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零陵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是流傳于南嶺民族走廊湘南、桂北、贛西、粵北等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曲。零陵花鼓戲的唱詞采用當地的方言,既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又具有西南官話的通俗性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堪稱南嶺民族文化走廊的一朵奇葩。
【關鍵詞】零陵花鼓戲唱詞;地方性;通俗性;時代性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032-02
花鼓戲是清代中葉興起的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劇種之一,是我國古代戲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零陵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它在戲劇路子、音樂唱腔、表演手段和唱詞等方面,都是由兩種不同的風格(“南派”和“北派”)合成的。零陵花鼓戲是流傳于南嶺民族走廊湘南、桂北、贛西、粵北等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曲,采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它的唱詞、表演技法等都具有獨特的美學應用價值和借鑒價值。
零陵花鼓戲的唱詞大多來自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人們的生活等,通過舞臺呈現的方式,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和對美好事物的憧憬,淋漓盡致地表達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充分反映了當時當地人們的民俗習慣、生活狀態與文化底蘊。零陵花鼓戲的唱詞豐富多彩,可以使用不同的舞臺唱詞來針對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比如小生用的是子音;老生用的是沙音;丑角用的是窄音;花臉用的是霸音。子音顯示文秀;沙音顯示蒼老;窄音顯示柔媚;霸音顯示粗獷。
一、零陵花鼓戲唱詞的來源與構成
零陵花鼓戲源于湘南地區的祁陽花鼓燈與道縣調子戲。祁陽花鼓燈主要流行于祁陽、祁東、零陵、東安、雙牌、衡陽等地區。祁陽花鼓燈用祁陽方言演唱,語氣平穩,聲調柔和,語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縣調子戲用道縣方言演唱,語氣較重,聲調高亢,發音接近普通話。道縣方言語調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語音則具有通俗性和大眾性。在全國七大方言中,道縣方言就道縣調子戲唱詞特征而論,具有贛方言的一些特征,便更接近于西南官話,屬西南官話語支,與四川達州到綿竹一帶的方言相似。
新中國成立后,祁陽花鼓戲與道縣調子戲匯合于零陵地區,形成了零陵花鼓戲,其唱詞具有西南官話特點的零陵方言特征。
二、零陵花鼓戲唱詞的特征
(一)零陵花鼓戲唱詞的地方性
零陵,是永州市的一個區,位于湘南地區瀟、湘二水匯合處,雅稱“瀟湘”,與廣西、廣東和江西接壤。零陵花鼓戲“北派”的唱詞主要采用祁陽方言,“南派”采用道縣方言。隨著零陵花鼓戲的發展,更多是采用零陵區的地方方言。
例如,在《女反情》中柳翠英的一段唱詞就明顯運用了祁陽方言。這段唱詞中“冒”和“撈”就是祁陽地區方言中常用的字音,“冒”就是“沒”的意思;“撈”就是“賺”的意思。
再例如,《紅燈記》中李玉和的一段唱段,體現了零陵方言的地方特色。在這段中“出”字唱成了“qu”;“氣”唱成了“chi”;“時”唱成了“si”。并且這些字出現的時候都要重唱,以突出地方唱詞的特色。如“出”是出現在切分音上;“氣”是出現在弱拍的強位上;“時”是出現在次強拍上。
零陵花鼓戲的唱詞幽默、詼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極具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質樸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零陵花鼓戲唱詞的動作性
戲曲中的唱詞,不但要反映人物的行動目的和意愿,而且還要有利于構成戲曲中的沖突,更要有利于推動戲曲沖突的發展,并且還要把這些特征合理運用到人物的性格之中。①任何一種藝術都是通過獨特的形象來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而所謂唱詞的動作性,就是指戲曲的唱詞表現在每句、每段、每個劇目都應該具有它特定的情感作用或目的。零陵花鼓戲是綜合表演藝術,在引發情感與傳達情感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對唱詞的理解和體驗,通過演唱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達喜、怒、哀、樂等感情的細微變化,達到吸引聽眾、感染聽眾、說服聽眾的思想和態度。②
