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熱孜亞 孫霃平 編輯/長歌
民間傳言:黃酒沖鹿角粉可以下奶;鹿茸泡酒喝能夠強身健體;鹿角片能夠治療小葉增生。這些話有科學依據嗎?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這些藥材有什么區別?作為一名乳腺科醫生,在治療眾多乳腺疾病時,確實經常會使用到鹿角類的藥物,在這里就對以上問題做一個全面的解答。
鹿角類藥材包括鹿角、鹿角膠、鹿角霜和鹿茸。四者都產自于鹿,其功效相似,臨床也有相互替代使用的情況,但由于采收時間、加工方法不同,還是有些差別的。
鹿角是鹿科動物馬鹿或梅花鹿已經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托盤”。鹿角炮制方法為洗凈后,鋸段,用溫水浸泡,撈出。可切片晾干為鹿角片;或銼成粗末為鹿角粉。
鹿角膠是鹿角經水煎熬、濃縮制成的固體膠。炮制方法:將鹿角鋸段,漂泡至水清,分次水煎、濾過、靜置,濾取膠液,用文火濃縮(可加適量豆油、冰糖、黃酒)至稠膏狀,冷凝、切塊、晾干后,得到鹿角膠。
鹿角霜是熬制鹿角膠剩下的骨渣,干燥后搗碎,即可使用。
鹿茸則是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習稱“花鹿茸”或“馬鹿茸”。一般于夏、秋二季鋸取加工后,烘干所得。
“奶結”的醫學名詞叫做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疾病。 中醫理論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所以乳房疾病的發生與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而乳汁淤積不通是導致奶結的主要原因。鹿角性味咸、溫,歸肝、腎經,具有行血、消腫、益腎等功效,是治療瘡瘍腫毒的良藥。
《補缺肘后方》中就有用鹿角治奶結的記載。《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吹奶掀痛,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二錢。仍以梳梳之。”可見,鹿角治療奶結由來已久。現代也有陳黃酒送服鹿角粉來治療急性乳腺炎的相關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導師陸德銘教授根據多年來的用藥經驗,常以鹿角霜替代鹿角片治療急性乳腺炎。鹿角霜溫而不膩,既發揮了鹿角溫散消腫的功效,又可減少鹿角助邪生火的弊端,臨床廣泛應用。


乳腺增生癥在民間俗稱小葉增生,以乳房脹痛和乳房結塊為主要表現。乳房脹痛和情緒密切相關。《外科醫案匯編》記載:“乳中結核,雖云病肝,其本在腎。”認為腎氣不足是該病的關鍵病機,而情志不暢、肝失調達、肝氣郁結也是形成該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乳腺增生病的治療大多從肝腎入手,標本兼顧。歸屬肝腎二經的鹿角,溫腎陽,行血消腫,常用于治療沖任失調型的乳腺增生病,在止痛、消腫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
近年來,不論動物試驗還是臨床研究都證實鹿角托盤復方藥、單味藥以及提取物對乳腺增生病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病的發病主要是內分泌失調所致,而動物實驗已證實,鹿角膠具有調節激素水平、抵抗乳腺增生的功效。所以說,雖然鹿角治療乳腺增生病是來源于民間偏方,但是不論是鹿角片還是鹿角膠,的確可以治療乳腺增生病。
《本草綱目》記載:鹿角具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的作用,可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中藥大辭典》中也有相關記載: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子宮虛冷等。所以,傳統中醫認為鹿茸是補虛的重要藥物。
還有臨床研究發現,鹿茸可以促進骨折愈合,對骨質疏松有治療作用,在抗腫瘤方面也有明顯作用。實驗研究發現,鹿茸中的鹿茸多肽能抑制破骨細胞的過度激活,并可以減少骨吸收、保護骨質,維持成骨作用和破骨作用的平衡,對減少骨質破壞有一定作用。鹿茸血的天然提取物可以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移植瘤生長。
所以,鹿角類藥材在臨床上是具有補虛、壯骨、抑癌等功效的。
無論是鹿角片、鹿角霜,還是鹿角膠、鹿茸,都屬于中藥材的一種。既然是藥材,那么“是藥三分毒”,不同的疾病、不同的體質,對藥物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所以,對這一類藥材,請大家謹慎食用,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對癥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