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峰
摘要:作為中國文化的基因,詩與畫的共生點是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中的文化理解。因此,在詩歌教學中,可以從兒童、文化和學科等三個視角,借畫造境、助力解讀,直覺體驗、抵達內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觀察品味、豐盈情感,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讓課堂走向真實的開放。
關鍵詞:文化理解;詩;畫;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B-0036-04
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幾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對極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質”的語文、美術、音樂等人文類學科進行了價值再認,重新明晰了這些學科在傳承和創新中國民族文化中應秉持的態度。本文試從“文化理解”的角度,談談古詩詞教學中“詩”與“畫”的深度融合。
一、詩與畫:文化相生中的牽手
在當下的語境中,要談“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就必須將目光聚焦在最具中國元素的 詩與畫兩個領域。毋庸置疑,詩與畫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積淀下來的藝術瑰寶,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
從發展過程來看,詩與畫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襯托的。作為中國古老的藝術形式,畫有時是對詩的補充性說明,就像今天我們使用的語文書一樣,每篇課文都有相應的插圖,這些插圖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說明,是對課文中所描寫的人、事、物的再現。
詩與畫通過書法這一中介,逐漸開始走向融合。這樣的一種融合方式,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主要表現樣態。真正的詩與畫的融合是在題畫詩出現以來才呈現的。題畫詩,從字面意思即可看出來,詩是為了作品而作,是題在畫上的詩,被稱為“文人畫”。這些畫的內容都是為了作者一開始就要表達的意圖而服務,詩離不開畫,畫離不開詩,詩畫一體,唇齒相依——畫為文人心中之景,詩為文人畫境之意。
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地都稱把詩稱為“無形之畫”,把畫稱為“不言之詩”。從這兩個名稱可以看出,詩與畫只是在表現的形式上相異,一個是文字符號,一個是線條與色彩,但其所要表達的主旨是同出一轍的。兩者交相輝映,不讓畫“言之無物”,不讓詩“言之空洞”。畫直觀地顯現出作者的人文情懷,詩間接地抒發作者的心中所思。詩的內容、畫的意境都是為文人所思所想服務的。
詩在藝術形式上為語言藝術,畫為空間藝術。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雖然在情感抒發上沒有區別,但在表達上卻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詩歌有著想象的高度自由。作為一種間接藝術,詩歌描繪出一種情景給讀者,讀者經過自身的閱讀經驗,憑借自身感受來解讀文本,形成獨一無二的藝術感受。這種感受可以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也可以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而生成的。而畫作為直觀造型藝術,相對于詩歌的間接藝術而言,能夠相對直觀地呈現畫家心中的情感。即使有些畫面難以理解,但答案都在畫中,欣賞者只要進行耐心的解讀,就會有深層次的理解。
二、文化理解:詩與畫的教學融通點
對“文化”一詞,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每天都沐浴在文化之中,但傾我們之所知、所能也未必說得出什么是文化。[1]這就是一種文化的魅力,文化的魔力。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而又具備人文意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非常欣賞愛默生對文化的理解,他認為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什么是感知?感知就是在文化的感召下,能夠發現美、闡釋美并創造美。但這樣對文化的理解還是顯得玄秘,倒是成尚榮先生對文化的解讀更確切些。他認為,文化的實質應該是“人化”。第一,談文化的時候,必須談“人”。沒有人就沒有文化,所以文化首先是“人化”,需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發展。第二,文化是“人化”,說的是要用“文”來“化”人。文化是可以影響人的,文化是可以改變人的,也是可以塑造人的。[2]
成先生的這段話似乎在告訴我們,作為文化存在的一種樣態,詩與畫的教學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應該用詩與畫來影響人、改變人和塑造人。因此,我們在討論這一話題時,應該將視角轉向文化。只有站在文化的角度,我們才能將這個問題看清說透,才能對當下的詩畫教育和詩畫教學有所啟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而美術學科提出了五大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可以看出,語文和美術兩門人文學科不約而同地將文化理解作為其學科核心素養。當兩門人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相遇時,對教育教學而言,就有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實踐路徑。
