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章之鈕也稱鈕雕,特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裝飾印章的作用,明清時期大盛行。明初民間大量使用印章,許多文人發現可用天然石色美化印章,起初僅是在“印鼻子”上簡單穿洞,后來發展成為在印章上部的平臺進行雕刻裝飾。特別是明清后,印鈕雕刻藝術突飛猛進,雕刻手法更加精美而富有變化,雕刻內容更加豐富,印鈕也從簡單的紋路擴展為古獸,再擴展為博古圖案、人物、翎毛、鳥獸、魚蟲等多種類型。藏者如收藏有精美雕工印鈕的老印石,其投資收藏潛力巨大。
明淸時期還出現許多印鈕巨匠。楊璇的印鈕,突出古獸的神態與情趣,生動畢肖;周彬的印鈕,重在表現古獸特征,還側重雕飾清新雅麗的鈕飾博古圖案,所制印章華茂、清靈。高兆在《觀石錄》中評:“楊璇作鈕者,八九韓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磐薄盡致,出色繪事。”清朝各代君王喜愛壽山石印章,壽山石印鈕技術不斷完善。乾隆、嘉慶年間,名師有奕天、妙巷鑒等,道光年間有薛文藻、陳德茲等。
在東、西門派鼎立的同治、光緒年間,印鈕技藝飛速發展。西門派創始人潘玉茂及其弟子林文寶、陳可觀、陳可銑等因材施藝,刀法渾化,追求韻味,所制印鈕古意盎然,耐人尋味;而東門派藝人林謙培、林元珠及其后繼者周寶庭、林壽煁等注重發揮天然石色,運刀矯健。近現代又有林清卿、林文舉等,所制印鈕典雅輕靈、精巧華麗,令人惜愛。
印鈕雕飾視所擇印章形制而定:一是開料,又稱“解石”,即將原石鋸成章坯。《觀石錄》載:“石質厥潤,鋸行間則熱,行久迫留燥則裂,解法,‘水解’為上。鋸行時,一人提水壺,徐傾灌之?!闭屡餍纬珊笠斑^磚”,就是將印坯磨平磨光。二是“相石”。印鈕雕刻的成敗,關鍵在于“相石”。印章有四面,首先要確定其朝向,俗稱“朝面、立向”。鈕頭的設計應充分發揮石質的特色,注意印頂石料瑕疵的掩蓋處理。鈕雕的圖像設計要與印章整體高度成比例,通常為整方印章的三分之一。
印鈕雕制有自然臺和平臺兩種。自然臺的雕法多是因章端不規則而采取的權宜之法,布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臺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臺,在平臺上雕刻,平臺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臺上雕鳥獸、人物、瓜果、吉祥物等,作品務必古樸、端莊、尊貴。雕刻程序為:首先起臺,再則銼形,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盡可能完美。
印鈕的雕刻題材很多,主要有古獸、動物、魚蟲、人物、花果、博古等。古獸鈕是壽山石印章的常見鈕式,多選古代神話中的猛獸、奇獸、怪獸,以獅和螭虎為主,此外有龍、鳳、夔、角端、辟邪、饕餮、天祿、麒麟、鰲魚等。動物鈕主要為家畜類的牛、馬、豬、羊、狗等,后擴充為“十二生肖”和其他鳥類。魚蟲鈕常見的有鯉魚、金魚、螃蟹、蜘蛛、蜜蜂、蝴蝶、甲蟲和蠶、蟬等。人物鈕古代印章少見,現在多有刻制,主要為彌勒、羅漢、壽星、八仙、劉海、和合二仙等。也有人物與獸類相結合的,如神仙騎獸和劉海戲蟾等?;üo是新興的一種鈕式圖案,可充分發揮石質的“俏色”,富有生命氣息。
印章“三美”, 指印面篆刻美、印鈕雕刻美及印材美。印章的價值體現,就要具備“三美”的特征。而印鈕雕工則是影響其價值的一大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