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揚 趙漢斌

時下,與防疫相關的防護用品備受關注。口罩、防護服等用品能發展到如今的防護等級,得益于人類不斷與疾病斗爭而帶來的“外掛”演進。
在認識到有微生物存在之前,人們在與疫病搏斗的漫長歷史中,始終不知道我們的對手是誰。在整個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當時人們并不知道鼠疫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但為了隔絕處理尸體時的腐臭,不得不做一些基礎的保護。當時醫生一般用麻布或棉布來遮掩口鼻,類似于今天的口罩的雛形,但這種防護措施收效甚微。
到了16世紀,路易十三的御醫——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防傳染的醫生套裝,也就是“鳥嘴服”。鳥嘴服的帽子和長袍可以隔離醫生與病人的接觸,面具更是大有玄機。古希臘醫學的人文傳統認為,因傳染病死亡的人是“不潔”的,其散發出來的臭味可以傳染疫病。因此,鳥嘴服的鳥嘴部分通常填充很多香料,參與的醫生也會有些自己的“秘方”,以抵御“不潔”之氣。
口罩的誕生,最初不是為了防止自己被感染,而是為了防止自己感染別人。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猜測,是醫護人員講話時的帶菌唾液導致了患者傷口感染。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這一舉動果然有效,各國醫生紛紛效仿,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推廣開來。
1897年,英國一位外科醫生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克服了紗布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濕的弱點,這種結構的口罩與今天大家常見的藍色/白色無紡布材質的單層一次性口罩相仿。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發明了一種6層紗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結,附帶一個可以掛在耳朵上的環形帶子,這就是一直服役到現代的滅菌式紗布口罩。1910年,我國東北發生嚴重肺鼠疫,醫學博士伍連德奉命抗疫,為了阻斷飛沫傳播,他發明了一種兩層紗布夾消毒棉的“伍氏口罩”。
醫用防護服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大部分被人知曉的防護服的起源和早期發展等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從油畫、素描和一些軼事趣聞中獲得的。
1875年,在美國畫家托馬斯·艾金斯的油畫《塞繆爾·格羅斯》中,格羅斯醫生實施外科手術所穿的黑色雙排扣禮服便是當時最常見的手術裝。在艾金斯1889年完成的一幅油畫中,醫生海斯·阿格紐在實施手術時穿著一件后開口的白色手術衣,這也是外科醫生早期手術衣的雛形。1918年為了應對西班牙的大范圍流感,醫生在進入疫情區進行救治時,即使用白色防護服裝和口罩來對自己進行防護。
二戰期間,美國軍需部門研發出比馬絲光棉防水整理軍裝,因為這種拒水織物非常具有市場前景,戰后被應用于外科手術衣。此后,歷經醫用無紡布、醫用屏蔽織物的過渡,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各種傳染性疾病相繼出現,具備更高防護等級的隔離衣便逐漸成為一類專用的防護服。
摘編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