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朝末期,貴州省錢幣混雜,迫切需要官辦金融機構出來整頓幣制。同時由于常年征戰,貴州省財政空虛。因此,貴州巡撫龐鴻書上書奏請,于1908年成立貴州官錢局。貴州官錢局是貴州地方政府第一家官辦的金融機構,經營的業務除了鑄造銀錠外,還包括銀兩票的發行以及存、放款和匯兌。辛亥革命以后,貴州都督府將貴州官錢局改名為貴州銀行。
關鍵詞:貴州官錢局;銀兩票;銀錠;貴州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7-0075-01
一、貴州官錢局的建立
貴州官錢局是貴州銀行的前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成立,總局設在貴陽,首任總辦是馮啟華,后由文仕如、華之鴻接任。存續四年,于1912年改為貴州銀行。
“貴州巡撫龐鴻書奏,籌辦黔省官局,就省城適中之地,設立總局,并于省外沖要碼頭,設立分局,與市面各號商聯絡一起,期于商情民困,藉資考核。下部知之。”光緒三十三年12月,貴州巡撫龐洪書奏請清政府在貴州設立官錢局。設立官錢局,原因在于,一方面,整頓幣制,“黔省僻在邊陲,漢苗雜處,幣制一項夙未講求,民間貿易往來用銀則成色參差,用錢則大小摻雜。毗連滇邊一帶,甚至以秤戥稱錢,往往錙銖細故,動釀重案,商號長途輸運時虞盜劫。若不設法整頓,何以理財而便民生。”另一方面,為了解決財政收入,“黔省籌辦官錢局,以維財政,均依議行。”
設立貴州官錢局的奏請不久即獲批準。光緒三十四年,貴州官錢局正式成立,總局設在貴陽鐘鼓樓街。貴州官錢局除在貴陽設立總局外,先后陸續在畢節、銅仁、安順、遵義、鎮遠、古州、黎平、正安等地設立分支機構。
二、貴州官錢局的業務
貴州官錢局作為官辦的地方金融專業機構,其主要業務是鑄造銀錠和發行銀兩錢票,統一省內貨幣流通,穩定金融貨幣市場,同時將地方金融業務收歸自辦。
(一)發行銀兩票
貴州巡撫龐鴻書在向清廷奏請設立貴州官錢局前,便已仿照湖南和湖北等各省紙幣樣式向上海商務印書館訂印紙票。銅板彩色五兩銀兩票1萬張,一兩銀兩票30萬張,一千文銅錢票10萬張,一元銀元票10萬張。貴州官錢局自開始營業起,發行龐鴻書訂印的紙票,票背面都刊載貴州巡撫龐鴻書的告諭:“為曉諭事。照本部院奏明在省城設立官局,印造銀錢信票,蓋用藩司印信,發局行使,以資周轉,而便商民…倘有奸商把持阻撓及匪徒偽造慌騙,定即嚴拿治罪,合行曉諭,為此,示仰商民人等一體遵照。特示。”
貴州官錢局在光緒三十四年、宣統元年、宣統二年發行的銀兩票分別為225 257兩、220 985兩和382 485兩。貴州官錢局在光緒三十四年和宣統元年發行的錢票分別為18 478.913兩和14 185.519兩。貴州官錢局銀兩票、銀元票和制錢票的流通數分別為銀兩票125 890兩、銀元票2元和制錢票8.850串文。貴州官錢局銀錢紙票發行初期,現金準備金十分充足,發行準備金分別有白銀212 595.46兩,銀元36 546元以及制錢524串200文。
清代光緒戊申年貴州官錢局發行的壹兩豎式錢票被評為中國歷代紙幣展最具歷史文物價值的十種紙幣之一,可見貴州官錢局發行的銀錢紙票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價值。
貴州官錢局初期發行的紙幣信譽十分好,市民持票到局可以十足兌換,廣受歡迎。不管是政府發放俸餉,還是商民完納捐稅或市場交易,使用貴州官錢局發行的銀兩紙票都可以順利流通,幣值保持穩定。一方面依賴于貴州官錢局嚴謹的做事態度,充分準備,精心謀劃;另一方面取決于其善始善終、誠實守信的行為品質。
(二)鑄造銀錠
