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筒是為納筆以保護毛筆的必備用具。它是由筆套、筆床、筆插、筆簍發展而來的。漢代將毛筆裝入竹管筆套,這或許是最早的筆筒形式。宋代流行筆床、筆插,均有實物遺存。明清時期筆筒器具應用廣泛,成為文人書案上常設之物。宮廷制作材質豐富,或天然竹木、漆器、牙雕、玉石、陶瓷、范模匏制等,不惜工本。其造型多變化,一般呈圓筒狀,也有方形、橢圓形、多邊形等,不拘一式。題材裝飾內容豐富,雕琢故事人物或青花彩瓷詩文畫意,造形均雍容大方,各具特色。
筆筒的稱謂見于文獻記載,早在三國時期已有出現。如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篇云:“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雖然文中沒有言明筆筒的材質和形制,但從中可知已有專門存放毛筆的用具。它與后世的筆筒是否一樣,從早期出土的放筆用具或可窺得其形。如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均有筆套出土。金雀山漢墓出土的毛筆,裝于竹筆套內,筆套兩端穿透,并鏤有八孔,管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并涂黑漆,出土時,筆套里僅裝一支竹筆。其鏤孔是為了便于取筆。如此可知,漢代的筆套是一種鏤孔的竹管,是將整支的毛筆放人其中;另外還有雙連管式筆管,可裝兩支毛筆,這便是早期的筆筒形式,其與后世發展為可納多支毛筆的筆筒有很大的不同。
筆筒在明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明文震亨《長物志》中記述:“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忌八棱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節者最貴,然難得大者,青冬瓷細花及宣窯者俱可用。又有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記述了各種形制的筆筒。又有屠隆《文房器具箋》記述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從中記述了當時文房筆筒用具多以竹木質地為主,制作古雅,受到文人的青睞。現知傳世的筆筒,一般為明清時期制品,所謂宋代筆筒尚無確切的實物。據文獻記載和實物證實,筆筒應該出現于明代,并且,很有可能始于竹質筆筒。此后,相繼出現瓷質和彩漆筆筒等多樣形式,成為放置毛筆的重要器具。明代筆筒有彩漆筆筒、竹筆筒、瓷筆筒、木筆筒、玉筆筒、象牙筆筒、匏質筆筒等。現知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明代彩漆云龍紋筆筒,制作精美,通體裝飾彩漆云龍紋,并有圓形底座,筆筒底部有劃刻“嘉靖年制”字樣,是目前所見明代筆筒中少有的精品。
明代竹筆筒的制作較為普遍,出現了一批雕竹名家,多有筆筒雕刻。如朱松鄰為正徳、嘉靖年間嘉定派竹刻名家,其所制筆筒采用圓雕、透雕和高浮雕方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題材內容也多以人物故事和山水風景為主,也有表現文人生活場景的。其子名纓,號小松,其孫稚征,號三松,三世相傳,為嘉定三朱,聲名遠揚。現故宮舊藏有明晚期朱三松竹雕春菜筆筒、竹雕仕女圖筆筒,都是其代表作。
明代瓷筆筒也較為流行。明代青花筆筒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器壁造型有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部胎體漸厚,器口露胎或施醬釉,題材紋樣以人物故事為主。
另外,明代還有木筆筒傳世。木筆筒多見有浮雕花卉、蟠螭、云龍等裝飾,構圖或簡練有致,或豐滿厚重;刀法圓熟、流暢而古雅。現知故宮舊藏有明晚期硬木鏤雕仙山問道圖筆筒,采用浮雕和鏤雕技法,表現南極老人施道情境。筆筒圓底,下承三矮足,口沿邊飾“壽”字,為明代雕刻工藝風格。
明代墓葬中也有筆筒出土。如上海寶山朱守城夫婦合葬墓出土一件明代萬歷年間紫檀木筆筒,造型上敞下斂,口沿處周環帶狀紋飾,附三足底座。造型古樸,為明代特點。
清代筆筒使用廣泛,并趨向多樣化發展。材質豐富,有瓷質、竹木、漆器、象牙、玉質、瑪瑙、紫砂、匏質等;因材施藝,各種工藝制作手法應運而生。此時出現許多著名的竹刻名家,如周顥、潘西鳳、鄧渭等,都是以制作文房筆筒著名。
清代著名雕刻家吳之璠、黃振效都有筆筒制作,均構思奇巧,并運用“薄地陽文”技法,雕刻刀法自如,技藝精絕。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嘉定人,活躍于康熙年間。其雕刻技法成熟,一方面繼承明代三朱雕鏤技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淺層次分明,此類高浮雕筆筒在清代早中期較為流行;另一方面是模仿石刻的浮雕法,創制出“薄地陽文”技法,即去地浮雕,運用自如。清金元鈺《竹人錄》記述:吳之璠“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由于吳之璠深明畫理,故能在薄地陽文有限的空間上,表現出畫面的平遠、高遠、深遠,極具意境。吳之璠所制筆筒,善于局部浮雕紋飾,其余部分留白,或在留白處題寫詩文,用刀筆將詩書畫印運用于筆筒的雕刻,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乾隆時期還有一位廣東著名牙雕藝人黃振效,曾供奉內廷,其善于牙雕筆筒、臂擱等文具,在乾隆二年(1737年)召入內廷,深受乾隆皇帝的賞識。現藏品中有黃振效牙雕“漁家樂”筆筒,其上有乾隆三年(1738年)御題詩句,均為典型代表佳作。
瓷制筆筒在清代較為流行,清代內廷制作品種多樣,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墨彩、五彩、粉彩、斗彩、單色釉等。其中,康熙青花、雍正墨彩和乾隆粉彩筆筒,都達到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清早期筆筒還保留明代筆筒的特征,如造型一般多為弧壁形,即上下外撇。清中期后,筆筒的造型逐漸向直圓形演變。木紋釉是雍正時期的創新品種,其木紋釉色黃褐相間,紋理刷絲,儼然如木,極可亂真,以景德鎮燒制的木紋釉筆筒最成功。瓷筆筒一般很注重裝飾,既有山水人物故事,如文會圖、“竹林七賢”等描繪文人雅集的場景,也有花鳥、松鶴、百壽字等吉祥內容,詩書畫印均得以表現。
玉石筆筒在清代內廷制作的數量較多,有青玉、白玉、碧玉、瑪瑙、水晶等,造型一般為圓形、方形或橢圓形。采用圓雕技法,通景構圖,運用深琢、鏤空或陰刻技法,琢制山林風景、人物故事等,層次分明,情景交融,布局疏密有致,極具藝術效果。清乾隆時期,制作有大量玉質筆筒,有些還配以御制詩文。一般是通體構圖,采用多種工藝技法,有圓雕、浮雕、減地陽文等,制作工藝精湛。
紫砂筆筒,在清代開始進入宮廷,雍正、乾隆時期制品最具代表性,其形式也不拘一格,有圓形、方形、樹樁形、竹節形等多種形制,并在筆筒上采用堆塑、施彩、金漆描金等藝術手法,描繪江南自然風景,極具寫意風格。
筆筒自漢代竹筒形制逐漸發展為一種實用器具,即從納單支毛筆不斷發展演變為可容納多支筆的形制,成為點綴書齋文案的必備工具。其主要表現在材質的種類豐富多樣,集多種傳統工藝技法,制作嫻熟,頗具時代特點,從形制及裝飾方面均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文節選自張榮 趙麗紅主編的《文房清供》故宮出版社 2010.10(2015.8重印)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