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惜凡 戚朝輝 謝冰清
【摘 要】《哈姆雷特》的成功之處在于其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以人文主義者的故事為縮影,由個體經歷逐步上升到社會意識,集中反映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首先,本文從交代《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出發,解釋人文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并分析兩者的關聯性。其次,對該作品的詞本中體現的人文主義話題進行思考和剖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論述從現實意義、文學意義兩個角度評價《哈姆雷特》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對現世生活的作用。
【關鍵詞】《哈姆雷特》;人文主義精神;歐洲文藝復興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028-02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正是莎士比亞在戲劇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作為其戲劇作品中的悲劇代表作,《哈姆雷特》深刻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觀念,引發讀者對人文主義內涵的不斷思索。正如他本人評價自己的作品“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1]。
一、哈姆雷特及人文主義精神
(一)《哈姆雷特》的創作背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輝煌燦爛的創作生涯第二時期(全盛時期)中最成功的悲劇。《哈姆雷特》的創作時間位于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的轉接點,那時的歐洲正處于封建制度逐漸削弱、資本主義冉冉升起的交替時期,英國社會也正處于歷史的轉折期,莎士比亞別出心裁地將丹麥設置為故事的發生地,展現其所在的英國社會面貌,以跨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雷特的故事帶入伊麗莎白末期的英國社會。因此,《哈姆雷特》是英國社會秩序混亂、群眾精神模糊的縮寫,英國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呈現政局穩定且生產力發展迅速的狀態,而自詹姆士一世繼位后,英國社會泛濫起專制集權主義,揮霍浪費的宮廷生活與官僚主義作風壓榨著資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生活,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整個社會動蕩不堪[2]。莎士比亞正是通過創作《哈姆雷特》來諷刺黑暗腐敗的英國社會,揭示了以王室為代表的封建貴族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揭發了王權與封建勢力的丑惡罪行。
(二)人文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文主義精神是體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社會主流思潮的世界觀,最早出現于意大利。人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反對神學論中神的絕對權威和教會的來世觀及禁欲苦行,旨在將人的尊嚴、思想、情感、智慧都從神學的枷鎖之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精神的具體內容是肯定現世生活、主張人的個性解放,并歌頌愛情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并崇尚科學和理性的思想,反對封建等級的壓迫和愚昧腐朽的觀念。人文主義符合新時代的精神追求,展現朝氣勃發和積極向上的人文內涵,打擊落后迂腐的封建思想文化,引領社會群眾開辟嶄新的精神世界[3]。
(三)《哈姆雷特》與人文主義的關聯
《哈姆雷特》的取材來自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最先記錄在十二世紀的《丹麥史》中,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貝爾佛萊絲特的《劇故事》也出現相關內容。雖然哈姆雷特的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歐洲,但莎士比亞并未止步于揭露教會和封建勢力統治,而選擇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反映題材,通過巧妙的作品構思和靈活的藝術技巧,將人文主義精神與劇本結合,將純粹的為父報仇的情節上升到社會層面上的悲劇,賦予其濃烈的時代氛圍與深刻的社會意義,深化了作品主旨。
二、人文主義在《哈姆雷特》詞本中的體現
(一)生與死命題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4]“生存”是指現世的“生”,“毀滅”是指結束現世生存的“死”,生與死的命題意味著在默然忍受著生與挺身反抗的死之間做抉擇。對這一矛盾的思考是哈姆雷特逐步堅定自我決定的必經階段。他的人生觀在承受一系列打擊后受到巨大沖擊,對所處的世界抱著絕望、荒蕪的態度。而正因為有遠大的理想與強大的行動力,他必然想要采取行動來拯救所處的邪惡丑陋的社會,在此之前他需要得到精神支持,理清他的斗爭對虛空腐朽的世界是否有意義[5]。經過內心激戰后,“抗爭”的意志壓倒了“軟弱”的念頭。基督徒認為,人活著的意義在于自我救贖,死后對于天堂、地獄、煉獄的去向基于生前的表現,無人能夠逃脫末日審判。對生與死命題的思考掙扎讓哈姆雷特在復仇之路上徘徊、遷延。因而與行動派堂吉訶德不同,哈姆雷特審慎的思維使他熾熱的人性火焰蓋上一層灰。屠格涅夫認為,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象征人性地球賴以旋轉的兩極,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趨向于其一。堂吉訶德代表期盼著去戰斗的理想主義者,面向著過去,而哈姆雷特則代表永遠處于思索狀態的灰色悲觀主義者,面向著未來。因此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哈姆雷特具有更強烈的現實意義。
(二)女性爭議
