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萍 袁智忠
【摘 要】“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只有在戰亂中有過切身體悟的人,才能明白這句話的意義,電影《將離草》就展現了這樣一幅戰亂大后方的人民生活圖景。生逢亂世,戰火紛飛,身不由己,而家沒有亂,國沒有亂,中國幾千年的家國文化與倫理恪守,支撐著每一個家庭,在戰亂中依然有序地生活。
【關鍵詞】《將離草》;本土電影;倫理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09-01
電影《將離草》是結合西南農村地區特色而形成的一部重慶本土電影。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慶市文化系統堅定文化自信,注重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將離草》結合農村特有的文化素材進行創作,把倉山大樂、中江掛面、戲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好地融合進電影中,具有推動電影情節和表現農村文化的雙重作用。在電影的開始,大山、阿龍等倉山青年出征抗日,大舅關爺用封鼓的儀式來送別,從封鼓的動作表現上,有力地呈現了臺詞中的“橫刀立馬,戰死沙場”的悲壯與豪邁。阿龍回來之后,關爺帶他到地下拜神靈,重新開鼓,也標識著阿龍脫離戰爭,與大家一起開始新生活,是新生活的鼓聲,最后阿龍再次被迫參軍,參與國共內戰,大山的兒子虎兒充當了打鼓的角色,在山頂打鼓送別。三次打鼓,三次不同的時間,從戰爭結束,到戰爭再次開始,從主動抗日到被動內戰,倉山大鼓是對混亂時代的有力回響,也是戰亂中人們雖然飽嘗困苦卻依然堅守傳承的證明。電影通過對這些民俗元素的調用與重復,立體地展現了當時戰爭大后方的民生境況。
劇中情節涉及的人物豐富多樣,有寡婦秋葉、大舅關爺、啞巴、阿龍、虎兒、妹妹小花、寡母、筱云仙、素芬,雖然是圍繞一家人展開的情節設置,但實際上濃縮了整個大后方人民的人物群像,將抗戰后方的人民生活以這種小而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因為戰爭,妻子秋葉失去了丈夫,成為寡婦,阿龍則愛上了秋葉,妹妹小花又愛上了阿龍,而婆婆寡母不想孫子和媳婦兒離開這個家庭,希望秋葉嫁給啞巴,小花嫁給阿龍,就保全了一家人。每個人都沒有錯,都是因為愛,但是在倫理道德的限制中,阿龍無法輕易示愛秋葉,秋葉也沒有自主選擇愛情的權利,更無法搶小姑子小花的心上人,重重的矛盾,重重的壓力,戰爭造成了這個畸形的家庭倫理,一切都無法回到戰爭之前,要想繼續把日子過下去,每個人都得努力把握自己的所愛所得,也要努力守住別人所珍惜的一切,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是倉山青年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電影,作為一種敘事系統,它在120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已經形成了其自身的真實邏輯、情感邏輯以及倫理邏輯。正如我們不能將現實的真實判斷作為電影的真實判斷的尺度一樣,我們也不能將現實的倫理法則并行不悖地置放在電影的藝術空間里,這就是說,一部在倫理道德上百分之百按照現實邏輯拍攝的影片,未必就是一部好電影。[1]”在《將離草》中,以秋葉為中心,所產生的家庭倫理危機,成了影片情節推動的主要動力,傳統禮法中女子處處受限,不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愛情,秋葉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因為戰爭失去了一份愛情,在追求另一份愛情的時候卻無法如愿,小花對阿龍的愛讓秋葉更是難上加難,現實的倫理邏輯無法放置劇中主角的情感希望,所以在最后,秋葉與阿龍的性行為雖然有違現實倫理,卻是在戰爭這種特殊的局勢之下,所產生的符合人物性格與情感設置的情節,是在戰爭背景下人性、感情被極度壓抑之后所爆發出來的情感演繹。兩個人用這種不得已的方式保留了家族中所有人的體面,也滿足了大家長對于倫理的恪守。這些由于戰爭所造成的倫理沖突,形成了《將離草》的戲劇高潮,然而每個人對于倫理底線的恪守,使本該亂中有亂的家庭維持了和平,在戰亂中保持了相應的秩序,這就是亂世中的亂與不亂,也是倫理之下的破與不破。
整部電影由于低成本的投入,在影視特效上顯得有些粗糙,影片開端的戰爭場景看起來缺乏真實的感染力,演員的表演在某些部分也稍顯生硬。但是影片整體以小見大,將視角聚焦于大后方,從一個側面的角度展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人物層次豐富多樣,故事具有特色,通過電影將西南地區的民俗文化和風情展露出來,無疑是重慶本土電影的一個典范,在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生效,電影審查行政審批的權限下放,配合著“文化強市”的大政策背景,《將離草》這一類表現地區民俗文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正能量影片,更應該大力支持。《將離草》為重慶本土題材電影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多層次的影片文化展現,也讓觀眾看到了重慶本土影片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賈磊磊,袁智忠.中國電影倫理學2017,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