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洋 馮小燕
[摘要]古箏作為民族器樂,有著自己的專業特點和教學要求。文章通過分析和考察地方高校古箏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理念”與“六個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一種理念”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六個結合”包括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理解樂曲與演練技能結合、教師參與學習與學生主動學習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培養結合、一次性考試與過程性考核結合。
[關鍵詞]地方高校;學生中心;古箏專業;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4-0140-04
古箏是我國民族器樂的重要代表性樂器,其琴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如小泉叮咚,時而似深谷幽蘭,魯迅先生在《贈人》詩中描寫道:“秦女端容理玉箏,梁塵踴躍夜風輕。須臾響急冰弦絕,但見奔星勁有聲。”目前,地方高校的古箏專業越來越受到音樂專業或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青睞,專修和選修的學生日漸增多。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古箏專業的高水平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古箏專業的特點及課堂教學要求
(一)專業特點
其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箏作為民族器樂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李斯《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古箏藝術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青睞,尤其是一些文人雅士巧妙地將古箏藝術與詩詞歌賦融通起來,用音樂手法贊美祖國山河、謳歌英雄人物、鞭撻社會黑暗,為其賦予了深厚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文化意蘊。
其二,流派眾多,演奏風格各具特色。早期的箏樂分成南北兩派。南派以廣東潮州箏為代表,其演奏技巧變化細膩、惟妙惟肖。北派以河南箏和山東箏為代表。河南箏以右手從靠近琴碼流動彈奏至靠近岳山的地方,左手大幅度揉顫,以反映箏曲演奏的戲劇性變化和感人效果。山東箏頻繁使用大拇指演奏,聲音剛健有力,輔之以左手按滑,兼收剛柔并蓄之效。近代以后,古箏藝術又衍生出許多新的流派,如陜西箏、浙江箏、福建箏,還有朝鮮箏、日本箏等。眾多的箏派藝術家努力博采眾長,不斷完善其演奏風格,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國”的發展態勢。
其三,專業人才濟濟,演奏技法成熟。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藝術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民樂院系或音樂院系基本上都會設有古箏藝術專業或專業方向。不同層次的古箏藝術人才遍布全國各地,除老一代古箏藝術家如婁樹華、羅九香、王昌元、趙曼琴等人外,一批中青年古箏演奏家如王中山、李萌、周壟、袁莎、吳莉、宋心馨、劉樂等也日漸嶄露頭角,活躍在世界各地的音樂舞臺上。就古箏演奏技法而言,自近代以來已經相當成熟,如采用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撥弦,彈奏旋律,控制節奏,左手在箏柱的左側順應琴弦的張力以控制弦音的變化,調整音高,完善旋律。指法運用也非常豐富,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左手有按、滑、揉、顫等。另外,在曲調上還采用了水平較高的復調手法、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等。
其四,演奏形式眾多,創作題材廣泛。古箏演奏包括獨奏、重奏、齊奏、合奏、伴奏、協奏等眾多形式,既可以獨奏各種曲目,又可以與琵琶、二胡、笙等民族樂器合作進行各種樂曲的重奏、合奏和伴奏,還可以與管弦樂隊和鋼琴等合作進行各種協奏曲表演。從創作題材看,除傳統箏曲外,還有創作箏曲、組曲、套曲、協奏曲以及原創曲和改編曲等。
其五,曲式結構復雜,表現形式多樣。常見的曲式結構有單曲牌體、變奏體、循環體、聯曲體、綜合體以及“循環兼變奏體”和“聯曲兼變奏體”等。比如王中山的《溟山》采用主體循環再現原則的曲式結構,表現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周煜國的《云裳訴》在最基本的曲式結構上吸收了陜西地方樂曲秦腔的特點,使樂曲既不失陜西樂曲的獨特清麗,又有抒情動人的優美感覺。
(二)課堂教學要求
其一,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深厚的人文功底,不僅有利于提升古箏專業學生的個人品行,對提高其作品理解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藝術家強調“德藝雙馨”,古箏專業也必須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高素質古箏演奏人才。
其二,多途徑強化學生的彈奏和表演技巧。嫻熟的彈奏技巧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專業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演練,領會要領,掌握準確的彈奏姿勢、彈奏手型和彈奏位置。只有真正掌握了彈奏技巧,才能推陳出新,形成自己的彈奏風格。
其三,在提高學生樂曲理解力上下功夫。對樂曲的理解能力是指對樂曲的感知、體驗、欣賞和認識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運用各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對樂曲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讓學生在彈奏和表演中享受音樂學習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其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一方面,古箏專業的學生往往感性思維和自主意識強,但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合作精神;學習專業比較用功,但對基礎理論和文化素養方面的學習不太重視網,另一方面,許多古箏專業的學生往往在幼兒時期就在不同的地區跟隨某個流派的老師學習,不同學生的專業基礎、演奏技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如何針對這些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就成為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
二、地方高校古箏專業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技能訓練,輕作品理解
古箏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在練習箏曲時,不僅要刻苦訓練樂曲,以掌握其旋律和技巧,還要充分理解樂曲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方民俗特點,以求在內涵上把握樂曲的演奏技法。一首古箏樂曲,往往與一些發生在某地或某民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聯系,只有充分了解了樂曲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蘊,才能在演奏中融入真實的思想情感。目前的古箏教學往往把技能訓練作為主要任務,但忽視培養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導致許多學生演奏技法比較嫻熟,但發展后勁不足。
