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房雅器

2020-04-12 00:00:00趙建旗
大觀·收藏 2020年1期

瓷器茶具有坯質致密透明、釉色豐富多彩、成瓷溫度高、無吸水性、造型美觀、裝飾精巧、音清而韻長的特點,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從性能和功用上說,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沒有異味,傳熱慢,保溫適中,既不燙手,也不炸裂。可見茶對陶瓷的依戀也是一個天然的“情結”,解也解不開。

我國古代的瓷器茶具,出現于陶器茶具之后,具體時間約始自東漢晚期。從唐代開始,瓷器茶具成為中國古代茶具的主流品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種類。

瓷器茶具的品種很多,主要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

1.青瓷茶具

在瓷器茶具中,青瓷茶具是最早出現的一個品種。早在東漢時,浙江的上虞就開始燒制青瓷器具。近年來,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等地陸續發掘了唐以前,包括漢代在內的古代燒制青瓷的多處窯址,出土了碗、壺、盤等多種飲茶器具。唐時,燒制青瓷茶具的窯場很多,著名的有浙江的越窯、甌窯、婺州窯,湖南的岳州窯、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安徽的壽州窯,四川的邛窯等。但最著名的是越窯,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說“碗,越州上”“越瓷類玉”“越窯類冰”“越瓷青而茶色綠”,認為越窯青瓷茶具質量好,更能顯現茶的湯色。唐代至徳進士顧況在《茶賦》中說:“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越窯青瓷茶具一時間名聲遠播,產品不但為其他生產青瓷茶具的窯場所模仿,而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此時,在浙東南、浙東北均有燒制越器的窯場,范圍已超出越州,相當于現今的紹興、寧波、臺州三地,甚至更廣。

許多唐代詩人紛紛作詩,對越窯青瓷茶具加以贊美,如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飏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思嗔”等,都反映了越窯青瓷茶具在唐代的興盛和受人喜愛的情景。從已經出土的越窯青瓷茶具來看,當時主要的青瓷茶具有茶碗、執壺、茶甌(盞)等。在燒制技術上,特別重視造型和釉色,不重紋飾,多為素面。初唐時茶碗為盅形,直口深腹,圓餅足;中晩唐時通行撇口碗,口腹向外斜出,為壁形足。碗口多呈荷葉狀、葵式、海棠式,使碗腹曲折起伏。

唐代的執壺(又稱注子),初期為雞頭壺,中唐開始,執壺器形為喇叭口,短嘴,嘴外壁為六邊形,腹肥大,有寬扁形把。五代時,嘴延長成曲流。唐代的茶甌(即托盞),直口或葵口,淺腹,圈足。其下的托呈盤狀,中心部位有一托圈,前期矮后期升高。這種茶甌實是茶碗的一種,很受當時文人學士的喜愛。在唐和五代時,還有一種被稱為“秘色瓷”的茶具,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只聞其名,不見其物。唐代徐夤有一首《貢余秘色茶盞》詩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噴;中山竹葉醅竹發,多病那堪中十分?!彼靼谉o誤地告訴人們,在唐代生產的青瓷茶具中,還有一種不同凡俗的秘色瓷茶具存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中出土了唐懿宗供奉的16件秘色瓷器,至此揭開了秘色瓷之謎。

宋代,由于斗茶的興起,當時推崇用“紺黑”色的茶盞飲茶,用青瓷茶具飲茶雖不及唐時興盛,但青瓷茶具仍負有盛名,在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窯中,除定窯外,仍均有青瓷茶具燒制。此外,臨汝窯、耀州窯等,也有青瓷茶具生產。宋時眾多生產青瓷茶具的名窯中,浙江臨安(即今杭州)的官窯、龍泉窯已發展到鼎盛時期,生產的大小片紋“碎瓷”茶具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被譽為稀世珍品。其中的茶具產品,主要有爐、壺(瓶)、盒、盞等。

青瓷茶具自唐開始興盛,歷經宋、元的繁榮,到明清時,其重要性才開始有所下降。但此落彼起,特別是龍泉窯生產的茶具,既繼承了越窯青瓷的特色,又有了新的發展。青瓷茶具胎薄質堅,釉層飽滿,有玉質感,造型優美。在南宋至元代,龍泉窯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名聲遠揚。到明代中期,龍泉青瓷在法國市場出現時,轟動了整個法蘭西。被認為無論怎樣比擬,都找不到適當的詞匯來形容。后來,只好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來比喻,從此以后,雪拉同便成了龍泉青瓷的代名詞。現今,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博物館中,還藏有龍泉青瓷茶具,這些多是明清時期從中國傳到海外去的。

