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兒
卡爾·馮·林奈是瑞典生物學家、近代動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創立了動植物命名法則“雙名法”,提出生物分類的階層性,并按物種多少和親緣遠近依次分類,著有《自然系統》《植物屬志》《植物種志》等著作。他的肖像被印在100瑞典克朗紙幣的正面,林奈學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動植物標本都被保存在學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內還有他的全身雕像。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曾托人向林奈轉達他的贊賞:“請轉告他,在這世上我沒有認識比他更偉大的人了。”
1707年,林奈出生在瑞典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個園藝愛好者,在住處周圍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在林奈小的時候,他父親經常用鮮花裝飾他的搖籃。
受父親的影響,林奈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植物的濃厚興趣,是個不折不扣的“花癡”。每當蹣跚學步的林奈哭鬧不停的時候,家人只有給他一朵花才能讓他破涕為笑。5歲時,他得到了父親花園中的一小塊地,用于種植感興趣的植物。回憶起這件事,他說:“這激發出了我內心深處對植物的一種不可抑制的熱愛。”8歲時,林奈獲得了“小植物學家”的別名。
不僅癡迷于植物,林奈還對植物的名稱特別好奇。他經常將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父親:“父親,您快看,這株植物叫什么?”他父親都詳盡地告訴他。因為那時年幼,林奈經常忘記父親告訴過他的那些植物的名稱,于是不得不重復提問。
一開始,林奈的父親為兒子與自己有共同愛好而感到高興,也盡量滿足兒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時間一長,他就不耐煩了。“這株植物的名稱我之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要是你下次再忘記它的名稱,我就不會告訴你其他植物的名稱了。”一天,被林奈反復問同樣的問題弄得煩透了的父親惡狠狠地“威脅”道。
從那以后,林奈全身心投入到把不同的植物與它們各自的名稱對上號這件事上,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將植物的名稱和形態特征結合記憶,將抽象的內容和具體的圖像一起儲存在腦中。林奈的這一舉動為他后來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因為許多參考資料記在腦中,隨用隨取,堪稱便攜式數據庫。
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成績不突出,他只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興趣,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到野外采集植物標本和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1727年,林奈考入隆德大學,1年后,轉學到烏普薩拉大學,在大學期間,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采制生物標本的知識。1732年,林奈到瑞典北部的拉普蘭地區考察了5個月,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資料。從1741年起,他擔任生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發表了180多部科學論著。
林奈的發現和研究深刻地影響了生物學的發展,他提出的“雙名法”簡化了生物命名系統,讓生物學研究變得更為系統和高效。根據雙名法,每種生物的名稱由兩個拉丁文單詞組成:第一個詞是屬名,為名詞;第二個詞是種名,為形容詞,用于形容物種的特性。在這兩個單詞后面,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作為紀念。“雙名法”這種法則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