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網站4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借助工業互聯網抗擊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中國,人們齊心協力遏制病毒傳播。中國的確診病例一度呈指數級增長,加上人口眾多且稠密,1月底和2月初的春節期間還經歷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這種情況下,中國仍然控制住了疫情,其成就堪稱史詩級。
疫情暴發期間,消費互聯網為自我隔離的消費者提供了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服務。而主要面向工商業的工業互聯網則重在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行。這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并因而創造了一系列驚人的新生產紀錄。
新建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建成總共提供2600張床位的這兩家醫院并安裝好設備,建筑工人分別僅用了10天和12天。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數字工具使醫院的設計單位可以利用工業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匯聚數百名BIM設計師。醫院的設計方案在24小時內敲定,而施工圖則在60小時內完成。現場施工組織井井有條,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可實時監視和協調數千臺工程機械。
從1月1日至2月7日,3000多家中國公司在其經營范圍中增加了醫療用品,從而動態地增加了口罩、防護服和消毒劑的生產規模。工業互聯網使這種快速的跨行業生產成為可能。
疫情的暴發增加了包括醫療服務、辦公室工作和教育在內的部門的數字化。反過來,這些新的數字產品重塑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社會則不可逆地躍入數字生活。
疫情暴發后,騰訊、阿里巴巴和垂直在線醫療平臺丁香園等開始提供公共遠程醫療服務。人們在線咨詢醫生、進行自我(健康)評估后,再決定是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還是留在家中。這減少了不必要的醫院就診和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得益于中國的5G網絡,武漢許多醫院能夠與北京的醫院連線,從而使首都的專家能基于超高清圖像進行實時會診。
2月中旬,政府要求全國2.5億多全日制學生通過在線平臺繼續學習,這是教育史上規模最大的“網絡運動”。數以百計的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在線教育平臺提供了實時直播服務或共享其公開課內容。
在疫情暴發期間,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由工業互聯網支持的社會治理方式。政府積極與合作伙伴合作,提高市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市政服務的數字化已經滲透到許多中國城市的政府機構,而疫情加速了這一過程。到2月8日,已經有100多個提供疫情信息的市政服務“小程序”。在微信上,這些程序上線不到3周,用戶就增長了近60%。
重要的是,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工業互聯網擴大了社區和人民的行動力。社區內居民的志愿者團隊通過數字社區管理和交流工具協助消毒和發放物資。此外,“健康碼”的問世使人們能更好地配合遵守疫情防控政策。
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基礎設施,從而增強了個人和組織的自主權。企業、政府和個人都通過這項技術提供的優勢,積極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從而幫助中國阻止了疫情的擴散。▲
(作者LauSengyee,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