2.白瓷茶具

在古代瓷器茶具中,白瓷茶具出現較早,大約始于北朝晚期。在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北齊武平六年(575)范碎墓中,就有當時可作飲茶盛具的碗、杯等器件。到隋、唐時,白瓷發展已趨成熟,在當時使用廣泛。唐代李肇《唐國史補》中所說的當時白瓷器具“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唐代白居易曾作詩《于韋處乞大邑瓷碗》,盛贊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是:“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碧魄瑢帲?94-897)進士徐夤《謝尚書惠蠟面茶》詩曰:“金槽(指銅碾)和碾沉香末,冰(指白色)碗輕涵翠縷煙。”說明其時白瓷茶具很受人喜愛,并被視作珍品。由于白瓷茶具質料“輕且堅”,叩聲“如哀玉”,顏色“勝霜雪”,所以當時在全國形成了一批包括燒制白瓷茶具在內的窯場,其中著名的有河北省內丘縣的邢窯、河北省曲陽縣的定窯、河南省鞏縣的鞏縣窯等。這些窯場的產品最負盛名的要數邢窯燒制的白瓷茶具了,陸羽稱它“類銀”“類雪”。宋時,飲茶崇尚“白”色茶湯,而多用黑色茶盞,但白瓷茶具的生產從未中斷,如定窯燒制的白釉印花瓷茶具,陽城(今屬山西省)窯燒制的仿定窯白瓷茶具,彭縣(今屬四川?。└G燒制的仿定窯白釉印花、刻花茶具,磁州(今屬河北?。└G和吉州窯白釉彩瓷茶具等,都受到時人的青睞。當時生產的茶具有壺、瓶、盞、碗等,至今仍有留存于世的。從明代開始,人們普遍飲用與現代炒青綠茶相類似的芽茶和葉茶,時興用沖泡法飲茶,湯色以“黃白”為佳,在這種情況下,白瓷茶具再次興起,受人歡迎。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載:“宣廟(指明宣宗)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式,最為要用。蔡君謨(即北宋蔡襄)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明確指出:“其在今日,純白為佳?!泵鞔鷱堅丛凇恫桎洝分幸舱f:“茶甌(即碗或盞)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因而江西景德鎮窯身價倍增,成了燒制包括白瓷茶具在內的全國制瓷中心。

景德鎮燒制的白瓷茶具,相傳唐時已負盛名。清代蘭浦《景德鎮陶錄》載:唐武德年間(618-626),鎮民陶玉載瓷入關中,就被稱為“假白玉,且貢于朝”,終使當時被稱為昌南鎮的景德鎮“瓷名天下”。宋時,時人彭器資作《送許屯田》稱,“浮梁(景德鎮古名)巧燒瓷,顏色比瓊玖”。明代以后,景德鎮除生產白瓷茶具:茶壺、茶盅、茶盞、茶杯外,花色品種越來越多。江蘇南京出土的明永樂(1403-1424)白瓷暗花小壺,造型圓渾,釉色明潤,刻有牡丹紋飾,是當時白瓷茶壺的代表作。明宣德(1426-1435)燒制的白釉茶盞,光瑩如玉,內有絕細暗花,有“一代絕品”之譽。清代,景德鎮白瓷茶具,無論是外觀抑或內質,都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特別是與宋、元瓷器相比,品位大大提高,其胎白潔又堅致細密,釉白且潤澤有光。

從明代中期開始,隨著各種陶瓷茶壺的崛起,使得茶壺和茶的湯色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和對比關系,因此,人們對飲茶、盛茶器具色澤的要求逐漸淡漠,而將更多的追求轉向茶具的“雅趣”上來。明代晚期馮可賓撰的《岕茶箋》稱:“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耽誤之意)。”這就是說,自明代中期開始,古人對飲茶器具色澤的要求,并不像唐、宋、元,乃至明代前期那么重視,更多的是將注意力移情到“壺趣”上來了。但由于受外銷的刺激,白瓷器件仍然受到重視。

3.黑瓷茶具

古代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續于元,衰微于明,沒落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古人的斗茶,又稱茗戰。即以戰斗的姿態互比茶葉的優劣。宋時連皇帝、宮廷大臣也以此為樂。斗茶,可能在五代時已經出現。宋時,最先在建安一帶(今福建建安、建陽、蒲城等地)流行起來。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曰:“君不見,閩中品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闭f的就是當時閩(福建)中飲茶斗品的盛景。北宋中期,斗茶迅速向北方傳播開來,以致風靡全國。