清朝年間,清政府一直實行的是銀錢并用的貨幣制度,市面上流通的銀票、錢票用以兌換銀錠或銅錢。貴州官錢局鑄造過銀錠,形狀似饅頭,稱為饅頭形小銀錠。平底,側面形狀為半圓形,與饅頭十分相似,故名。饅頭形小銀錠高1.2厘米,橫長2.1厘米,重36.2克。饅頭形小銀錠上刻有“貴州官錢局”字樣,頂部有凹凸和小蜂窩孔,為澆鑄時留下。饅頭形小銀錠由貴州官錢局鑄造,曾作為貨幣流通,面值為公估平一兩。貴州官錢局亦是鑄造過銀餅,稱作“估平”銀餅。估平,即“公估平”的簡稱,是清朝末年由地方民間各業協議,經官方厘定,并與各地方官錢局匯兌通用的銀兩衡碼標準。一直沿用至1933年“廢兩改元”,方廢止不用。“估平”銀餅幣面鐫刻“貴州官錢局·估平足銀壹兩”,形狀與印章極為相似;銀餅背面呈平行蜂窩狀。
貴州官錢局是民國初期貴州唯一一家存在的官方金融專業機構,與地方政府財政息息相關,和地方政權緊密相連。宣統末年,清政府已是強弩之末,地方的財政收支極為不平衡,貴州亦是如此。貴州地方軍政機關為一己私利,不顧貴州官錢局的信譽,不顧貴州金融貨幣市場的紊亂,不顧貴州市民的利益,違背《通用銀錢票章程》中“不許官商銀錢號增發鈔票”的規定,違背《兌換紙幣則例》里“無論何項官商行號,概不準擅自發行紙幣”以及關于“官銀錢號所發各票,應妥善收換方法,即每年收回二成,五年收盡”的原則,迫使貴州官錢局大量增發銀兩錢票,緩解財政危機。清政府倒臺后,貴州官錢局增發的銀錢紙幣一度停兌,嚴重擾亂了貨幣市場。
三、貴州官錢局的改組
辛亥革命以后,貴州都督府將貴州官錢局改名為貴州銀行,省內各分局改名為貴州銀行下設的分支銀行。貴州官錢局的債權、債務以及已發和未發的銀錢紙票全部轉為貴州銀行管理,原貴州官錢局的業務繼續進行。實質上,民國初期的貴州銀行僅是貴州官錢局更改名字,行內組織、經營運作并無二致,貴州官錢局的原有職員保持不變,繼續留在貴州銀行。
四、結語
官銀錢局最早開始于清代,清朝末期全國建有19家該機構,貴州官錢局是其中1家。官錢局設立的初衷是從事銀錢兌換業務,清朝采用銀錢并用平行的貨幣制度,官錢局設立即是為穩定銀錢兌換比率。
貴州官錢局作為地方官辦的現代金融機構,在地方金融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對私人經營的票號、錢莊等機構造成不小的沖擊,一定程度上有利有弊。貴州官錢局成立初期經營的業務有條不紊,發行的紙幣信譽良好,幣值穩定,對于金融市場貨幣的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貴州官錢局與地方財政息息相關,難免淪為地方政權壓榨市民的工具,擾亂貨幣秩序。
參考文獻:
[1]? 姜宏業.中國地方銀行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140.
[2]? 周祥.清代紙幣珍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64.
[3]? 丁萬忠,馬長海.中國歷代紙幣展圖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367.
[4]? 李黔濱,朱良津.貴州省博物館藏品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132.
[5]? 遼寧省錢幣學會.中國銀元通史[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6:155.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簡介:周冬竹(1994-),女,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