由此,我們可以將兩門學科對“文化理解”的解讀進行融合,生成對“文化理解”的界定: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作品,了解作品與文化的關系,認識中華優秀文化作品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理解不同地區和國家、不同民族和時代的作品體現出來的文化多樣性,并尊重作者的創造成果及其對人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貢獻。這里,作品指的是詩與畫。詩是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畫亦是美術學科的教學內容。有了這樣的解讀,我們就在詩與畫、語文與美術中間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融通點,也可以稱作邏輯起點,在詩教與畫教、語文教學與美術教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三、詩畫融合:為古詩教學打開一扇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名詩人卞之琳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的這首詩相對于詩與畫的教學而言,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因為有了畫,詩的意境變得更為清晰而明朗;因為有了詩,畫的意境變得更有韻味和意味;畫裝飾了詩,詩也裝飾了畫,詩與畫的“美麗邂逅”為語文教學和美術教學打開了一扇窗戶。也就是說,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畫來輔助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詩來輔助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低年級的學生應該“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3],高年級的學生要“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4]。事實上,在語文學習中,小學生對課文插圖畫面的興趣往往比對文字的興趣更濃厚。他們打開課本,還未接觸文字之前,便對那些色彩鮮艷、形象鮮明的課文插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讓他們從構思精妙、色彩鮮艷的圖畫中去發現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象之美,以獲得語文學習的愉悅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現行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非常重視給課文配插圖。特別是古詩詞,插圖已經成為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其內容與形式、造型與色彩都既體現了詩歌的物象與意象,更滿足了兒童智力發展、語言理解、審美欣賞的特殊要求。毫無疑問,古詩詞課文的插圖,已經成為詩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烘托古詩詞特有的藝術形象,渲染那份遙遠而綿長的歷史畫卷,強化語言文字表面的情感意象,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材中,每一首古詩詞都配上了與文字意思與意象極為相襯的插圖。這些插圖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在教學中,我們可從以下四方面合理利用插圖。
第一,借圖造境,助力解讀。古詩詞教學中,由于詩詞體現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意圖具有“跨時空性”,學生難以充分理解文字表面意義后面所描繪的場景,特別是那些已經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遠離兒童當下生活視野的生活場面。此時,我們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直觀形象的教材插圖,將文字所描述的生活場面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閱讀想象,營造匹配的文本意境,促使學生認真、細致地閱讀課文,在插圖中尋找文字的意義。
《池上》是反映古代兒童生活的典型詩作,短小的四句詩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兒童無憂無慮、享受生活的可愛形象。教學中,因為學生沒有“撐小艇”“采白蓮”的生活體驗,往往對后兩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會產生閱讀障礙。這時,教師可以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一下“小娃”稚幼行徑中隱匿的童趣和童真。
第二,直覺體驗,抵達內核。詩歌的美育功能對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有著異乎尋常的促進作用。美育,作為一種形象教育,在純文本教學中憑借的主要是文質兼美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夠結合教材中那些具有直覺性與愉悅性的插圖,更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詩詞的插圖基本上表現了詩歌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能把詩詞隱含的情感通過畫面上的人和物進行藝術性的發掘。學生在閱讀中可以通過對畫面的欣賞,直接體驗到作品中人的情感和物的意涵,將人和物、象和意與詩歌文字進入深度融合。《江雪》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必備選文。教材將詩人柳宗元在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凄涼之境——“萬徑人蹤滅”、孤獨之美——“獨釣寒江雪”,通過插圖進行了完美的呈現。點狀式的人物與大肆鋪陳的白茫茫的江上雪景相形更“獨”,使學生在讀詩賞圖中與作者產生一種情感共鳴,更能體會到詩眼“孤”“獨”的文字魅力,感覺到獨特的文字美感。
第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詩歌語言凝練,尤其是一些文言詞語,小學生難以一下子理解。而畫面往往是對文字的補充和注解。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對照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對詩歌內容的細致描摹,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詩人的情感。在學習《小兒垂釣》時,學生往往對“遙招手”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準確地用語言向學生進行解釋,這時,就需要借助插圖中“小兒”的形象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圖中的“小兒”手勢令人充滿無限的遐想,也正好給學生提供了多元解讀該詞的可能。許多教師在教學這一詞語時,也時常采用讓學生表演的方式,讓文字走下畫面,達到更為直觀和充滿意趣的教學效果。