北宋末年,宋徽宗也樂于此道,他在所著的《大觀茶論》中談到,斗茶是“天下之士,勵志清白”,是“盛世之清尚”之舉。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從宮廷到民間,從皇帝至百姓,都以斗茶為樂。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畫的就是平民百姓斗茶的情景。從圖中可以看到,每人手提茶瓶,有人點茶,有人啜茶,有人瞪目注視,正在互相品評,以決出優劣。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而且像定窯之類原先以燒白瓷茶具為主的名窯,也開始生產黑瓷茶具。在眾多生產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稱:“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斗茶的情趣。北宋梅堯臣詩《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曰:“兔毛紫盞白相稱,清泉不必求蝦?。ㄈ?。”宋詩僧惠洪《與客啜茶戲成》載:“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甌絞刷鷓鴣斑。津津白乳沖眉上,拂拂清風產腋間。”南宋詩人楊萬里《送新茶李圣俞郎中》道:“鷓鴣碗面云縈字,兔褐甌心雪作泓。”這些詩句稱頌的都是建安茶盞。至元代,黑釉建盞仍受到品茗者的青睞,元中書令耶律楚材在他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中,就有五首是稱贊“建郡甌”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期間,黑瓷茶具還大量銷往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歐洲各國,這在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元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都有詳細記載。從明代中后期開始,興盛了600余年的黑瓷茶具建盞,從“名冠天下”的頂峰跌落下來,而為其他茶具品種所取代。明張謙德的《茶經》說:“今烹點之法,與君謨(蔡襄)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熱難冷,莫如哥窯。向之建安黑盞,收一兩枚以備一種略可?!北砻髯悦鞔_始,由于“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已“似不宜用”,僅是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4.青花瓷茶具

青花瓷茶具屬彩瓷茶具之列,是彩瓷茶具中的一個最重要的花色品種。青花瓷茶具始于唐代,元代開始興盛,特別是明清時期,在茶具中獨占魁首,成了彩色茶具的主流。

古代的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各種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然后在窯內經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的理解要廣。其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靜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生產的茶具品種有茶罐、茶瓶、茶甌等。由于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出產,但無論是釉色、胎質,還是紋飾、畫技,都不能與同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他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史稱當時景德鎮生產的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特別是(明)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茶具清新秀麗,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境地。如宣德時期生產的青花茶杯,形似漢玉斗,釉色瑩白,青花翠光,勝如羊脂美玉。還有一種“輕羅小扇撲流螢”茶盞,人物毫發可鑒,詩意清雅脫俗,人謂“無聲詩入瓷之始”。明成化年間燒制的嬌黃葵花茶杯,《歷代名瓷圖譜》稱它“杯制不知何仿,釉色嫩黃,如初放葵花之色,外黃內白,宜乎酌茗,余弘治(明孝宗年號)一窯器皿多矣,要之無過于此杯佳者”。成化年間,青花瓷茶具堪稱“一代風格”:胎體輕薄,透視能見淡肉紅色;圖案紋飾、線條勾畫,層次分明;青花色澤淡雅清麗,素凈明快;造型精靈秀美。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稱:“成(成化年間)杯一雙,值十萬錢。”足見青花瓷之珍貴。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超越前朝,影響后代??滴跄觊g燒制的青花瓷器具,史稱“清代之最”。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說:“雍(正)、乾(?。┲啵w遠不逮康(熙)窯?!薄翱担ㄎ酰┣嚯m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獨步本朝矣。”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茶具,不像明代那樣以官窯燒制為主,而是以民窯燒制居多,所以數量龐大。這一時期的青花茶具,胎質細膩潔白,純凈無瑕,人稱“糯米胎”;釉面肥潤透色,釉層適中;紋飾圖案多樣,亦有全篇詩文或大段書寫;青花選用“浙料”,色澤鮮艷,呈寶石藍色,由于青料濃淡不同,立體感強。青花茶具的品種主要有蓋碗、茶壺、茶盅、茶盒等。至于晚清生產的青花茶具,總的來說,胎體相對粗松,制作工藝較為粗糙,釉面稀薄不勻,圖案紋飾呆板,造型無創新。當然,也有少量作品,特別是官窯產品,堪稱上乘之作。

明清時期,由于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云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5.古代茶具名窯

中國古代茶具雖然種類很多,但用途最廣又能延綿始終、長盛不衰的當推陶瓷茶具。在古代瓷窯中,有許多是以產茶具而著稱的,其中主要有:以燒制青瓷茶具聞名的越窯、以燒制白瓷茶具聞名的邢窯、以燒制釉下彩繪茶具聞名的長沙窯、以燒制黑瓷茶具聞名的建窯、以燒制紫砂陶茶具聞名的宜興窯、以燒制青花瓷茶具聞名的景德鎮窯。此外,還有官窯、汝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哥窯、德化窯、德清窯、吉州窯、耀州窯等,都是古代以燒制茶具而聞名的瓷窯。在這些名窯中,既有燒制十分注重工料,不計成本,產品“百里挑一”,專貢宮廷使用絕不流于民間的官窯,也有燒制粗獷,產品通俗豪放,講究實用的民窯。它們相互融合,互相補充,攜手臻進,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征,對茶具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現將一些既有茶具產出又有代表性的古代名窯,簡介如下:

(1)長沙窯

長沙窯為我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發現瓷窯遺址,始為人知。因古窯位于銅官鎮,故又稱銅官窯。

考古表明,長沙窯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終于五代,以燒制青瓷為主,主要包括茶具在內的日常生活用具。其中,已出土的有碾茶用具茶碾、擂缽等;炙茶、煮茶用具鼎、銚、鍋等;飲茶用具壺、碗、盞等。