零陵花鼓戲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演唱和動作、舞蹈結合比較緊密。而其唱詞不單單是為了唱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與做、打、舞相結合,為做、打、舞等表演藝術手段提供基礎。而且,零陵花鼓戲反映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動作也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例如,在《拷打梁氏》中,通過唱詞塑造了一個勇敢、有才華、敢于和惡勢力進行斗爭的人物形象。也從唱詞上體現了當時的氣氛、人物的情緒,人物通過唱詞來做一些動作,表達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再例如,在《春香傳》中,春香的一段唱詞就體現了春香對官家的氣憤之情,塑造了勇敢、堅守原則、敢于與惡勢力進行斗爭的人物形象。
這些體現了零陵花鼓戲唱詞強烈的動作性。人們通過唱詞直觀的動作性來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洞察人物的內心情感,勾勒出人物的鮮明形象。
(三)零陵花鼓戲唱詞的通俗性
戲曲是一種群眾欣賞的藝術。所以戲曲中的唱詞,就應該是群眾能看得懂、聽得懂、雅俗共賞的。戲曲不像散文和小說,可以反復閱讀和揣摩,它是一門“一次過”的時間藝術。要讓觀眾能夠看得懂、聽得明白,唱詞就一定要通俗易懂。
例如,在《八百錢斗火》中,魏老大的一段唱詞十分通俗,整個旋律線條與唱詞的語調相吻合,由一些二度音的音階構成,所以曲風給人一種輕松、舒適的感覺。
再例如,在《雙盤花》中,花九崽的唱詞多半是一些生活用語,生動、幽默、詼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俗易懂,老百姓都樂于接受。此劇流傳至今,百看不厭,廣受群眾好評。
零陵花鼓戲的唱詞朗朗上口,直接了當,沒有一絲費解,真正達到讓觀眾一聽就懂的藝術境地。
(四)零陵花鼓戲唱詞的時代性
零陵花鼓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隨著零陵花鼓戲的不斷發展,其唱詞也隨之發展而變化。
第一個階段:地花鼓演出時期。這是花燈、調子的萌芽階段。該階段的唱詞直接來源于生活語言,沒有進行任何修飾和加工,原汁原味,地方特色極其濃郁,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心聲。
第二個階段:草臺戲演出時期。這是花燈、調子的形成階段,即從歌舞型的演唱形式,逐漸過渡到以說唱為主的戲曲形式,由地花鼓轉向在臨時搭建的土臺上演出,謂之“草臺戲”。該階段的唱詞注重修飾,講求上下對整。由于劇目擴展的需要,襯詞也得到廣泛運用,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個階段:城鎮劇場演出時期。這是祁、道合流,形成零陵花鼓戲并趨向成熟、完善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花鼓戲班社開始進入城鎮劇場(院)演出。為了擴大受眾面,促進零陵花鼓戲進一步發展,該階段的唱詞發生了較大變化,除了一些地方特色鮮明的字詞和語調沒有什么變化之外,大多數唱詞的發音接近普通話,唱詞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也有所加強。隨著網絡語言的出現,新劇目中也采用了一些網絡語言。例如近兩年的新劇目《扶貧記》和《鄉長釣魚》的唱詞里面就出現了“驢友”等一些網絡語言,體現了零陵花鼓戲唱詞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注釋:
①何建.湖南花鼓戲唱詞研究[D].天津大學,2007.
②于篤剛.聲樂言語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賈古.湖南花鼓戲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張平夷.湖南戲曲音樂集成·零陵地區卷[M].湖南: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4.
[3]蔣娟全.湘南地區零陵花鼓戲的源流與沿革[J].音樂時空,2014(04).
[4]王月明.湖南花鼓戲藝術特色探析[J].戲劇文學,2007(9).
[5]顧樂真.戲曲唱詞淺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6]龍華.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種類和流派[J].湖南師院學報,1981(2).
[7]蔣娟全.湘南地區“零陵花鼓戲”唱腔探析[J].大舞臺,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