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對于課堂細節如何筑就課堂的藝術,本文從一節數學課上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理念的滲透、教學活動的實效、教學語言的規范以及教具學具的再利用等要素進行闡述。如何通過細節的把握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踐。
學具要“發揮余熱”
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學具發揮著從形象走向抽象的橋梁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使用學具。對教學器具實行“召回制”,讓學生能經常“再見”,使之不再“曇花一現”,而能在課外為學生所用,長時間地為學生彌補知識、鞏固知識、復習知識、發展知識,發揮“余熱”,從而提升教學材料的使用價值,避免教學“資產”的流失。如在教學《克和千克》后,教師可以把重量為1千克的沙袋、500克的鹽袋、1克的米袋等材料,放在教室的數學角,讓學生天天去“玩弄”,掂一掂,比一比。教學長度單位后,把1米、1分米、1厘米的紙條貼在數學角的墻上,讓學生天天去看一看、比一比,并能用這些長度留下的表象去估一估其他物體的長度。在多次操作活動中,學生對這些抽象的重量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印象,就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選材要“不拘一格”
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體系有別于其他學科。它在數學知識內容的呈現上,以螺旋式的方式加以編寫,這在新課程人教版實驗教材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如二年級上冊的《排列組合》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新增的內容,它體現了新教材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視;同時新教材在三年級上冊也安排了相似的知識點,只不過要求稍高一點,這是教材螺旋編排的一大特色。但對學生來說,這塊知識又不是初次接觸,在一年級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時,像這種類似于“用3個數字寫出所有的兩位數”的習題及試題已經頻繁出現,并且學生通過訓練大部分都已掌握了。如果我們教師就教材內容把它放下去讓學生學,這肯定不符合學生實際,因為太簡單。這時,我們教師就要以審視的眼光質疑教材,這樣的編排合理嗎?難道我們就教材而教“教材”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教師應當科學合理地對教材作出相應的重組與優化,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動態化、情境化、形象化,提供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材料,達到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實現教師對教材的重構與超越。
活動要“講究實效”
在學習了統計之后的練習課上,筆者為了能把統計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讓統計走進學生的生活,于是就創設了“選數學課代表”這一情境:①推薦了8名候選人,將他們的名字寫在黑板上。②發給學生選票(白紙),讓學生把自己選的課代表名字寫在紙上。③選一名學生計票,一名學生唱票,兩名學生監票,同時問全體學生用什么方法計票,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用畫正字法”。(因為他們上節課剛學,腦子里正熱乎著呢)④通過比較票數,選出數學課代表。這一活動用時約25分鐘,學生熱情高漲,參與積極性很高,課堂非常熱鬧,氣氛活躍。
在教學第二輪時,筆者有所反思:這個設計看似教師讓學生經歷了“統計”的過程,實則“浪費時間”。在學習統計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統計數據的方法,特別是畫正字法,既然是學生都已掌握的方法,何必要花上半節課的時間去計票。這個環節的設計純粹是為“活動”而活動,沒有使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提升和反思,課的思維深度不夠,課堂效率低下。
為此,筆者在第二輪教學時調整了方案:①推薦了8名候選人,將他們的名字寫在黑板上。②讓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③反饋,讓學生說出的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做記號、畫“正”、舉手等,筆者問學生:你們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學生紛紛說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簡便。④教師每說一個候選人,學生舉手投票,通過清點人數收集數據,完成統計表。⑤通過比較票數,選出數學課代表。這樣,第二輪教學只花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課堂效果卻比以往增加了,在統計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靈活地收集數據,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動手操作,不只是鍛煉身體,更是鍛煉頭腦,離開了數學思維的動手操作是非數學活動。一堂好的數學課,它的活動不會流于形式,不會是簡單地執行老師的任務,而是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給人啟迪、引人思考、感悟的生成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建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才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語言要“適度規范”
在教學《排列組合》一課時,筆者在安排3個學生彼此握手和用3個數字擺成兩位數后提問:“排數字卡片時,用3個數可以擺出6個兩位數,握手時3個人彼此卻只能握3次,都是3,為什么出現的結果會不一樣呢?”問題一拋下,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握手時1和2握,與2和1握是一樣的。”“握手不用交換,擺數字要交換位置,比如12換一下就變成21,握手換了還是這兩個人,不能換。”當一位學生這樣回答“握手是沒順序的,擺數字是有順序的”后,其他同學紛紛附和:“對對對,一個有順序,一個沒順序。”
對于學生的反饋,筆者直覺地感到學生理解了兩者(組合與排列)之間的區別。考慮到本節課又不適合向二年級學生揭示“排列”“組合”的名稱,于是筆者就以學生的原話“握手是沒順序的,擺數字是有順序的”進行小結。如果在學生不規范的表達后,筆者能以“擺數是要考慮先后的,握手是不用考慮先后的,你握我的手和我握你的手是同樣的,但他們在握手和擺數時都是有順序的”這樣的語言進行小結,那么學生對“排列、組合”的感悟會更深刻,也不會使“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方法遇到沖突。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教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