這些是長沙窯燒制的青釉釉下彩繪茶具,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對后世釉下彩的使用開創了先河。在裝飾上,由最初的褐色斑點,演變為褐綠色彩斑點,富含美感。在造型上,做到隨形變化,特別是茶具造型之多,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迄今為止,長沙窯燒制的茶具,不僅國內出土較多,而且在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和西亞的一些國家,也有遺存相繼出土。從出土茶具來看,長沙窯瓷器很可能是我國唐代重要的出口瓷器之一,可惜對長沙窯的歷史記載很少,所以只能從出土實物中去推想它往日的輝煌了。

(2)越窯

越窯為我國古代著名制瓷名窯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寧紹地區,現今的上虞、余姚和慈溪為燒瓷中心,這些地方,唐、宋時為越州轄地,故名越窯。越窯自東漢開始創燒青瓷,六朝為其發展期,隋唐是興盛期,至宋代開始衰落,前后歷時千余年,一直是青瓷器具的主產地。興盛時,窯廠林立,燒制區域包括現今的紹興、寧波、臺州三地的眾多縣市。

越窯,以燒制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從已出土的器具來看,當時燒制的茶具,主要的有茶碗、執壺、茶盞、茶盤等。這些茶具,胎體細薄,釉面滋潤,色澤青綠,還有浮雕、釉下彩繪、刻畫花等裝飾,使茶具顯得優美動人。陸羽在《茶經》中說的“碗,越州上…”即指越窯產的茶具為上品,陸羽說它“類冰”“類玉”“益色”,以致青瓷茶具為唐代茶人所崇尚。尤其是“秘色瓷”,其釉色青綠碧玉,釉質晶瑩潤澈,曾是中外史學家們所力圖解析的千古謎案。唐代詩人陸龜蒙贊越窯青釉器具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把胎質細膩、釉色晶瑩,以青翠著稱的越窯青釉瓷器,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五代十國時,吳越國君王錢镠將“秘色瓷”作為宮廷專用瓷,并成為向后唐、后晉和宋、遼王朝的進貢品。此時,越窯青瓷受皇室直接控制,使燒制技藝更加精湛,原料處理更加細致,成型要求更加嚴格。

越窯茶具除行銷當時的大江南北外,唐代開始還遠銷亞、非各國,越窯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燒制茶具的瓷窯。目前,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等國的古港口、古城堡的遺址中,均有越窯青瓷遺物出土,足見越窯影響之深遠。

(3)官窯

官窯有兩種含義:廣義地說,是指歷代由朝廷直接掌管,專燒宮廷用器的窯場。狹義地說,是指宋代官窯,為宋時五大名窯之一。

歷代對官窯產品數量控制十分嚴格,質量要求極高,即便稍有瑕疵,也要當即毀埋,決不流入民間。官窯燒制的茶具,主要供皇室使用,也常作皇帝恩賜給達官顯貴,或饋贈給外國使臣的禮品,因此,民間甚難尋求。宋代的官窯,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北宋官窯,據宋代顧文薦《負暄雜錄》載,建于北宋宣和、政和年間,設在京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燒造青瓷,但為時很短。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與此同時,許多制瓷名匠也云集杭州,先后在杭州南郊的萬松嶺和烏龜山下的八卦田附近建立南宋官窯,設置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由南宋朝廷??兀瑹瓢ú杈咴趦鹊纳钣镁吆退囆g瓷器。南宋官窯,以紫金土為制胎原料,燒制青釉瓷。釉面開片,色澤晶瑩滋潤。南宋葉真的《坦齋筆衡》贊南宋官窯瓷是:“澄泯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碑敃r生產的茶具產品有茶盞、茶盤、茶瓶等。1179年,南宋王朝覆滅,工匠流失,官窯毀棄。歷史上,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鼎盛時期曾在景德鎮仿制過南宋官窯青瓷。近些年,南宋官窯青瓷的研究者們又力求仿制。但由于種種原因,清代和近些年的仿品,其胎釉特點與真正南宋時期的制品相比,都相差較遠。

(4)建窯

建窯也是中國古代名窯之ー,窯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其地唐、宋時屬建州轄地,故而得名。建窯始于唐代,宋時大振,以燒制黑釉茶盞而名揚中外。北宋詩人蘇軾贊兔毫茶盞是:“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苯ǜG以燒制黑釉瓷系產品為主,并一度承燒貢瓷茶具等,以作宮廷斗茶之需。為與民間茶具相區別,凡作貢茶盞,外底均刻有“供御”字樣。

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盞,潤黑之中閃射出釉面紋樣,其色或白、或黃,使人遐想連翩。建盞的品種很多,有金毫盞、銀毫盞、玉毫盞、異毫盞等,而最珍貴的要數細密如兔毛的“兔毫斑”茶盞,軸面呈油滴狀的“鷓鴣斑”茶盞也為宋代茶人所愛。

