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劍平(上海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編輯/暖陽
在成人的世界里,除了家庭生活,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即便是暫時沒有固定工作的人群也會被戲謔稱為“自由職業者”。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事實上,除了“狀元”以外,部分職業還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傷害。職業性哮喘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國家明文規定的職業性疾病之一,職業性哮喘發病率高,在一些特殊行業中尤為突出。例如,鉑冶煉工人哮喘發生率高達40%,酶洗滌劑制造業工人中有10%-45%發生哮喘,而谷物粉塵作業工人中有2%-40%患哮喘。

職業性哮喘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吸入環境中的變應原(通俗講法:過敏原)后引起的間隙發作性喘息、胸悶或咳嗽等癥狀。根據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勞動者本人存在過敏性體質,而所從事的職業存在導致哮喘發作的職業性致喘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職業性哮喘患者在從事該項工作前并無典型哮喘發作。當個人與職業環境相融合時,職業性哮喘就發作了。目前,國內職業性哮喘高發的職業包括噴漆、塑料加工以及化工操作等。
職業性致喘物多種多樣,所涉及的職業也頗為廣泛,目前已明確的至少有超過300多種。其中包括異氰酸酯、甲醛、制藥原料、苯酐類、多胺類、鉑復合鹽、劍麻以及過硫酸鹽等。
通常情況下,職業性哮喘常見于在第一次接觸職業性致喘物后數周到數年后發生,其發作表現與傳統的哮喘發作表現完全相同。臨床診斷中,除病史、體征外,實驗室檢查是進行病因評價必要的客觀依據,必要時可以做支氣管激發試驗,以判斷職業環境或接觸物與發生氣道阻塞癥狀之間的關系。這也是職業性哮喘診斷的最直接證據。

一旦明確診斷,應盡速調離原職業活動環境,防止哮喘再次發作。大多數情況下,職業性哮喘患者脫離接觸致喘物后,短期內癥狀即可緩解或消除。建議如有疑似癥狀的患者應盡早前往呼吸專科就診。

1. 重視崗前培訓和教育,樹立防護意識,進行就業前體檢,明確就業禁忌癥,有明確慢性氣道疾病者不可從事致喘物相關工作。
2. 了解職業性哮喘的疾病潛伏期,盡可能做到早期、早預防;定期健康體檢,著重強調肺功能和胸部CT檢查,一經確診應盡快脫離接觸環境或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3. 患病者應積極治療,了解職業性損害的病因所在,對生產環境和工藝過程進行改進,既治患者,又治理環境;促進患者康復,預防并發癥。
或許是因為無知者無畏,職業性哮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從而忽視它,希望每一個人都因職業而容光煥發,而不是因職業而無奈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