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瑤 陳和強 藍嵐 李友英 楊丹嬌
(1,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 626000;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26000)
小反芻獸疫 (Pestedes petits ruminants,PPR) 是因為感染了小反芻獸疫病毒 (Peste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 而引起小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接觸性病毒性傳染病,PPR首次發現是1942 年在西非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現在全球大概有40 多個國家已報告發生PPR 。PPRV 是屬于副粘病毒科的麻疹病毒屬,屬于RNA 病毒,具有囊膜。
PPRV 的病毒粒子為多形性,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其直徑約 130~700nm。病毒的外層有 8~15nm 的囊膜,在其囊膜上面有纖突約為 8 ~15nm,PPRV 的纖突中沒有神經氨酸酶(NA),只有血凝素蛋白 (H) 。該病毒的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呈螺旋形對稱,直徑大約是 19nm,螺距在 4~6nm,總長度約為1000nm 。
PPRV 是單股負鏈的不分段RNA 病毒,其基因的長度約為16kb,該基因組一共編碼 6 個基因,從 5 ‘端至 3’ 端依次分布為 L-H-F-M-P-N,該基因編碼結構蛋白 (6 種)、非結構蛋白 (2 種) 。PPRV 只含有 1 個血清型,通過 H、N 與 F 基因的序列進行比對,就可以將世界上不同區域的PPRV 的流行毒株劃分為 I、II、Ⅲ、IV4 個基因群。
PPRV 抵抗力較弱 (包囊病毒),對光照、熱環境及化學品等很敏感,容易在酸性、脂質溶劑與堿性環境中失去活性。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該病在全球40 多個國家發生過,多在中東、南亞、西非等國家流行。西藏邊境地區個別地方發生疫情,并在較短時間內于附近傳播。
PPRV 主要感染小型反芻動物,據統計羊群 (山羊) 的發病率約為65%,病死率約為55%,PPR 的自然發生病例常見于綿羊、黃羊與山羊,通常來說山羊的發病程度一般較綿羊嚴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將小反芻獸疫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中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1]。
小反芻獸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通常多發于雨、干燥寒冷的季節,PPR 的潛伏期通常為3~21d,其傳染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是感染的主要途徑。這種病毒也可以通過精液和胚胎傳播,通過哺乳傳染給下一代。
臨床上以高熱稽留、壞死性口炎、眼鼻黏膜卡他性炎癥及惡臭的腹瀉為主要特征[2]。
見附表。

附表 PPR 診斷方法
PPR 至今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一般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為預防患病動物繼發細菌感染可以使用長效金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同時采取對癥治療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免疫接種能降低動物的易感性,目前PPRV 的疫苗已取得重大進展,大體上可以簡單地分為以下4 類:PPRV 的重組標記疫苗、弱毒疫苗、DIVA (區分自然感染與接種疫苗動物) 疫苗、多價疫苗。一旦發生PPR,綿羊和同一群綿羊被撲殺,應在疫區和受威脅地區進行免疫接種,建立免疫隔離。
禁止在疫區與可疑地區進口易感動物、種用動物、精液及動物制品。同時對引入的動物進行隔離。當發現某地發生PPR,要立即采取撲殺動物、環境 消毒等措施。
保證動物的營養供給,按照科學畜禽飼養的密度進行飼養,畜舍應該通風良好、舍溫適宜;按時進行消毒 (飼養設備、醫療設備),以此來預防PPR 的發生。
一旦發現PPR 的疫情,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上報。確診后應根據動物防疫法規和重大運動情況進行報告,按 《小反芻動物疫病防控技術規范》 和 《動物疫病應急管理條例》 的要求采取適宜處置方式消除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