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志斌 肖婧(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腎內科) 編輯/暖陽
1.成人慢性腎臟病發生率高達10%,在老年人中患病率更是高達30%以上。
2.慢性腎臟病早、中期幾乎沒任何癥狀,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發現。
3.尿常規和微量白蛋白、腎功能檢查、腎超聲能發現絕大部分腎病。但是,一來尿液標本留取不當,反而可起誤導作用,二來不能單純根據血肌酐值判斷腎功能。
1.尿標本留取方法或時機不正確,尿液高度稀釋時難以發現較輕的腎臟病。
2.血肌酐檢測方法不規范。
3.體檢內容不全,例如,未監測尿微量白蛋白、腎臟超聲等。

4.體檢以后,患者沒去追查檢驗結果。
1.水腫,包括眼瞼、下肢的水腫等。
2.尿顏色異常(發紅等)、尿泡沫多,尿量過多或過少,夜尿多。
3.高血壓。
4.下列人群易患慢性腎病,定期體檢尤為重要!
√老年人。
√長期高血壓、糖尿病、尿酸高和痛風、肥胖、心血管疾病、風濕病、腫瘤、肝炎、骨質疏松、反復尿感。
√長期服藥者,尤其經常用止痛藥、中草藥、感冒藥或抗生素者。
1.很多疾病(如腎炎、腫瘤、風濕病、肝炎、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尿酸高、藥物、結核等)都可引起蛋白尿、血尿或者腎功能減退。
2.查找腎臟病背后的疾病并非易事,有些疾病可能一時難以發現,要經過漫長觀察和檢查才能發現,需要您的耐心和配合。但一旦發現了腎臟病背后的病因,有非常大的價值。

3.“保腎藥”遠沒有查找病因重要。
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尿酸、體重、風濕病、感染、肥胖等,避免用腎毒性藥物等,才是真正有效的“保腎”措施。
1.血壓控制。
注意測定方法和時間是否正確?是否選擇了最適合腎臟病患者用的降壓藥?所選用的降壓藥在腎功能不全時使用是否安全?等等。
2.血糖控制。
注意是否經常測定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是否選擇了既能降糖,又能保護腎臟的藥物?若腎功能減退,所選用的降糖藥是否安全?等等。
3.控制血糖、血壓、尿酸的藥物。
注意有的藥可同時保護腎臟,而有的藥則可能傷害腎臟,或者因腎功能不好而排泄不掉導致中毒。因此,患者必須在腎臟專科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自己的藥物。
1.慢性腎病常常會引起高血壓(嚴重腎臟病患者幾乎都有高血壓),高血壓會引起慢性腎病(高血壓是引起尿毒癥的常見病因),二者互為因果。因此,控制好血壓以阻斷上述惡性循環,是治療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腎病的共同、重要環節,應引起高度重視。
2.有的降壓藥既能降壓,又有保護腎臟的作用,有的則不適合腎病患者用。
3.有的降壓藥主要從腎臟排泄,腎功能不全時,若不調整用藥劑量,可能引起蓄積中毒,導致嚴重后果。
4.腎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與不合并腎病的患者有所不同。
5.降壓治療本身也有風險,甚至可能引起腎功能明顯減退,要合理選擇對腎臟安全的降壓藥物。
1.對于蛋白尿或腎功能減退,很多情況下西醫的確沒有“特效”治療方法。但被批準用于治療腎臟病的西藥,都是經過多年、嚴格的科學研究而證明是有效的。雖非“特效”,但其有效性是全世界認可的,而非個人經驗。因此,無論是否采用中藥治療,都不能放棄西藥治療。
2.中藥的不良反應不可忽視。不少中藥可引起腎功能損害、藥物性肝炎、高鉀血癥等。如果想嘗試中藥治療,要到正規醫院看中醫,切勿聽信“偏方”。
3.中藥治療過程中,要評估和隨訪不良反應,切勿長期盲目使用。對于腎功能明顯減退者,建議停用所有中草藥。

1.大部分藥物進入人體后,都要從腎臟排出體外,腎功能減退時,如果不調整用藥劑量和療程,會引起藥物蓄積,引起嚴重后果,甚至威脅生命(如某些降糖藥等)。
2.有的藥物有腎臟毒性,有腎病患者更應慎用或者禁用,非腎臟專科醫生往往對此不大熟悉,需引起足夠注意!有些新上市的藥物,如治療腫瘤的一些藥物等,不少醫生和患者對其腎臟毒性知之甚少。
3.最好能知道所用藥物,哪些是主要從腎臟排出到體外的。如最近新增加了藥物,首先要搞清楚這個藥物在腎功能不好的時候會不會蓄積,并注意隨訪有無不良反應發生。
1.多數腎臟病沒有特效藥,且療程漫長。而治療腎臟病的藥物往往有較大不良反應,長期應用情況下,很多藥物可能產生嚴重毒副反應!需經常在治療“獲益”和“風險”之間進行平衡。作為患者:對藥物副作用保持戒心;要隨訪藥物療效,更應隨訪藥物副作用;一定要有張記錄最新的、全面的用藥清單,記錄用藥時間和劑量,何時開始用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2.以下的表述,看似講得很清楚,但會造成極大風險:我吃的藥都記得住,講給你聽!我吃的藥,病歷卡上都有!我吃的藥,就是您上次開的那些!
再次強調:不要怕麻煩,一定要記錄好所有用藥,尤其是老年患者。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
1.飲食療法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基本治療措施,合理的飲食有助于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速度,減輕腎功能衰竭癥狀及其并發癥。科學制定飲食方案并非易事,要對腎臟情況和全身各系統情況、用藥情況、飲食習慣等進行充分評估后,才能做到基本合理。
2.一些腎臟科醫生或營養師,僅根據腎功能和蛋白尿就制定飲食方案,而忽略了對其他臟器等情況了解。這樣制定的營養治療方案,是不科學的,甚至有害的。
3.對于慢性腎臟病,營養治療的價值和合適營養方案,隨著科學研究的新發現,也在不斷變換,不能抱有一成不變的觀點。
4.很多人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落實營養方案,比如如何做到每天攝入1 500大卡熱量或50克優質蛋白質。作為患者,由于過分擔心將來變成尿毒癥,常選擇的方法就是“少吃”,由此導致營養不良的情況相當常見。營養不良對腎臟和全身有很大危害。
1.腎病患者常因應用免疫抑制劑、不合理控制飲食、心理壓力和不敢運動等,引起全身狀況減退。一旦腎臟以外臟器不健康了,會轉而對腎臟功能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
2.患者就診時,應該告知醫生全身任何臟器的疾病和用藥情況,包括心理狀況,以上都可能對腎臟產生重要影響。
3.對于老年人,評估和維護全身重要臟器功能,及時發現疾病甚至不適、對腎臟功能的影響,比吃一大把“保腎”藥物要重要得多。

1.目前,對不少腎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治療,尚缺乏足夠研究和認識,在治療上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定期隨訪療效和治療不良反應非常重要。
2.確診腎臟病并非易事,尤其是有些繼發性腎臟病,要在長期觀察中才能發現。
3.慢性腎病雖然呈慢性過程,但可能因為腎臟病本身加速發展、藥物腎臟毒性、合并其他臟器疾病等,使腎臟病突然加重。
4.血糖、血壓、血脂、尿酸等的精細調節,難以一下子做到位,需逐步調節。
5.在漫長的腎病治療過程中,并存的其他疾病,在治療上可能與腎病治療產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