第四,觀察品味,豐盈情感。語言想象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欣賞畫面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詩歌插圖不是詩歌的全部,更不是詩歌語言的簡單再現,而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借助插圖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清平樂·村居》一文的插圖完全依據文字的表面含義進行創作。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插圖,尋求詞中文字的意義;觀察插圖中鮮活的人物,獲得“翁媼”的“媚好”情、“小兒無賴”的“可喜”感,并使學生由此感受到詩人當時享受田園生活的歡愉之感,以及歡愉背后的家國情懷。
當詩與畫在教學中邂逅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時刻關注三個教學視角:
一是兒童視角。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兒童也是天生的畫家。之所以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因為兒童的語言不受束縛,在無知無畏中充滿了幻想。于是,在成人看來,兒童稚嫩的語言里往往呈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同樣,之所以兒童是天生的畫家,因為兒童不會受制于謀篇布局的特殊要求,在無拘無束中描繪著自己“心中的意象”。周國平先生認為,“在孩子眼里,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卻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語”[5]。無論是詩歌教學還是美術教學,一定要尊重兒童的理解,讓兒童用童眼發現世界,用童心感悟世界,用童手描繪世界,千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理解去約束孩子的文化理解力。成尚榮先生認為,兒童有三個世界:一是現實世界,是兒童的真實生活;二是虛擬世界,是兒童本要得到卻得不到的生活;三是理想世界,是兒童所憧憬的未來生活。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到兒童的這三個世界,并攜兒童走進這三個世界。
二是文化視角。無論是詩歌作品還是美術作品,都是一種文化的存在。而這樣的存在都是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提煉,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回歸生活的。因此,我們要站在文化的視角領著兒童去理解作品。可以是對作品的還原,從作品中理解作者筆下的真實生活;可以是對作品的意義判斷,站在作者、作品的歷史角度,去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是對作品的審美鑒賞,站在“我”的角度,用“我”的眼光,將作品置于歷史的潮流中進行理解,尋找作品的存在價值和文化意義。
三是學科視角。我們講融合,講跨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新命題和新要求,但是,需要我們警醒的是,在語文教學的視域內,文字是詩的第一語言,畫是詩的第二語言,切不可用第二語言替代第一語言。詩是一種文學語言,是文字的藝術,文字是詩的生命,僅僅依賴畫面會削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更會削弱文字符號所代表的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意蘊。在美術教學的視域內,線條、色彩是畫的第一語言,詩是畫的第二語言。美術是視覺的藝術,以塑造直觀藝術形象為根本目的,如果過分地依賴于詩,受制于詩,那么它的視覺性也就缺失了。因此,我們要始終堅守學科本位:語文還是語文,語文應當更語文些,只不過它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方式應該發生變化;美術還是美術,還應該更美術些,只不過其文化理解的通道可以更廣些。
隨著知識論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不斷進步,學科的邊界正逐步打開,甚至被打破。我們應該勇敢地迎上這樣的潮流,用更為理性的方式讓我們的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參考文獻:
[1][2]成尚榮.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6-03-24(6).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8,13.
[5]周國平.思想的星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290.
責任編輯:石萍
Cultural Understanding: Deep Integra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LU Yunfeng
(Tongzhou Center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gen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symbiosis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s based 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accomplishments. Therefore, poetry teaching may be implem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 culture and disciplines, including creating contexts by paintings to facilitate interpretation, intuitive experiencing to reach the core, highlighting the key point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erving and savoring to enrich feelings, so that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ly words and expressions with a really ope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oetry; painting; Chines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