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全 楊 璇 吳杰明
江蘇移動信息系統集成有限公司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廣泛應用,5G、人工智能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企業改變了傳統自建IT基礎設施的觀念,紛紛往“云”上遷移,由此帶來了IDC數據中心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為應對市場需求,均積極投資開展了IDC數據中心的建設。
運營商的投資決策關系到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更依賴于投資收益、風險評估等綜合評價。本文擬將工程經濟評價中常用的經濟效果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應用到運營商IDC數據中心建設的決策分析中,通過多指標、多方法、全周期的評價,在既有投資回收期單一指標測算的基礎上增加多個評價維度,以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落實投資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經濟效果評價是指對評價方案計算期內各種有關技術經濟因素等數據進行調查、分析、預測,對方案的經濟效果進行計算、評價,通過分析比較各方案的優劣,確定最佳方案的過程。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經濟效果評價包含兩個遞進的層次含義:一是對單一方案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方案是否可行;二是對多方案的優劣進行對比分析,遴選最優方案。
投資方案經濟效果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財務生存能力分析和抗風險能力評價。其中盈利能力分析是指項目建成投產后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償債能力分析是指償還各類債務資金的能力;財務生存能力是指能否形成足夠的現金流以維持項目的持續運營;抗風險能力是指項目建成后是否具備足夠的抵抗項目正常運營的潛在風險能力和水平。
當前主要運營商均擁有充足的現金流,在各類項目投資建設中直接使用自有資金而不使用債務資金,因此,償債能力分析、財務生存能力分析以及抗風險能力分析在運營商項目建設過程中運用不多。運營商目前最關注的是項目建成后的投資回收情況。
結合經濟效果評價的定義和內容,以及運營商關注的項目投資回收情況,IDC數據中心建設的經濟效果評價主要圍繞方案可行性分析和方案遴選兩方面進行。
本文結合江蘇地區某運營商近期開展的某IDC數據中心改造工程實際情況,基于上述經濟效果評價內容和方法,分析論證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并優選改造方案。
擬改造IDC數據中心(以下簡稱IDC-S)為該運營商所屬的在營數據中心。因該數據中心關鍵基礎設施逐步進入替換期,因此計劃開展整體改造,實現設備更新和數據中心的提檔升級。
通常IDC建設項目涉及建筑安裝、市電引入、暖通系統、給排水工程、動力電源、消防、電氣照明、傳輸管線等多個專業。因IDC-S數據中心為在營狀態,為盡可能減少對業務運營的影響,改造方案設計時按照盡可能減少基建工程的原則進行。
綜合考慮市場需求,結合IDC-S的外市電容量、現有空調、電源以及負荷情況,項目針對可改造區域制定了兩套設計方案。主要區別在制冷方案的選擇,方案一采用風冷空調,方案二采用水冷空調。
經初步測算,兩種方案所需投資以及新增機架數如表1所示。

表1 兩種方案投資測算表
首先對兩個方案各自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測算,如均可行,則需按照互斥方案開展方案對比分析,優選可行性更高的方案。
2.3.1 單獨評價——可行性分析
方案一采用風冷空調,先期一次性投資6916萬元;方案二采用水冷空調,先期一次性投資9766萬元。
結合市場價格數據,預計3KW機架年租金為6萬元,5KW機架年租金為7.92萬元,IDC-S機房的3KW和5KW機架的綜合單機架年租金約6.5萬元。同時,結合既有運維數據測算,采用風冷空調的機架的年運維成本為3.32萬元,采用水冷空調的機架年運維成本為2.80萬元。按上述租金和運維成本數據,分別測算兩種改造方案的項目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測算是工程經濟效果評價中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效果評價方法,它主要分析項目收回初始投資并獲取收益的能力。按照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投資回收期又分為動態回收期和靜態回收期。
(1)靜態投資回收期——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在測算項目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時,項目建成后各年的凈收益是關鍵指標。
如各年凈收益均相同,則用公式1算出回收期:

