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敦煌位于我國甘肅省的西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成為古代中華民族與西域各國文化、經濟及政治交匯、融合、發展的重要地區。敦煌藝術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敦煌藝術以特有的風格韻律、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從舞劇《絲路花雨》誕生以來,敦煌舞蹈工作者嘔心瀝血,不斷鉆研,編寫出敦煌舞蹈教程,建立了敦煌舞蹈的表演體系,在幾代人不懈的堅持與努力下,敦煌女子舞蹈從教學到舞臺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
【關鍵詞】敦煌舞蹈;舞蹈教程;表演體系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20-01
一、敦煌舞蹈的分類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存留著大量的古代樂舞圖像,描繪記錄了古代樂舞活動的眾多樣式。目前,學術界用天樂舞和俗樂舞來區分這些樂舞的圖像。把愉悅于佛教諸天的樂舞稱為天樂舞,這類樂舞出現在佛國世界中并以神的形象出現;把世俗生活的樂舞稱為俗樂舞,這類樂舞在壁畫中的客觀反映,充滿了在人間生活的氣息,表現古代各民族人民在勞動之后跳舞奏樂的歡娛場景,生動而熱鬧。
二、敦煌舞蹈的組合教程
樂天舞蹈的教程是一門風格訓練課程,內容是根據敦煌伎樂舞形象為研究對象,研究思路是以動態的形式來呈現的,總結出敦煌舞蹈的手姿、站姿、腳位、步伐、舞姿以及運動規律,最終形成具有文化性、風格性、訓練性的敦煌舞蹈教材。通過《啟示冥想》和《伎樂、護法三十六姿》的組合訓練使我們對敦煌舞的體態、神情、韻味等諸多方面風格特征和形象特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從地面的跪姿、坐姿、呼吸到站立的舞姿韻律等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訓練,使我們初步掌握敦煌舞獨特的風格和韻律所在;培養敦煌特有的審美意識。《啟示冥想》組合的手姿是從敦煌壁畫佛陀、菩薩、伎樂上百種手印中提煉出的16種手姿。如:佛手、禪指、鹿指、虎掌、羽翅手、示法手等。
《妙音迦陵頻迦》中的迦陵頻伽一詞見于佛經,是梵文Kalavinka的譯音,因為其美妙動聽的聲音,婉轉如歌,故又稱美音鳥。關于它的形象的描述是半人半鳥的神鳥,其職能是以美妙歌聲和舞蹈愉悅于佛、供養于佛,同時也用其比喻佛陀。這個組合是三個組合中最難的一個組合,前兩個組合主要是為了呈現壁畫中的靜態,而步步生蓮則要表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舞蹈組合,這也是對前期訓練的強化與延伸,是通向以后實際運用的橋梁。
三、敦煌舞蹈的特點
敦煌舞每個舞姿都要著重強調我們手臂三道彎的呈現,提腕沉肘與身體的平面特征。接下來就是氣息,敦煌舞的氣息和我們平時跳的舞的氣息有很大區別,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相似在它與古典舞的欲左先右、欲上先沉是一樣的,區別又在于古典舞中的沉就是沉,提就是提,而敦煌舞中有許多動作講究沉氣拔背,有一個相對的力,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敦煌舞蹈過程中最為困難的兩個點,手姿與腕部的訓練,也是敦煌舞最具有風格特點的精華部分。對于敦煌這一舞種,舞姿并不是敦煌舞蹈的靈魂,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壁畫上靜態的舞姿變成敦煌動態舞蹈。使靜態與靜態之間的舞姿如何進行動態連接,在連接之后又如何形成敦煌舞蹈的特點、形成敦煌舞蹈的韻律是關鍵,在敦煌舞蹈中,最重要的是它獨具特色之美的三道彎“S”形曲線,這也是它所具有的美學特征。敦煌舞的三道彎較為特殊,與其他舞種的三道彎不同,頭和頸部是它舞姿中的第一道彎,腰和胯部是舞姿中的第二道彎,胯到膝部再到腳部是它的第三道彎,敦煌舞蹈中呈現為歪頸、擰腰、出胯、勾、繃腳的三道彎式所勾畫的“S”形曲線。舞蹈動作中和諧一致的擰、曲、傾,更加突出了舞蹈姿態的線條美,將氣、意、神、情融為一體,才萌呈現出敦煌舞蹈獨特的韻味。
敦煌舞不同于中國任何的一個舞種。像民族民間舞是流傳在老百姓生活中并經過不斷地發展而形成的,而敦煌舞的大部分是由人起主導作用的。比如,我們在《伎樂天三十六姿》中學到的“反彈琵琶”這一動作造型,其實是有點反人體力學結構的,但因為它在壁畫上就是這樣真實存在的,因此敦煌舞的研究者們把它挖掘出來,所以在這方面,敦煌舞具有很強的限定性。因此,它的特點也就非常鮮明了,它與我們民間的舞種完全不一樣,在創造的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要求它嚴格按照敦煌石窟壁畫上的姿態而創造,在這個基礎之上突出它自己的特色。
四、弘揚敦煌文化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敦煌研究院調研時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敦煌藝術歷史悠久、魅力獨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敦煌舞作為從敦煌石窟壁畫藝術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本身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作為敦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舞的研究和弘揚,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張東芳. 阿弗洛狄忒與羽人—唐代青海羽人瓦當藝術淵源芻論[D].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 2016.
[2]洛毛措. 吐蕃統治時期唐蕃文化交流對敦煌舞蹈的影響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學, 2017.
[3]眭美琳. 試論敦煌壁畫男性樂舞的舞臺創作[D].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4]陳雪靜. 迦陵頻伽起源考[D]. 敦煌研究,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