(二)重曲目練習,輕創造力培養
古箏演奏本質上是一種二次創作。刻苦的曲目練習對掌握古箏演奏技巧自然十分重要,但真正能夠讓聽眾感動的卻是演奏者獨特的創造力。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修正現行的教學方式,不僅要指導學生反復訓練曲目,更要將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納入教學目標之中,針對曲目的創作背景、藝術表達、文化內涵等進行研討,并帶領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尋找靈感,提升其對藝術表達的反思能力、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重形體表現,輕心靈感悟
在古箏演奏教學中,教師往往鼓勵學生進行一些夸張的形體表現,試圖用肢體語言引起聽眾的好感和共鳴,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呂氏春秋·音初》記載:“凡音者,常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內。”翻譯過來就是,音樂的表達是由心靈感受表現出來的,只有發自內心的音樂體驗才是最感人的。如果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古箏演奏的本質時,就讓他們去過分地追求肢體表現,其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難以達到撼動人心的效果。
(四)重教師指導演示,輕學生個性發揮
學習古箏藝術,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但許多高校的古箏教學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往往采取統一的集體化學習方式,學生的個人興趣、主動性和學習過程被忽視。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獨立個性的創新型人才,不僅需要教師悉心的指導,更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持續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強化。
(五)重期末一次性考核,輕學習的過程性評價
目前,地方高校古箏專業教學普遍采取的課程考核方式是通過期末一次性考試或考查來確定成績,這種模式關注的是學生一學期或一學年最終的學習結果,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演練過程并沒有得到反映,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其結果是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并不能得到真實地反映。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地方高校古箏專業課堂教學模式
有效的教學模式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古箏專業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嘗試探索與構建“一種理念”與“六個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利和興趣,還要通過教育者營造學習和實踐環境,組織和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應用能力、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古箏專業教學必須將學生放在學習和演奏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技能差異和創新精神,用真誠和理解的態度鼓勵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激情,努力為每個學生創造適宜的學習和演奏環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演練古箏的熱情和內驅力。
(二)推進“六個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1.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線上線下結合是指教師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和線下課堂互動的優勢,通過多種工具和平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線上學習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通過建立線上溝通渠道,向學生發布學習內容、布置練習曲目、引導學習路徑、交流研討有關問題、指導解答重點難點、督促檢查學習情況等。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鼓勵和動員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設計一些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滿足學生學習意愿的古箏樂曲,并將傳統古箏樂曲、演奏技巧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信息化手段賦予傳統古箏教學新的內涵,提高古箏教學的傳播效果和藝術感染力。線下學習則包括學生匯報課前學習演練情況、師生開展課堂研討、教師解讀曲目并進行演示、學生持續演練提高等環節。根據學習和演練任務,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匯報學習和演練情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等。針對每個學生的匯報情況,教師集中就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組織討論和演練,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講解演示,或用PPT、視頻、圖片等形式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加深對相關曲目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理解和把握,為其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后面的教學內容打好基礎。
(二)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
地方高校的古箏專業不僅課時較少,社會實踐機會也不多。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將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一方面彌補課時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將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內學習中,我們主要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其重點是向學生講授和輔導學生學習古箏演奏的基本理論、基本演奏技法,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演練中出現的一些困難或問題,并為學生提出一些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問題。在課外學習中,我們一是帶領學生參與教師組織的一些專題演奏會和社會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協助教師完成演奏會的同時提高自身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和動員學生舉辦一些自編自演的古箏演奏會或表演活動,讓學生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檢驗自己的專業學習狀況,提高反思能力和演奏能力。三是鼓勵學生參與一些琴行的表演和培訓活動,在實踐中領悟古箏演奏的技巧,培養其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的能力。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學生學習演練時間的不足,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古箏演奏水平。