(5)德清窯

德清窯為中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窯址位于今浙北德清市境內,故名德清窯。大約建于4世紀初至5世紀中葉的東晉至南朝早期,僅百余年歷史。它以燒制精良的黑釉器具為主,目前證實是我國最早燒制黑釉的瓷窯。由德清窯燒制的壺、碗、盞托、盤、罐等早期茶具,流通范圍很廣,除浙江省外,四川、福建、江蘇等省,都有德清窯產品出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茶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燒制成功,打破了單一的青釉傳統色調,且燒制的產品釉色穩定,色澤滋潤,烏黑如漆。由于德清窯燒制技術精湛,終使其成為當時頗具聲譽的特殊窯系,燒制的茶具能與當時的越窯、婺州窯茶具相媲美。

另外,德清窯在當時還兼燒青瓷茶具,產品具有經濟、實用的特點。

(6)鈞窯

中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位于河南省禹縣。禹縣曾是夏禹時的都城。古文獻載,夏啟奪位后,召集部落首領在禹縣北門外的“鈞臺”舉行盛會。北宋以后至元,其地窯場遍布,目前已發現的有百余處,鈞窯也由此得名。鈞窯始于唐,盛于宋。北宋時,以成功燒制出色如海棠紅、玫瑰紫的窯變釉瓷而名聲遠播,為世人矚目。宋徽宗時,鈞窯受命燒制宮廷用器具,其時廣集民間制瓷高手,在禹縣城北八卦洞建立官鈞窯。官鈞窯制品,均采用二次燒制工藝,即先燒素胎,再上釉復燒成器。然后精心挑選,落選者破毀深埋。其時,鈞窯與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生產的茶具制品有碗、盞、瓶、盤等。到明萬歷時,鈞窯為避皇帝朱翊鈞諱,改稱為均窯。

鈞窯茶具,由于在燒制時能利用窯變,通過銅的呈色作用,用控制火焰的辦法,除燒制紅色釉瓷茶具外,還能燒制出藍色釉瓷和衍生的紫色釉瓷茶具,使釉色更加絢麗多彩。又由于經燒制而成的茶具,常能在厚釉層面上見到有流動狀細線,俗稱“蚯蚓走泥紋”,而受到時人的青睞。鈞窯為我國陶瓷美學揭開了新的一頁?,F存世的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就是在宋鈞窯茶具的燒造基礎上,由景德鎮窯燒制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7)定窯

中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燕山村,因其地在唐、宋時屬定州轄區,故而得名。

定窯在唐時已燒制白瓷,五代十國時開始興起,宋時仍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醬釉、紅釉、黑釉、綠釉等,統稱彩色釉。其產品分別稱之為紫定、紅定、黑定、綠定等。我國宋代的彩色釉器具,多為定窯所產,品種繁多。它利用外部輪廓線的粗細、橫直、長短、屈曲的不同,使器具的形狀多種多樣。所產的茶具制作正規,刻意求精,無繁雜裝飾,顯現了宋人飲茶及其對茶具的清逸典雅的審美情趣。

定窯所產瓷器,無論何種釉色,其胎始終為白色,這是定窯和仿定窯制品的區別。北宋早期,產品盛行浮雕裝飾,刻花加篦紋裝飾也較普遍;以后,碗、盤類制品多葵瓣口裝飾,并開始采用刻劃花和印花裝飾。定窯產的白瓷器具,胎質細膩,釉色白中略帶牙黃,滋潤如玉。金時生產的廣口小底碗,多流行印花。彩色釉器具,一般光素無紋,尤以醬釉為上,古人稱它“爛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愛”。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說到當時紫定的價格高于白定,被視為珍品。定窯在五代至北宋期間,曾承燒部分宮廷生活用具。為與民間相區別,常在器具外底加“官”或“新官”銘文。北宋后期,定窯創覆燒法,包括茶具盞、碗、瓶等在內的眾多器物,口沿無釉,稱之為“芒口”。到了宋欽宗以后,因金兵入侵,京都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定窯也就不再燒制宮廷用具了。

歷史上,定窯白瓷器具在外銷上占有一定比例。在亞、非許多國家,曾有不少定窯白瓷器具出土。國內很多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場所,都藏有定窯遺物。

(8)汝窯

汝窯窯址位于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一帶,因該地北宋時為汝州轄地,故以此得名。為古代制瓷名窯之一。

汝窯,文獻中常以汝官窯稱之,原因是北宋時曾一度專門燒制包括茶具在內的宮廷用瓷。汝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時為宮廷燒造青瓷,為區別于民間用瓷,多在器具底部外側刻有“奉華”“蔡”“申”等銘文。宋代葉寘《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器具,在宋代青窯中居首位。

