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航船有了壓艙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要成人成才成功,行穩致遠,學習常規就是“壓艙石”。常規,就是經常實行的規矩或規定。學習常規就是學生在制定計劃、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前準備、聽課、傾聽、小組合作、問答等)、課后復習以及作業、考試等學習環節中必須遵守的日常規則、規矩。學習常規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訓練才能形成。
[關鍵詞] 常規;核心素養;壓艙石
一、分析現狀,尋找原因,細化常規管理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為迅速提升學校教學質量,我們認真抓好教師教學常規工作,使教學常規規范化、制度化,同時著手研究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
(一)課題研究,項目推進
為更好地了解學生當前學習情況,學期初教導處成立“學習常規項目合作研究組”,開展“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常規評價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
1.研究方法。問卷法(學生問卷)、觀察法(隨堂聽課,檢查學生課內外作業)、訪談法(師生座談會)、定量、定性分析等。
2.研究內容。小學生學習常規基本內容的研究、小學生學習常規達成度的測量工具研究、小學生學習常規考核評價機制研究。
3.研究目標。制訂小學生學習常規、研制小學生學習常規達成度測量工具、構建小學學生學習常規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學習常規的評價研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策略的轉變。
4.實施路線。制定學習常規——研制學習常規達成度測量工具——建立學習常規評價機制——引導促進學教方式轉變。
(二)理順制度,細化規則
一是細化教學規范。制定了《教師課堂行為規范》《課堂常規教學十條規定》,從師生精神、問候用語、課堂紀律、站立舉手、學生坐姿、讀書寫字、用筆規范、執筆姿勢、課堂提問、下課整理十個方面進行課堂常規再細化。二是理順學習常規。制定了《學習常規指導意見》《學生學習習慣培養實施方案》《學生學習規范》《學生作業規范》《學生監測規范》,從課前準備、課堂、作業等全面詳細制定了標準。三是錄制了《一日學習常規》的視頻,編寫了《學習習慣行思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規范,以圖引思,以思導行。
二、問題導向,主題教研,深化行動學習
每周二、四、五下午是我校英語、數學、語文固定校本研修時間,由研修組長帶領本組成員結合本組的研修主題開展研修活動。堅持問題導向,引導全體教師以學習推進工作,以工作帶動學習,促使教師形成了“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的習慣。
1.案例研討,提升行動實效
在開展行動學習之初,我校通過每周《“擇高而立”——美文閱讀》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有意識地通過讓教師參與一些實際工作項目或解決實際問題來拓展他們的反思能力。在項目案例學習研討中,堅持“兩帶”(即帶著問題來,帶著成果走)制度,要求每名教師至少帶一個工作中的案例,結合學習進行深入總結、分析、研究,形成案例調研報告。之后在總結研討報告會中逐個展示,互相點評,揚長補短,最后達成共識。
2.三個培訓,引領教師成長
一是學期培訓。寒暑假組織學習常規教育管理論壇,讓有經驗的教師介紹學科教學學習常規管理做法。二是專題培訓。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學習習慣表現等方面開展專題培訓。三是座談交流。每月召開一次班級學習常規教導會,每月各個班級所有任課教師參與班級教導會,針對具體的工作安排,以學習習慣培養為抓手,做到了人人有責任、人人抓常規。
三、強化訓練,循序漸進,內化自覺行為
(一)嚴格要求,持之以恒,有序訓練
于永正提倡課堂立規矩,他說: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說、好問,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級的兒童不懂什么叫“權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給他們立規矩。是規矩,就要和學生約法三章——上課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違反了,教師要怎樣處分等。
狠抓三個開端。(1)入學之始。一年級新生入學,我們制作《入學護照》,拿出一周時間進行入學教育、三姿教育、課堂常規教育、讀書寫字規范教育,使一年級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2)學期之初。將3月、9月定為“學習常規訓練月”,制定了《學生“三姿”培養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進行了專題培訓,制定了考核標準,實行捆綁式考核,考核達標的班級班主任教學常規加2分,所有專任教師加1分,激發了全體教師對此工作的積極性。(3)課堂開始。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重點對學習用品的擺放、準備、三姿等進行強化訓練,保證學習效果。
