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運用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高效的動員體制,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農村經濟的再造,其標志就是人民公社初期社隊企業的興起。社隊企業的興起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拐點,也是中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崛起的邏輯起點。它不但改變了廣大農民單一的小農經濟發展意識,也重組、整合了農村的各種關系。
關鍵詞:社隊企業;經濟轉折;鄉村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7-0023-02
人民公社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熱情,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發展地方工業的高潮,社隊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社隊企業的興起成為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歷史拐點,改變了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
一、社隊企業發展的歷史考察
中國共產黨有著豐富的農村工業發展的經驗。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人看到了鄉村工業發展與戰爭勝利之間的緊密關系,從制度和措施上對鄉村工業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建設。首先,成立各級國民經濟部。1933年2月,毛澤東在人民委員會常委會上宣布:“為發展蘇區的國民經濟以適應革命的發展,議決呈請中執委批準設立各級國民經濟部,并委任鄧子恢同志兼任中央國民經濟部部長。”[1]4月,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成立,下設設計局、調查統計局、糧食調劑局、合作社指導委員會、國營企業局和對外貿易處。其次,提出具體發展目標。8月,毛澤東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指出:“大家要努力去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多造農具,多產石灰,使明年的收獲增多……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輸出糧食和鎢砂。”[2]之后,蘇區各地開始恢復農具、石灰、鎢砂的生產,煙、紙和木頭的生產也有了生機。蘇區農村工業得到快速發展。
抗戰時期,邊區政府指出,“舊的手工業須與以組織和改進,比如紡織,及落后的手紡機,捻線錘,知道用出十數根線的木制或鐵制機,同時并進。”[2]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的小型工廠發展很快,合作經濟規模逐漸增大。“有了一些紡織合作社等小型工廠。由于邊區盛產羊毛,抗戰的被服需要又廣,盡可能大大發展。綏德也有公營紡織廠,規模較小……造紙仍是手工,原料過去用破布、廢紙、麻頭、桑皮,現改用馬蘭草,原料廣有……皮革廠生產正向半機械化發展。化學工廠出品:有肥皂、粉筆、墨,還打算榨油、制酒精、三酸、礦物燃料、火柴等。光華制藥廠,中藥中制,銷路很好。煤業,陜北煤礦有名。”[2]邊區手工業合作社的發展還得到了國際友人艾黎的肯定。1939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延安事務所成立合作社10個,股金11 315元;截至1945年,延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了591個,占邊區合作社總數的67%,每月生產總值達3 222 086 525元(邊幣)[3]。1939年5月1日,邊區第一次工業展覽會在魯迅藝術學院大禮堂召開,陳列原料、成品、機械、模型四部。陳列品一千多種,最出色的是邊區機器工廠出的小型機件,印刷廠的鉛印和五色石印品,通訊材料廠出的電信零件,衛生材料廠的改良中藥,難民工廠的毛織物,職工學校工廠的日用品等[4]。
二、社隊興起的體制保障和動員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公社和生產隊建立了數量龐大的企業。其規模達到了70萬個,創造財富70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5]。社隊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體制保障和廣泛的群眾動員。
(一)體制保障:社隊企業興起的原因
社隊企業的驚人發展,與當時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尤其是人民公社的建立,為社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在人民公社管理機構中,管理委員會是公社的最高管理機關。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各生產隊的生產事業,管理大隊范圍內的土地、耕畜、農具及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制訂生產計劃,統一分配歸大隊所有的產品和收入。生產大隊擁有資源配置權,生產隊的干部和社員服從生產大隊的管理。
通過設置的這些機構,國家和鄉村實現了無縫對接,國家的意圖通過這些機構很快灌輸到每個生產隊身上,為這一時期社隊企業發展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讓社隊企業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
(二)組織動員:社隊企業發展的動力
群眾動員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精神動員;二是組織動員,精神動員確保群眾對國家政策的高度認同,組織動員確保國家政策順利實施。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1.社隊企業發展的思想動員。思想動員是中國政治傳播的基本方式,也是國家整合的重要手段。思想動員主要依靠數量龐大的地方廣播電臺和農村有線廣播。“當時全國1747個縣,1960年建立縣廣播站1 600多個。”[6]這些宣傳工具基本覆蓋了全國的每個家庭,“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一些小廠。”等相關政策就是靠著地方電臺和有線廣播,傳達到了每個農民耳中。人民日報也積極宣傳興辦社隊企業的優勢。1959年8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上呼吁,“目前人民公社直接所有的東西,如社辦企業、社辦事業、由公社支配的公積金和公益金等,還不很多,但是它們卻代表著我國農村的偉大的光明燦爛的發展前途。” 11月5日第4版發表了記者沈青寫的“一棵茁壯的新芽”的報道,認為“新開辟的道路鳳山公社的社辦企業,從一露頭兒,就給公社社員帶來了好處”。各地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公社基層宣傳籌辦企業的政策。廣州石龍公社建立了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有3 700多人。該公社10個生產大隊、169個生產隊,均有自己的宣傳隊,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宣傳隊員,在全公社形成了一個星羅棋布的宣傳網[7]。這些宣傳隊利用民歌、舞臺劇等方式,謳歌社隊企業發展中的典型人物和企業,批評落后的單位和個人,是社隊企業發展的有力推動者。