“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6]這是當哈姆雷特得知母親在父親尸骨未寒時就嫁給叔父克勞狄斯時所發出的感嘆。從遠古時代到希臘時代乃至中世紀前期,女性多被看作是男性的玩物,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女性才真正開始得到解放,能夠在觀念上取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在莎士比亞第一時期的戲劇中,女性被塑造成溫柔美麗、聰慧勇敢的形象,在智慧方面常超越男人,這種看法反映的是他對世界總在趨善的信心。而在《哈姆雷特》劇本誕生的第二時期,他對女性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塑造的女性形象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第一時期相近的優秀女性,卻通常沒能有好的結局,如《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李爾王》中的考狄利婭和《奧賽羅》中的苔絲狄蒙娜。第二類是心狠手辣的女性形象,也是第一時期中鮮見的,例如《麥克白》中的麥克白夫人,她教唆麥克白從有良知的大將成為野心勃勃的篡位者。第三類則是脆弱的女性,如《哈姆雷特》中的王后喬特魯德。女性的這種“脆弱”擁有一個長期的歷史積淀過程,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交替中婦女意義的衰弱,自此女性徹底淪為男性的奴隸、財產,卑微意識不斷形成。[7-8]莎士比亞的這句話意在提醒女性的解放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法律層面的,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解放,男女平等才得以真正實現,而這種心靈層面的解放更艱巨、耗時更長。
(三)人本思想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在我看來,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類不能使我發生興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發生興趣[9]。”前半段是哈姆雷特對人存在性的禮贊和人性光輝的熱情歌頌,也是人文主義觀點中最響亮的宣告。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的集大成者,他不遺余力地將對“人”的認識抬升到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因為他對“人”的發掘是全面、豐富、深刻的。莎士比亞堅持且發展著早期人文主義的世俗人本觀念,后又融會希伯來文化中人本主義的精髓,即認為“人”是呈母題第三階段“原欲+人智+上帝”的形態。而后半段哈姆雷特將“人”這樣的“了不得的杰作”比作“泥土塑成的生命”,則是在諷刺人的卑賤,全盤否定前面對人的贊譽。這意為當人的理性、自由、規范、智慧行為一一丟失,便只存留無意識的泥土當作人的軀體。這前后極端的矛盾說明人的自由是有限度和次序的,只有當對所處的世界做出正確的理解”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擁有自由。最后一句是哈姆雷特悲觀的結論,可正也說明“人”還有發現與解放的空間,這便為以后出現的古典文學主義和啟蒙運動留有余地。
三、哈姆雷特人文主義精神的意義
(一)現實意義
哈姆雷特對于生與死命題的思考能夠充分體現人文主義對人性善良的積極影響。雖然《哈姆雷特》以悲劇結尾,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英雄形象卻已深入人心,因此評價它為一部悲劇的集大成著作名副其實。步入中年的莎士比亞在進行創作時已不再停留于描述人文主義理想性、帶給人們樂觀積極和浪漫色彩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對人文主義理想以及社會進步背后黑暗和隱患的思考。因此,《哈姆雷特》是一部對于混亂黑暗社會進行深思的文學巨作,對于人類社會的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與現實意義。
(二)文學意義
《哈姆雷特》憑借極具特色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及嫻熟藝術技巧而聞名,其中主要體現了人物形象的真實塑造、人物語言的靈活運用以及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這對后來的文學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莎士比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采用的藝術手法十分嫻熟,將人物性格特點以及所代表的社會階級形象展現得生動具體。其次,《哈姆雷特》的創作十分重視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基于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語言的表達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人物對話、內心獨白等設置貼切,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對應著其獨有的個性特征和語言風格,極具人文主義色彩[10]。再結合靈活運用的比喻、諷刺、雙關等修辭手法,使得整部戲劇在詞本處理方面獨具特色與魅力,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四、結語
《哈姆雷特》具體而又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封建社會的動亂不堪與黑勢力橫行,即使劇情以悲劇結尾也并未體現社會變革的有效方式,但《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戲劇的內容設置和情節發展都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先進性和創新性,體現著實現人文精神普適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莎士比亞憑借豐富巧妙的藝術手法塑造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生動具體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所對應的社會階級概況,語言的使用生動貼切且極具人文特色,賦予整部作品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康慨.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J]. 中國新聞周刊, 2009(3).
[2]聶琦,謝煜.王道思想與霸道手腕融合運用的領導藝術[J].領導科學,2017(30):12-13.
[3]蔣小軍.《哈姆萊特》中人文主義思想解析[J].語文建設,2017(27):44-45.
[4][6][9][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九卷,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三幕第一場,第一幕第二場第二幕第二場,
[5]王車力格爾.用理性精神看待哈姆萊特的悲劇性[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06):79[2019-10-23].
[7]孫雪.淺析《祈禱落幕時》中親情的表達方式[J].漢字文化,2019(18):105-106.
[8]李昊坤.淺析中國當代媒體影響下女性地位提升過程中的問題[J].大眾文藝,2019(08):209-210.
[10]谷珊.淺談《哈姆萊特》的語言特色[J].語文建設,2017(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