(三)理解樂曲與演練技能結合
古箏樂曲的演奏要引起聽眾的共鳴,主要靠的是演奏者能夠與聽眾進行心靈的溝通和碰撞,或勾起聽眾的鄉愁,或將其帶入一段難忘的歲月,或引發其強烈的興趣。總之,就是希望樂曲所表達的此情此景,能夠讓聽眾深受感動,難以自已。為了能夠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在教學中采取了理解與演練并重的教學方法。在教授每一首樂曲時,教師首先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樂曲特點,掌握其創作背景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民風習俗等。在課堂上,教師不僅通過PPT、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樂曲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民族地域特征、文化內涵,還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和解讀古典詩詞和散文,提升其人文素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會分批組織學生到一些樂曲發源地參觀,甚至拜訪一些民間藝人,讓學生深度了解和掌握樂曲產生的真實情景和文化訴求。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和理解,引導學生在古箏演練中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將古箏樂曲的演練融入對其歷史文化背景、民俗文化特征和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現之中,以此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與演奏的激情和靈感的效果。
(四)教師參與學習與學生主動學習結合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強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基于此,我們將近年來教育界倡導和流行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學習模式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主動扮演學生學習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自由對話、平等交流,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主體,努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反思、不斷成長。其次,嘗試開展多層面的交流性、對話式課堂教學,努力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乃至師生與音樂文本之間,創造一種可以相互交流、自由對話的學習環境,針對教學中的問題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在一種沒有障礙、沒有拘束、沒有權威的學習環境中,抒發情感,展示才藝,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形成共識。
(五)共性教育與個性培養結合
有效的音樂教育就是要創造有利于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根據地方院校古箏專業學生的特點,我們一方面帶領初學者盡快了解古箏教育的常識,掌握最基本的古箏演奏技能。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針對學生個性特征的古箏教育。一是重視親和力教育,主動將教師自己融入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感和學習自覺性。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已有古箏演奏體驗,并將其融入團隊學習中,力求將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轉化為集體的學習素材,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注意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積極尋找和挖掘學生的可塑性和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包容學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引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古箏體驗融入實踐活動中進行檢驗和提升,形成正確的演奏理念和技巧。
(六)一次性考試與過程性考核結合
期末考試目前仍然是考查學生一學期或一學年來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規的做法,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簡單易行,但其不足之處是難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和水平。基于此,我們對學生的學業考核不僅重視期末的一次性考試成績,同時也要綜合考查其整個學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創新能力、舞臺表演、學習質量和應用能力等。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構建科學的成績考核體系,還要及時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態,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會、演奏會,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表現機會,采取定性和定量結合的評價方式,綜合考量多種考核要素的得分比例,科學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態、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將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社會服務能力結合起來考評。
四、結束語
不同專業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古箏為代表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器樂演奏專業,其鮮明的專業特色以及教學要求,決定了必須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也才能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民族器樂演奏人才。我們對古箏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些探索,雖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能算作引玉之磚。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將不斷出現,社會各界對古箏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將越來越多元化,我們將不斷優化古箏教育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水平古箏專業人才做貢獻。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