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晚清時,大同縣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李殿林。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蔭墀。大同縣大王村人。曾任協辦大學士、典禮院掌院學士、清宣統皇帝經筵侍講官。遺作有《周易別》、《識史例纂》、《車酋軒雜記》、《銓政管見》、《云中草堂詩文集》等,惜書稿毀于兵禍。
殿林先生一生為人正直,自矢不驕,從政四十余年,以清廉勤慎著稱。他雖位極人臣,但能做到一塵不染;手握重權仍保持兩袖清風;地位顯赫卻始終慎獨慎行,在朝野上下被傳為佳話。
饋遺無受 請托無聽
李殿林在任江蘇學政時,許多人都想和他套近乎,謀取非法利益。江蘇是個生產海鹽的地方,一些鹽商想通過李殿林獲得“鹽引”,以賺取高額利潤。
他們千方百計,打通關節,請客送禮,重金賄賂,都被殿林先生頂了回去。殿林先生不但自己能做到請客不去,送禮不收,利益面前,不為所動,獨善其身,同時對下屬和身邊的人員加強教育,史書記載:“嚴束仆從,不接鹽梟。”
整飭吏治 革除積弊
在清廷,李殿林居官慎守成法,做事廉潔奉公,居高位而能自警,握重權而不亂用,一切照章辦理,處處循規謀事,“清操尤為一時之冠。”
李殿林在江蘇任職期間,為適應當時形勢,經過深入調查和反復論證,奏請朝廷變更學制,“裁武試、廢八股、用策論、改書院、設學堂”,并要求在江蘇倡導實行,得旨允諾,積極推行,認真實踐。促使朝廷于光緒27年(1901年)降旨廢除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至今江蘇文化界關于殿林先生舌戰群儒的事仍被傳為美談。
兩袖清風 回歸故里
李殿林目睹晚清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氣數已盡,難以挽回,只好上疏辭官卸任,回歸故里。當時,按照1911年辛亥革命達成的條款,像李殿林這樣的大員,完全可以享受清廷老臣的待遇,坐享俸祿,但他卻堅持要回鄉。1912年2月3日離京,一路車馬勞頓,2月8日,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大王村。
在此期間,曾于西冊田村桑干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寫有“普濟橋”三個大字,其字體渾雄有力,氣勢宏偉,為世上罕見,石碑后面刻有鐵繩橋詩一首:
層冰開沍客心驚,
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來馬邑,
東連山勢拱燕京。
懸崖陡立千尋峭,
鐵索凌虛一道橫。
步步輿梁無痛涉,
回頭共說險途平。
體恤民情 平易近人
李殿林回鄉后,閉門謝客,深居簡出,著述寫作,研究書法。但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定要到他院子東邊的小山包上活動活動身子。
抬頭遠眺,注目沉思,日出時觸摸清風朝露,日落時觀看夕陽晚照,回顧一生所走過的歷程,享受平淡人生的愜意,遠望桑干河奔騰不息的流水,近瞧村中父老鄉親家中升起的裊裊炊煙。
時間久了,他就能知道誰家的煙囪不冒煙,一定是遇到什么事了,他便打發家人去過問一下,若是遇到困難,他就會予以幫助接濟。
先生故去 美名傳世
1916年,“兩代帝師、一品大員”的殿林先生因病辭世,“身殘之日,家無余資”。消息傳到京城,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深表哀悼,賜謚號“文僖”,追贈“相國”,撥付專款,為殿林先生修葺墓地,建立牌樓。
文革時,李殿林墓被挖,其隨葬物品被劫掠一空。1989年大陽地震時,大王村被毀,大王新村就建在李殿林墓的四周。只是已被人為毀壞的墓并沒怎么修復,墳堆好似沙丘,石碑支離破碎,散落于墳墓周圍。
因為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據村里人講,每年清明,還有不少人遠道而來祭奠六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