汝窯瓷器具的釉色,以“天青”為主,這是一種與藍天的色調接近的釉色,有深、淺之分。此外,還有“卵白”,也稱“卵青”,是一種與鴨蛋殼相近似的釉色;“淡青”,是一種以青色為主,又略帶微綠的釉色。此外,汝窯還兼產部分白瓷、黑瓷、三彩陶等日常生活用器具。當時生產的茶具品種,主要的有茶盞、茶瓶、茶盤等,現今存世的有宋汝窯劃花茶盞等茶具。后因“靖康之變”,宋遷都浙江臨安(今杭州),大批制瓷高手隨之南遷,汝窯也因此衰落。由于汝官窯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為時不長,又嚴禁在民間流傳,所以傳世很少,到南宋時,已“近尤難得”,故彌足珍貴。

(9)耀州窯

中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窯址位于陜西銅川市黃堡鎮,其地唐、宋時屬耀州轄地,故而得名。耀州窯始于唐代中期,當時燒制一些黑、白、青、黃等雜色瓷器。晩唐時,因越州窯青瓷成為風尚,耀州窯遂棄燒黑、白瓷,轉而以燒青瓷器具為主。北宋時,采用浮雕手法,燒制了許多具有強裝飾效果的日常生活用青瓷器,與汝窯、鈞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地位不亞于宋代五大名窯,燒制的茶具有茶碗、執壺、茶盞、茶盤等品種。特別是宋神宗元豐至宋徽宗崇寧的30多年間,耀州窯一直燒制貢瓷,供宮廷使用。據載,當年金兵攻克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時,就從北宋宮中掠去大批耀州窯青瓷器具,足見耀州窯青瓷之珍貴?,F今還有耀州生產的宋青釉茶盞、宋青釉畫花三魚茶盞、宋青釉印花菊花茶盞等存世。耀州窯茶具,制作精良,風格獨特。北宋《德應侯碑記》贊其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圓大小,皆中規矩?!北砻饕莞G青瓷器具制作正規,猶如精巧的金器,也若玲瓏的玉雕。耀州窯燒制的青瓷器具造型優美,釉色滴翠,刻畫娟秀。宋都南遷后,耀州窯為金人控制,其時,耀州窯雖仍有少量瓷器茶具等生產,但燒制器具的釉色已轉為以姜黃色為主,還有部分黑釉、醬釉等器具,生產規模日漸縮小,數量銳減,逐漸走向衰落。

(10)哥窯

關于哥窯是否存在,目前仍是古陶瓷史學界所爭議的問題。原因之一是,有學者認為龍泉窯中的哥、弟之說純屬傳聞,之二是宋代的書籍中沒有見到哥、弟窯的記載。有關哥窯的史料記載,元代晚期成書的《至正直記》,第一次談到“哥哥洞窯”“哥哥窯”,但沒有說窯在何處,更沒有提到“弟窯”。最早明確提到“哥窯”的是明宣德三年(1428)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边@里還有柴窯未見其址、其器,余者均屬宋代名窯。明嘉靖辛酉年(1561)印行的《浙江通志》始有“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四窯,造青瓷,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之說,但說明是“相傳”,也“未詳何時人”。青瓷考古學者朱伯謙教授指出:遺憾的是后來的文人,將“相傳”兩字去掉,成為正式史料敘述,而且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為南宋人。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稱:“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泵骷尉改觊g編的《七修類稿續編》記載得更為詳細,并談及哥窯與龍泉窯是同出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的龍泉縣)。

“哥窯”茶具的特點:一是青釉開片,有釉面裂紋;二是紫口鐵足,即器具口沿脫釉,露胎色,但足為醬鐵色,上下相映成趣,這種特點類似于南宋官窯瓷器中的黑胎青釉官窯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11)德化窯

德化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德化縣,故名。現已發現古窯址200余處。德化窯始于宋代,宋、元時受景德鎮窯影響,燒制的茶具以青白瓷為多,明代時則主要燒制白瓷茶具,在歷史上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外銷瓷器的重要產地。在日本以及東南亞和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德化窯茶具發掘出土。

德化窯白瓷,既不同于唐、宋時的北方白瓷,也不同于景德鎮青白瓷,德化窯燒制的器具,釉色潔白滋潤,似凝脂,如美玉。在光照射下,呈半透明豬油狀,隱顯粉紅或乳白色澤,俗稱“象牙白”,也有稱其為“豬油白”或“奶白”的。加之器具面上多飾刻花和蓖劃紋,使其更富藝術感。明時,德化窯生產的包括茶碗、茶壺、茶杯等茶具在內的白瓷器具,銷往歐洲后,被法國人稱之為“中國白”“鵝絨白”,堪稱“瓷壇明珠”。清代德化窯又有擴展,但釉色白中顯微黃,缺少溫潤之感,略嫌美中不足。

