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琦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近年來,我國農民培訓體系面臨的情況不容樂觀,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偏低,已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以山西省Y縣某蔬果產業園區為例,發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不同的培訓主體發揮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時也面臨著農技培訓隊伍動力和院校缺失、涉農龍頭企業規模及創新能力不足等運行障礙。只有從政府政策落實、建立完整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等方面發力,才能建立科學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多主體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4-0016-02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農村和農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業產業化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是建設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農業勞動力素質的問題,而勞動力的素質提升,離不開農業技術的教育和培訓。
根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農業人口數據,全國農村人口數量為57 661萬人,占比41.48%。農業人口,指居住在農村或集鎮,從事農業生產,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口,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自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開始至今年的一號文件中,都從不同視角提出了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性意見。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 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過35%。
早在1964年,國外學者溫特勞布就提出了“新型農民”的概念,從居住區域、社會形態和農戶能力三個方面定義了新型農民,并認為合作社是新型農民發展的重要組織。多數學者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以農業生產或經營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員。楊燕(2014)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四點素質要求:有文化、懂政策、會經營、曉政策。趙艷艷(2015)提出,培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設立相應的資格準入制度和開展相應宣傳工作,提高職業農民生產積極性。陳瑜和陳俊強(2014)認為,首先要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通過合法規范的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交易平臺,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桎梏。
多元主體視角是相對于中心視角來說的,是指許多行為單位既相互獨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又能相互協調,受特定規則的制約。多主體視角下的治理,首先意味著在農業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存在著多個供給主體。在實地走訪中發現,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均有為種植戶提供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的培訓。本研究以Y縣某果蔬產業園區為研究地點,將多中心視角治理與不同主體對職業農民的培訓相對應,通過深度訪談對該產業園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體系與運行模式展開分析。
二、案例研究地點與研究方法
山西省Y縣位于山西省東部盆地,地處太行山西側,屬于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500~600毫米,四季分明,光照時間2 000小時以上,是栽植果蔬的適宜地區。調研地選取在Y縣一果蔬產業園區,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該園區面積已達到100萬畝,成為Y縣最大的果蔬生產基地,年產果品、菜品達10億公斤,商品率達70%以上。
筆者曾于2018年和2019年兩次對Y縣該果蔬產業園區展開調查,調查采用深度訪談法,對產業園區內具有一定文化素質和農業專業技能的職業農民、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技培訓專家以及中介組織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及實地走訪,深入了解龍頭企業、農業科技院校及中介組織各主體的功能,以及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運行模式。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運行障礙
1.農技培訓隊伍動力及機構缺失。農業科技培訓隊伍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和智力支持,其缺陷主要體現在動力不明顯和正規科研院所的缺失。一方面,科技成果的獎勵機制不健全導致農技培訓專家的科研動力和資金不足。在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對接過程中,農產品的科技轉化程度對產品的最終效益至關重要,科技含量高和采用科學管理方法產出的農產品能有效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帶來更廣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缺乏科研動力及資金支持,許多科研成果及計劃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難以落實在實際農業操作中。另一方面,該地僅有一支農技培訓隊伍。由此可見,缺乏正規且能持續為當地農民提供指導能力的科研機構。這將導致農民每年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作為被動一方接受培訓,培訓的時間、地點都要以教師、專家的時間為準,自身有疑惑及困境時難以獲得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2.涉農龍頭企業規模和創新能力不足。龍頭企業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的運行障礙主要是數量的欠缺,以及農產品的二次轉化能力低及科技含量低。以Y縣為例,Y縣共有蔬果深加工企業兩家,主要進行杏鮑菇醬及蘋果醬的二次加工,隨著當地杏鮑菇及蘋果的產量逐年上漲,僅靠這兩家企業根本不可能實現產業園區所有蔬果的全部消化。以園區負責人馮女士為例,“在2016年我們果園蘋果產量大約有六七十噸,而那個企業才收購了10噸不到,其他的只能批發給農貿、批發商什么的。”其次,該企業的二次轉化率較低,加工轉化層次少,產業鏈處在較底層,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也幾乎為零。除了農產品直接進入市場的銷售渠道外,僅有簡單的杏鮑菇加工成食品罐頭及醬料的二次加工,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難以擁有自身產品質量和種類的不可替代性,抗風險能力不足,不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和龍頭企業的持續發展。
3.合作社作用發揮有限。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與龍頭企業之間的聯系紐帶,在該果蔬園內并沒有真正打開果蔬的多元化銷售渠道。通過走訪調查發現,以2018年西紅柿種植為例,該果蔬園選擇批發商上門收購的人數為89人,占比88.2%;選擇合作社收購的4人,占比3.9%;自己拿到市場上收購的8人,占比7.9%。另外,發現該果蔬園農戶雖與當地企業有合作,但真正同企業簽訂訂單的人數不到10戶,且種類僅限于杏鮑菇醬和蘋果醬兩種,大部分都沒有簽訂訂單的經歷,說明農戶在銷售渠道的選擇上還是比較單一,合作社并沒有將中介作用深度發揮出來。在該果蔬產業園區內,農戶利益同質性強,培訓技術類別相似,合作社原本可以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與企業進行互惠互利合作,進行各種農產品的二次加工,凸顯合作利益,從而形成強大的示范效應,帶領農戶取得更好的利益。可見,合作社組織發育不足,作用發揮有限。
四、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建議
1.加大對主產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投入力度。在Y縣果蔬產業園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中可以發現農技培訓隊伍、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發揮相應的作用,但是較少體現政府的角色作用和政策的下達。政府應發揮農業科技培訓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對涉農龍頭企業、科技培訓隊伍、專業合作社的的扶持力度。第一,在稅收優惠、科技指導、立法保障等方面給予當地企業支持和投入,以確保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民科技培訓方面的帶動作用,將農技培訓的成果真正轉化為切實的利益和真正的生產力,增強職業農民生產積極性。第二,積極推動農業科技院校的成立,鼓勵科研院校、盈利組織及非盈利組織參與到多元主體的互動中來。第三,積極協調各主體間的合作模式,使他們能夠相互支持,緊密合作,互利共贏。
2.建立科學完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實現農業的產業化是建立現代農業的關鍵舉措,事實證明,各個培訓環節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培訓體系的完整建立。在前文分別指出農技培訓隊伍的不健全、龍頭企業缺乏數量和創新能力以及合作社作用的有限性等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不健全。因此,應整合各大主體不斷完善自身,從各個環節入手,開展符合農戶需求的各類培訓形式,確保每個主體都有扎實牢固的根基,環環緊扣。當這些圍繞新型職業農民的各大培訓主體發揮切實有效的功能時,作為核心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從中真正獲益,提高對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能力。
3.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2003)在其著作《經濟學》中指出,無論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要依靠“四個輪子”,即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資本積累(Capital formation)和科技進步(Technology)。人力資源在一個國家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事實證明,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農業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不高,人力資本的質量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因此,與傳統農業相比,我國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應配套先進儀器與制度,更應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例如,在職業技術類院校的課程中嘗試增設農技培訓類課程,并開展一系列與區域農業相關的實踐操作,作為考試項目,以此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為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服務,培養出大批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
參考文獻:
[1]? 趙艷艷.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考與實踐[J].農業科技管理理,2015,(2):59-61.
[2]? 陳瑜,陳俊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職業農民的培育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1):188-189.
[3]? 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M].蕭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