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真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產權作為一項智力勞動所創造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越發為人們所重視。然而,我國雖然在知識產權領域與多國簽訂了國際條約,但國內相關法律的制定與修改還是稍顯不足,特別是在家庭財產共有制方面,關于對知識產權的財產性收益分配問題的解釋尚存在諸多問題。從家庭財產共有制的角度出發,結合知識產權的特征,探討家庭財產共有制下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應當如何認定與分配。
關鍵詞:家庭財產共有制;家庭成員共同財產;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認定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4-0180-01
根據我國國內立法以及我國締結或加入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條約來看,目前知識產權的收益仍然側重于財產性收益。知識產權財產性收入的內容很多,包括作品出版、演出、放映后取得的財產性收入,授權他人使用、轉讓自己的知識成果取得的報酬等。
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過程中,家庭的其他成員同樣付出了勞動與創造,因此在家庭財產共有制下,雖然知識產權只授予創作者一方,但其財產姓權益卻不限于創作者,還應包括付出勞動的其他家庭成員。如何合理地認定知識產權的權屬與收益分配原則是司法實踐中較難操作的問題,既要維護知識產權主體的創作激情,又不能損害其他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1]。
一、家庭共有財產的范圍
在基于家庭倫理關系所產生的家庭財產所有制下,成員內部的關系相較于一般民法意義上的共同共有關系更為緊密。所有家庭成員對共有的財產享有共同所有權,據此在家庭共有財產制度中,共有人只能是公民個人,共同共有的財產只能是公民的個人財產。
二、家庭共有財產的認定依據
家庭共同財產與家庭功能緊密結合。家庭的功能包括實現人口的繁衍、生產生活消費和參與社交活動,以及對未成年的、且不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家庭成員的撫養和教育支出[2]。只有在家庭共有財產的物質基礎上,家庭職能才能充分實現,并且為家庭成員共同享有。
家庭成員共同共有財產由個人財產所組成。在當事人沒有事先約定或者法律沒有其他規定時,家庭共有財產由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構成,即由家庭共有財產替代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并且承擔家庭成員的個人債務。
家庭財產的期限應與戶口簿所登記家庭的期限保持一致。在家庭共有財產存續期間內,各家庭成員不得請求分割共同財產,有法定或約定事由除外。因此,家庭共有財產由同一戶籍的全體成年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組成。在當事人沒有事先約定或者法律沒有其他規定的情況下,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為家庭的共同財產。
三、家庭成員的范圍及界定
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同一財產的所有權,擁有同一項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該財產的共有人。在家庭共有財產制下,各家庭成員即為家庭共有財產的財產共有人[3]。
家庭成員有自然與法律意義之分,但兩者之間亦有共同之處,多指共同生活的一個家庭的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但自然意義上的家庭成員定義較為寬泛,甚至家中的寵物也能成為家庭成員。相較于自然意義上的家庭成員,我國民法上關于家庭成員的規定較為嚴謹,但也不明確、完整。《婚姻法》沒有對“家庭成員”這一概念做出清晰明了的概念,只是在“家庭關系”的章節中列舉了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兄姐弟妹四類家庭關系。但除了這四類家庭關系外,是否還有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也屬于家庭關系,《婚姻法》沒有做出規定[4]。
根據婚姻法對家庭概念的解釋,“家庭”的概念在法律上等同于戶籍。因此,共同居住在同一戶籍、經濟收入被視為家庭共同財產的人是家庭成員,但“家庭成員”并不直接等同于直系親屬或親屬等其他概念。
四、家庭共有財產認定的特殊主體——未成年子女
在家庭共有財產的主體范圍為成年家庭成員,不包括未成年子女。究其原因,一方面,成年人與否是影響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主要因素。未成年人的行為效力一般情(下轉182頁)(上接180頁)況下屬于待定,處于需要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追認才發生效力的狀態,在對外交往時,不利于保護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尚不健全,一般情況下無法對家庭共有財產有所貢獻。最后,未成年人仍處于監護狀態,對未成年人的財產安全已經有足夠的保護,不需要再將未成年子女納入家庭共有財產的主體來保護其合法的財產權益。
所以,已滿18周歲且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家庭成員才是家庭財產共有制下共同財產的主體。家庭成員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尚不具有成熟的思想意識、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仍處于其他家庭成員的監護之下等原因,暫時不被看作家庭共有財產的主體。只有當未成年的家庭成員年滿18周歲,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并仍與其他家庭成員生活時, 才能成為家庭共有財產的主體[5]。
五、家庭財產共有制下對知識產權的財產性收益分配的立法建議
在關于家庭共同財產中的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的訴訟糾紛中,應當兼顧婚姻家庭關系和知識產權的特性,在此基礎上確定知識產權及相關利益的歸屬,才能使各家庭成員的財產利益得到平衡,實現對弱勢一方的經濟補償與救濟,從而有效地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在具體的措施上,筆者認為應援引貢獻理論以及知識產權可期待利益,使家庭財產共有制下的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分配更加合理公平。
所謂貢獻理論,指的是在家庭成員共同生活中,其他家庭成員對一家庭成員的智力創造活動所做出的貢獻。這種貢獻通常為輔助性工作,比如家務勞動等一切使得該家庭成員可以安心創造的貢獻,這種支持對配偶智力成果的形成和最終取得有著重要作用和貢獻[6]。
眾所周知,知識產權的創造到收獲財產性收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此時尚未取得的財產性收入,即為預期收入。在家庭財產共有制下具體表現為:知識產權的財產性收益在家庭共同生活關系存續期間未實際取得,可能在結束后才能取得。知識產權名義上歸屬于知識產權人,當家庭成員共同生活關系終結之后,其他家庭成員便失去了對該項知識產權的財產收益的請求權。因此,只有給予其他家庭成員應有的知識產權收益的期待利益,才能保障為智力創造活動做出貢獻的其他家庭成員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楊洋.淺析家庭共有財產制度[J].法制園地,2018,(6):173.
[2]? 房紹坤.婚姻家庭與繼承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5.
[3]? 王家福.新中國民法學研究綜述[J].法學家,1990,(5):308.
[4]? 夏吟蘭.婚姻家庭繼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288-290.
[5]? 楊洋.淺析家庭共有財產制度[J].法制園地,2018,(6):173.
[6]? 周萍,高映.夫妻財產中的知識產權分割[J].法制與社會,2009,(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