(12)龍泉窯

龍泉窯始于南朝,終于清初,是我國制瓷歷史長久、影響深遠的一個瓷窯體系。龍泉自宋代以來隸屬處州府(今浙江省麗水地區),龍泉窯在一些史籍上亦稱“處州窯”或“處窯”。處州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石等礦藏資源豐富,又是甌江的重要發源地,自然條件優越。龍泉窯燒制出的龍泉青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顆明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特別是50年代以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龍泉進行過一系列的調查和考察,在龍泉以及周圍的一些縣市,共發現各時代的龍泉青瓷窯址四五百處。南宋時是龍泉窯發展的迅速時期,南宋后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時期,大量生產器形優雅、釉層豐厚如玉的瓷茶具,把青瓷茶具的工藝技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龍泉窯名聞中外。明代以后產品質量下降,釉色灰暗,至清初停燒。

龍泉窯青瓷茶具的早期制作工藝、釉色、裝飾,受越窯、甌窯、婺州窯影響。南宋以后“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參見《七修類稿續編》)。龍泉窯以燒制包括茶杯、茶盞、茶壺、茶碗等日用器具為主,產品大量外銷,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的不少國家都曾先后出土過龍泉窯青瓷茶具。

(13)邢窯

邢窯為古代制瓷名窯之一。窯址位于河北省內丘縣、臨城縣一帶,其地唐時屬邢州轄地,故名邢窯。邢窯始于隋代,盛于唐代。唐代李肇《國史補》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标懹鹪凇恫杞洝分幸卜Q邢窯茶碗“類銀”“類雪”,足見邢窯在唐代影響之大。

唐時,茶具生產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越窯是“南青”的代表窯,“北白”則以邢窯為領銜。唐代邢窯茶具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玉壁底施釉的細瓷,質地潔白細膩,釉質滋潤,大多進貢朝廷;一類是玉壁底不施釉的粗瓷,胎質相對較粗,多施以化妝土,供民間大眾使用。邢窯生產的茶具主要有茶碗、茶盞、茶盤等品種。唐時邢窯茶具負有盛名,不但進貢,還遠銷到東南亞、北非等地。在國內各地出土的唐墓中,常有邢窯白瓷茶具問世。邢窯的生產一直延續至元代,是古代北方茶具的重要生產基地。

(14)吉州窯

吉州窯窯址分布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一帶,這里自隋至宋屬吉州轄地,故而得名。吉州窯始于唐代,發展于五代至北宋,南宋時盛極一時,元代開始衰落,明時曾一度中興,前后達1200年之久,是中國陶瓷史上規模較大的瓷窯之一。

吉州窯以產黑釉瓷著稱,生產的茶具主要有茶瓶、茶碗、茶盞、茶罐等。這些產品,釉色變化豐富多彩,燒制工藝獨特。特別是北宋晚期,天下大亂,河北磁州窯(以燒白釉黑花瓷為主)的許多工匠南遷于此,終使吉州窯成為兼容南北燒瓷技藝,生產多種器件的著名瓷窯。

吉州窯所產的黑釉瓷,又稱吉州天目釉。宋時,吉州窯燒制的包括茶具在內的器件上出現的“剪紙漏花”,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木葉天目”兩種裝飾,是吉州窯的創新,前者是將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剪紙,巧妙地移植到瓷器上加以應用。后者是將各種不同形狀的自然生長的樹葉采下貼在已上過釉的器件上,再上一層含鐵量較高的薄釉,然后揭去樹葉燒制,從而使器件釉面上出現葉狀花紋。這種裝飾,既逼真,又富天趣;加上吉州窯器形端莊,胎質細密,釉色柔和,做工精細,終使吉州窯產品名噪一時,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現今存世的吉州窯茶具有宋吉州窯烏金釉葉紋茶盞、宋吉州窯剪紙雙龍紋茶盞等。

(15)岳州窯

岳州窯為我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窯址位于湖南省湘陰縣城關及縣內其他地區,人稱湘陰窯。我國窯名出自唐代,而湘陰唐時屬岳州轄地,所以,唐代稱其為岳州窯。陸羽《茶經·四之器》稱茶碗是“岳州上,壽州、洪州次”,盛贊當時岳州窯燒制的茶碗為上品。岳州窯是唐代主要的青瓷茶具產地之一。

岳州窯,始于南北朝時期,最早燒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質欠細密,釉色以青綠為主,半透明,多呈開片,施半釉。唐代開始,燒制范圍擴大。當時燒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甌、茶盒等,其胎多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綠為多,有玻璃質感,釉開細片。唐初,岳州窯瓷器多施半釉,甚至只在茶具的口沿施一圈釉,這是一個特色。但中唐以后,可能受附近長沙窯興起的影響,岳州窯開始衰落,但盡管如此,在茶具發展史上,岳州窯仍占有一席之地。

