:“我們希望有千千萬萬范長江式、鄒韜奮式的新聞工作者涌現出來,有更多更出色的新聞作品涌現出來。”
這種開放的思想意識代表了時代的呼喚,反映了新聞界的要求,催生了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新聞獎的出臺。
二是中國新聞系列獎項的創立,就是一場重大的新聞改革。我們的新聞評獎工作,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進行的。其實質,就是把社會激勵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引入新聞界,促進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所以,中國新聞系列獎的創立,不是偶然的,是伴隨改革開放的思想浪潮、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阮觀榮從1989年8月到任中國記協國內部兼學術部主任,至1998年春天退休,在中國記協工作的9年中,為創建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大膽創新,嘔心瀝血,勇于實踐,團結奮斗,辛勤工作,可以說是創建中國新聞獎的第一功臣,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無論是新聞工作者,還是社會各界都不應該忘記他。
(責任編輯: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