其中Pt :靜態投資回收期;TI:項目總投資;A:每年凈收益。
如項目建成投產后各年的凈收益不相同,則用公式2進行計算。


圖1 投資回收期測算原理示意圖
(2)動態投資回收期——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在靜態回收期計算的原理基礎上,同時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運用折現、等值等方法,按照一定的貼現率(折現率)進行測算,計算得到項目的動態投資回收期。
同時,因IDC數據中心改造完成后不可能直接實現全部銷售,需要在一定的銷售周期后才能達到設計的滿負荷運行狀態,也就是機架全部銷售完畢。因此,在進行測算時,按照8%的貼現率并設定改造完成后第一年對外銷售60%,第二年對外銷售90%,第三年達到100%。
據此進行測算,動態回收期和靜態回收期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兩種方案投資回收期測算表
從投資回收期看,兩個方案均可在正常的生命周期內收回項目改造投資。但方案一的動態回收期是4.0年,小于方案二的4.7年,所以,從投資回收期的角度看方案一為最優方案。
但投資回收期的測算沒有全面考慮整個IDC數據中心正常運營期內的現金流量,只是間接考慮投資回收之前的效果,不能反映投資回收之后IDC-S的運營和盈利情況。
因此,單純從投資回收期的角度選擇方案一存在一定缺陷,而這正是當前運營商進行投資決策上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即重點關注投資是否能夠按期收回,忽視了投資回收之后項目持續運營所帶來的收益規模。同時,IDC-S改造完成后,銷售情況也是基于當前市場的預估,真實的銷售狀況可能受到市場需求、競爭態勢、政策因素、技術迭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會對真實的收入測算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采用投資回收期進行經濟效果評價時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因此,需要進行多方案經濟效果的對比分析,通過多維度評定,才能更為科學準確地輔助決策。
2.3.2 互斥評價——遴選方案
所謂互斥評價,是指雖然建設項目有多個設計方案可供選擇,但最終建設時只選擇其一進行實施。對于IDC-S改造項目,必須在方案一(風冷空調)和方案二(水冷空調)中作出選擇,不能同時兼顧兩個方案。
互斥型方案經濟效果評價通常分為兩個步驟。一是考察各個方案自身的經濟效果,即進行絕對(經濟)效果檢驗;二是考察方案的相對最優性,稱為相對(經濟)效果檢驗。上節已對IDC-S改造項目的兩個方案進行過絕對效果檢驗,結論表明兩個方案在絕對經濟效果的評價上均可行。
工程經濟評價中,互斥方案靜態分析常采用增量投資收益率、增量投資回收期、年折算費用、綜合總費用等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其中增量投資收益率和增量投資回收期的測算原理是一致的;年折算費用和綜合總費用的測算原理是一致的。本文分別選用增量投資收益率和年折算費用進行測算。
(1)應用增量投資收益率評價
增量投資收益率的測算公式如下:

當增量投資收益率>基準收益率,投資額大的方案可行;反之投資額小的方案可行。
方案一年經營成本為單機架3.32萬元,710個機架的年經營成本為2357.2萬元;方案二年經營成本為單機架2.80萬元,710個機架的年經營成本共計1988萬元。方案一的投資額為6916萬元,方案二的投資額為9766萬元。套入公式(公式3),計算可計算得到:

因基準收益率設定為8%,增量投資收益率為12.95%,大于基準收益率,因此,通過增量投資收益率進行互斥方案進行評價,應優選方案二開展項目建設。
(2)應用年折算費用評價
項目年折算費用的測算公式見公式5,年折算費用最小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將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投資額和年經營成本數據套入公式,可知,方案一年折算費用為2910.48萬元,方案二年折算費用2769.28萬元。方案一的年折算費用大于方案二,從年折算費用評價維度上來看,應優選方案二。
單純從投資回收期的角度看,因方案一(風冷空調)的回收期較方案二(水冷空調)的回收期短0.7年,應選擇方案一(風冷空調)。投資回收期指標容易理解,計算也比較簡便,投資回收期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運營商投入資本的周轉速度。顯然,周轉速度愈快,回收期愈短,風險愈小,盈利愈多。這對于資金相對短缺或未來的情況很難預測的項目是特別有用的。
但通過開展互斥方案評價,將評價焦點從投資回收放大到回收投資并獲益,而且將評價周期從投資回收周期擴大到項目正常運營的全壽命周期來看,增量投資收益率和年折算費用兩個測算維度均均是方案二優于方案一。
IDC-S項目屬于運營商投資的生產經營性項目,考慮到運營商現階段現金流相對充裕,在確保投資回收無風險的前提下,可以重點關注所投項目正常經營所帶來的回報。因此,本文建議投資決策時應更注重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盈利。也就是說,應用工程經濟效果評價的相關方法進行評價后,建議決策者選擇方案二開展項目建設。
IDC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三大運營商還是大型互聯網企業,均在全力推動IDC業務的發展。IDC數據中心作為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項目,對運營商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合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當前主要運營商在項目投資決策上通過設定一個通用的收益率(貼現率、折現率)并粗略預測項目運營期內的各年收入,這種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一是選取的通用收益率不能準確地反應項目所處行業的平均收益水平;二是運營期內的收入基于預測,沒有科學預測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帶來的潛在風險;三是投資回收期和凈現值指標僅關注投資回收期的長短,對投資回收后的運營收益未做測算,不能真實反應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盈利水平。
本文探索了將增量投資收益率和年折算費用評價方法應用到IDC-S項目的兩個可選方案中,并得出結論,力圖為IDC-S項目的投資決策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