2.社隊企業發展的組織動員。除了有力的思想動員外,對農民進行有效的組織動員也是社隊企業快速興起的重要原因。組織動員分為黨內動員與黨外動員,黨內動員主要指利用黨內會議,文件、電話傳達等方式,把黨的重大決策傳達到基層的一種動員方式;黨外動員是黨員干部借助會議、走訪等方式向黨外群眾傳達黨的指示的一種動員模式。在鄉村工業發展過程中,二者均發揮了重要作用。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開了部分中央領導人和華東五省一市的黨委第一書記會議,并通過了《工作方法六十條》。在這個條例中,毛澤東首次號召縣以上各級黨委要抓社會主義工業工作。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在成都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并通過了《中國中央關于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等文件,規定了地方工業為農業、國家大工業、城鄉人民生活和出口服務的基本任務。中央會議以后,各地方、各部門黨委也召開了類似的工作會議,傳達、貫徹、堅決執行中央相關精神。通過黨內動員,關于發展社隊企業的決策從中央傳播到了地方。
黨外動員主要表現為黨員干部憑借一定的條件,組織群眾,確保中央決策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這些條件包括:一是“一把手負責制”。地方黨委書記按照組織要求,運用權力和專業知識,對轄區內的公社和生產隊的經濟生產做出具體指示。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區委書記閻普堆在檢查杏壇公社工作時,對該公社甘蔗種植的進度,養蠶、魚、豬的數量以及所需飼料的多少都做出具體要求,保證地方要“遵守黨的各項經濟政策”[8]。二是以階級斗爭和政治運動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插紅旗,拔白旗”就是其中一種。凡是響應黨的政策、生產積極性高的單位插上紅旗;反之則插白旗,成為被批斗的對象。三是頻繁的工作會議。1969年10月到1983年8月期間,順德區北水大隊所在公社“要求召開會議1 694場,平均每年得開121場,即大約每3天就要召開會議一次”[8]。
三、社隊企業對勞動形式的重構與鄉村社會變動
社隊企業的興起改變了農村生產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重構了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關系,也影響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動。
第一,社隊企業的出現改變了農村原有的經濟運行邏輯。人民公社提高了農村經濟的集體化程度,農業的規模經營模式客觀上要求農業生產資料的增加,這與農村中原本生產能力偏低的輔助性工業產生了矛盾。社隊企業的興起一方面改變了農村中輔助性工業生產能力不足的局面,滿足了農業規模經營的需求;同時也重組和整合了農村中分散經營的手工業合作社。社隊企業的興起,標志著黨發展鄉村工業的政策取得了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的單一生產模式,引起了農民從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
第二,社隊企業的興起標志著農村分工的出現。社隊企業的廣泛興起,吸收了農村中廣大的勞動力,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使農民和工人之間的比例更加合理。1958—1960年上半年,運用在農業生產方面(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勞動力,占公社勞動力總數的50%~60%,比1957年減少近4 000萬人[9]。1980年,陜西省長安縣社隊企業從業人員達5.1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18%[10]。1981年,我國社隊企業從業人員達3 05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0%。特別是面粉制作、農機具制作、酒的制作等行業,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型農民。這些社隊企業和技術性農民作為鄉鎮企業興起的前身,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第三,社隊企業的興起轉變了農民的思想。社隊企業給相對封閉的農村提供了一個了解外界的窗口,通過銷售產品和購買原材料,企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社隊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農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深入。這一系列的變化消解了農村中原有的文化,重構了農村新秩序,讓農村變得越來越現代化。社隊企業的興起開拓了農民的視野,提升了農民的格局,激發了農民致富的潛能。在社隊企業發展的高速時期,全國到處活躍著農民推銷員的身影。后公社時期率先致富的那一部分人,主要是“生產隊干部、社隊企業經營者、有一技之長的農村‘能人、回鄉知青和復員軍人”[11]。
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地方黨員干部積極干預,為社隊企業獲取資本、技術提供了機會,推動了社隊企業的發展。社隊企業改變了中國傳統鄉村的落后面貌,給保守的中國鄉村注入了新的血液。隨著社隊企業的發展,農民也逐漸擺脫了貧困落后的面貌,變得越來越富有,為鄉鎮企業的興起儲備了人才和技術。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349.
[2]?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G]//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1-195.
[3]?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西北辦事處延安事務所工作概況與今后計劃的報告[R].工業交通,1946:485-486.
[4]? 陜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G]//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1941:197.
[5]? 馬三杰.當代中國的鄉鎮企業[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38.
[6]? 袁軍,哈艷秋.中國新聞事業史教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69-270.
[7]? 人民日報,1968-11-30.
[8]? 謝淑娟.論人民公社體制下的村莊經濟——以解讀《通知》為中心[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2).
[9]? 王文彬.加強民營企業會計工作的建議[J].上海會計,1980,(3).
[10]?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593.
[11]? 人民日報,1981-10-31.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9-09-19
作者簡介:王鐵成(1979-),男,河南沈丘人,講師,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