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現、傳播,患者或疑似癥狀者紛紛被隔離,那么,其中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下稱《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等。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被國家衛健委納入乙類傳染病,且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而該法第41條第2款指出:“在隔離期間,實施隔離措施的人民政府應當對被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被隔離人員有工作單位的,所在單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離期間的工作報酬。”
與之對應,用人單位對于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隔離勞動者,不能停發工資。
一方面,《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第2條、第3條分別規定:“醫療期是指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限。”“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需要停止工作醫療時,根據本人實際參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單位工作年限,給予3個月到24個月的醫療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患病”范圍,這決定了只要在醫療期內,用人單位便不得解聘對應員工。如果醫療期滿,在勞動合同期內的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另一方面,《傳染病防治法》第16條第1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勞動合同法第45條規定:“勞動合同期滿,有本法第42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應當續延至相應的情形消失時終止。”而該法第42條第3項規定的情形是“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即勞動者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隔離期間勞動合同到期,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而應續延至勞動者被解除隔離或者醫療期屆滿。
《勞動合同法》第87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即如果用人單位非法解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或疑似癥狀勞動者,必須支付賠償金,標準為: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兩個月工資;6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支付一個月工資。
《傳染病防治法》第39條第2款規定:“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與之對應,如果用人單位發現勞動者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發現疑似癥狀者,可以要求其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也可以報告給醫療機構或者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采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如果員工拒不接受,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2項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對應規章制度規定,可以按嚴重違反勞動紀律解除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