(二)榜樣示范,適時激勵,啟發自覺
1.以身作則。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學校制定《做精致教師、施精致教育教師禮儀規范》,從著裝儀容篇、言行舉止篇、待人接物篇、為人師表篇等方面列出具體規范。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做出示范,如寫字的筆順、作業的格式、動作的姿勢,都需要教師多次示范。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聲音響亮,教師講課就要聲情并茂,富有激情;要求學生作業細心,書寫工整,教師就要認真板書,一絲不茍。
2.榜樣帶動。學生中的榜樣為學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為其他學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見影的示范作用。樹立榜樣,相當于在集體中確立了一個坐標系,使學生感覺到有壓力,有動力,幫助他們明確努力的方向。
3.及時表揚。教導處對發現的師生優秀做法及優秀學生,通過微信群、QQ群、學校公眾號、升旗儀式、表揚信、喜報等進行表彰、宣傳,引導教師規范教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教師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把各小組的學習常規等量化計分,記錄在小組評價表中,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一學期一大結。每個小組設有記錄本,組長根據組規記錄組員的每天表現。班級每周評選“周明星小組”,每月匯總評出“月明星小組”,升旗儀式上登臺領取“明星小組”流動獎牌。學校大廳電視滾動播放明星小組照片。學期末評選“學期明星小組”,邀請家長為學生頒獎。
(三)跟蹤檢查,反饋矯正,抓小抓早
1.雙線管理。成立由教導主任、教研組長、首席教師、骨干教師組成的學習常規督查小組,成立年級組長、教研組長(首席班主任)組成的校級學習常規檢查小組,采取每天巡查通報和每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實行“檢查——現場反饋——限期整改——定期回查”制度。
2.制定《學生素養評價制度》,每個學期對經典誦讀、寫字水平、口語交際、數學聽算、英語口語、課文背誦、書寫水平、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技能、實驗操作等學科技能,對鎮域內全體學生進行抽測。同時邀請家委會優秀成員參與檢測,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并納入教師的業務月考核。
(四)教師齊抓,家校聯動,生生監督
1.班級工作會診制。一是同班級任課教師針對特殊學生進行會診,開展個案研究,制定教育方案,做到要求統一、經常教育、經常訓練、常抓不懈,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二是同級部教師針對學生預習常規、課中活動等班級共性問題進行會診,提出管理規劃。三是經驗交流。同級部教師經常交流經驗,對存在的問題積極商討對應的對策,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標。
2.家長駐校制度化。邀請家長駐校當觀察員。制定《家長駐校辦公制度》,確保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和經常化。家長參與孩子的全天學習活動,與孩子同上課,近距離查看學生學習常規情況,發現和糾正學生不良習慣。同時將學生在家學習情況與教師進行交流。
3.互助小組高效化。互助小組三個重要職責:相互監督、相互檢查、相互幫助。
(五)爭章創星,自我管理,自我達標
根據學生習慣養成規律,學校制定《學生自主管理實施方案》,構建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管理模式,采取“周成長軌跡設計+日常行為激勵”的機制,注重以過程性評價來引導學生的自主管理與發展。
1.出臺課堂評價機制,激勵學生自我奮進。為激勵學生自我奮進,我們以課堂為突破口,課上根據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給予學生單項激勵,采用了激勵卡機制:銅卡——銀卡——金卡。學生課上聽講認真,有進步,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或有進步,做筆記認真,作業清楚,表現出色,與同學合作好,探究意識濃,才藝展示出色等,均可給予銅卡獎勵,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為樹立信心,十張銅卡可獎勵一張銀卡,十張銀卡可獎勵一張金卡,獲得金卡的學生期末有資格評選“擇高學子”。
2.設計周個人成長軌跡,自我把握前進方向。充分利用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潛能,要求學生定期對自己的成長發展做出預定。每周根據學習常規要求制定自我發展目標,包含課堂表現、課堂作業、課后反思、家庭作業等維度,成為一周內的行為管理尺度。班級設計學生學習常規標尺,把學生的表現分為1至10個尺度,每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確定自己達到的尺度。
(責任編輯:劉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