(16)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為中國古代制瓷名窯之一。因位于景德鎮而得名。清代蘭浦的《景德鎮陶錄》歷史窯考中記載:唐時景德鎮就有陶窯和霍窯存在,并有白瓷器具生產。宋代又開始燒制青白瓷茶具。由于唐、宋時我國的制瓷中心在中原和江南,所以,景德鎮窯并不占重要地位。自元代開始,景德鎮窯的地位日趨重要,就其燒制的茶具而言,青白瓷茶具,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均超過其他窯場。此時的青花瓷茶具,由于裝飾繪畫工藝水平高,成了我國陶瓷茶具中的一個重要品種。明初開始,由于景德鎮窯有元代的制瓷基礎,四鄰又有量豐質優的原材料,以及便利的水上交通,加上明朝在景德鎮設立專門工廠(即御窯),制造宮廷所需的各種瓷器,終使景德鎮窯名冠全國,景德鎮成了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永樂、宣德年間創制的茶壺,時人稱它是“發古未有”“一代絕品”。其時,它生產的青花茶具,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名冠于世,成為其他窯場的模仿對象。燒制的彩繪茶具,在素瓷上使用彩料繪畫,使得茶具在胎質細膩、小巧玲瓏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色澤艷麗、畫意生動的特色。清代,景德鎮還創制了粉彩、斗彩等釉上彩繪茶具。景徳鎮窯生產的茶具,主要有茶壺、茶杯、茶盅等器件。從明代開始,景德鎮有大批瓷器出口,轟動海外,國外贊譽中國為“瓷器之國”,在當時出口的瓷器中,就包括許多茶具在內。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有一份記錄當時中國人去大泥國販賣瓷器的備忘錄,備忘錄記載的大批瓷件中,內有茶壺500件。景德鎮在明清兩代已是舉世聞名的“瓷都”。清代,景德鎮窯繼續為清皇宮燒制御用品,其青花瓷茶具始終處于一統地位。清乾隆年間(1736-1795)燒制的彩繪茶具,名噪一時,為皇宮珍品?,F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仍珍藏有不少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景徳鎮窯生產的瓷器茶具。

(17)宜興窯

宜興窯為我國古代制陶名窯之一,因位于江蘇省宜興市而得名。宜興窯始于六朝,早期生產青瓷。至宋代時開始燒制無釉土陶(紫金土)器具,這就是紫砂器的前身,但存世很少。明代開始,方成一代名窯,名揚四海,宜興亦以“陶都”聞名于世。

宜興窯生產的紫砂器,以茶壺形制最多。其原料是一種含鐵量很高(7%一8%)的紫金土,陶色有紫黑、淡黃、赤褐等多種。由于自元至明,茶類創新,大興散茶,時人飲茶由原來重視湯色的顯現,轉向注重“茶味”、講求“壺趣”。特別是從明代開始,宜興制壺名家輩出,使宜興窯生產的紫砂壺成為陶色典雅、造型樸拙、制作精細、實用可心之作。一些制壺大家的作品,更成了珍奇瑰寶。明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茗注莫妙于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标柫w是宜興一帶的古名。明代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稱:“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福建)、豫(河南)瓷,而尚宜陶?!弊阋娨伺d紫砂器之珍貴。明正德、嘉靖年間供(龔)春制作的“供春壺”,當時就有“勝似金玉”之譽。明萬歷年間時大彬制作的“大彬壺”,時人贊它“妙不可思”。與時大彬齊名的還有李大仲、徐大友,他們制作的紫砂壺,或像商周鼎彝,古趣盎然;或若花鳥魚蟲,栩栩如生;或似瓜果樹樁,各肖其形;或如天仙壽翁,情態可掬,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從而使宜興窯生產的紫砂茶具進入到一個新時代。自明開始,“宜(即宜興)陶景(即景德鎮)瓷”幾成“霸占天下”的局面,前者以制紫砂陶著稱,后者以制瓷器聞名,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清代,宜興窯生產的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清初陳鳴遠制作的“鳴遠壺”,集書法、雕塑于一體,人稱有“晉唐風格”。嘉慶、道光年間由文人陳鴻壽(曼生)設計,制壺高手楊彭年制作的“曼生壺”,在紫砂壺更趨藝術化上邁進了一大步,為鑒賞家所珍藏。

此外,明清時期,宜興窯還生產仿鈞窯茶具,白胎,有天青、月白、天藍等釉色,人稱“宜鈞”。生產的茶具與鈞窯相比,釉較薄,開細片紋。清代中后期,“宜鈞”又盛行貼花裝飾,生產的茶具,以茶壺、茶杯為多,但名聲遠不如紫砂茶具為高。

(本文選自《茶具鑒藏全書》趙建旗編著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a免费精品| jizz国产视频|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久久综合成人|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伊人天堂| 色综合五月|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本不卡在线|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第一页|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色丁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成人免费一级片| 欧美天堂在线|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av在线无码浏览| 中文字幕在线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影院|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无码aaa视频| 91麻豆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日本成人一区|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一级α片| 欧美在线黄|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7色在线|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 91|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欧美第二区| 91久久大香线蕉|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最黄视频|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99re免费视频|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另类第一页|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日本久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