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德剛
中圖分類號:S858.3? ? ?文獻標識碼:C? ? ?文章編號:1673-1085(2020)2-0051-02
水禽坦布蘇病毒感染是由坦布蘇病毒(TMUV)引起的鴨、鵝等水禽和雞、鴿子等多種禽類感染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水禽。我國水禽坦布蘇病毒感染始發于2010年4月,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危害大,我國大部分省份及水禽主產區幾乎全部受損。
1? 病原及流行特點
1.1? 病原? 坦布蘇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恩塔亞病毒群。該病毒抵抗力不強,不能耐受丙酮、氯仿等有機溶劑;不耐熱,56℃ 30min即可將其滅活;但對酸較敏感,pH越低,病毒的滴度下降越明顯。
1.2? 流行特點? 自2010年4~6月在我國南方浙江、江蘇等水禽主產區的產蛋鴨、鵝中發現本病以后的短短半年時間內,全國15個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暴發流行,幾乎波及所有水禽主產區。高發病率,低致死率。多個品種的肉鴨、肉鵝也可感染發病,10~25日齡的肉鴨和產蛋鴨的易感性更強。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或散發性,主要發生于新種水禽,經年的種水禽很少發病。在我國南方,反季節生產的水禽產蛋期主要在夏季,發病率較高;而自然產蛋的水禽秋季開產,發病率較低。本病的流行以夏季和秋季為主,冬季也有零星發生。
2?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水禽坦布蘇病毒感染的主要臨床特征是體溫升高、減食、癱瘓、死淘率增加,產蛋水禽產蛋率下降,甚至絕產,卵泡充血出血。
2.1? 臨床癥狀? 在自然條件下,水禽坦布蘇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3~5d,發病率高達100%,但死亡率一般在1%~5%。急性感染的種禽群,發病1周左右產蛋急劇下降到5%以下,病禽蛋品質下降,產軟殼蛋、砂皮蛋、畸形蛋和無蛋殼。患病初期,大群精神尚好,采食量下降,病禽體溫升高,排出稀薄、綠色糞便,污染肛周被毛;接著采食量明顯減少甚至食欲廢絕,部分病禽行走搖擺不穩,共濟失調,甚至癱瘓、雙腿向后伸展,產蛋明顯減少。大多數耐過的病禽于發病1周左右開始好轉,2~3周才能基本恢復病前采食量,但產蛋率難以再次達到高峰。
2.2? 病理變化? 剖檢病禽,育成禽少有特征性病變。產蛋禽主要病變集中在卵巢,表現為卵泡萎縮、變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蛋黃破裂甚至引起卵黃性腹膜炎。有時見腺胃出血,胰腺水腫出血,心冠脂肪出血,脾臟斑駁呈大理石樣,有的極度腫大并破裂。
3? 防控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養殖環境是防控本病的根本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
3.1.1? 加強水禽場工作人員和物資的生物安全管理? 增強所有場內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自覺遵守并認真實施各項生物安全制度和獸醫衛生防疫措施,禁止無關人員入場,原則上謝絕參觀。各種生產工具、生產資料、設備設施等物資要經常清洗消毒,場內專用,嚴禁借出;場外運輸車輛或工具不得進入生產區。
3.1.2? 加強水禽群的控制,引進健壯的雛禽? 不從疫區和發病禽群引進種蛋、禽苗和種禽,引種禽群應嚴格遵守檢疫制度。嚴格按照飼養管理規程,全進全出,減少禽群應激,留心禽群健康狀況,做好日常管理,培育體質健壯的雛禽群,提高機體抵抗力,降低成禽易感性。禽群放牧時應注意避開疫源地、候鳥棲息地和噴灑過農藥的地方,確保放牧禽群的安全。同時應根據本地疫病流行狀況等必要條件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使禽群獲得對特定病原的抵抗力。
3.1.3? 加強水域管理? 水域是水禽飼養環境不可或缺的環境,也是許多傳染病病源的自然傳播途徑。要保持水禽場水體清潔衛生,最好直接引用無污染的江河潔凈水源,通過進水排水系統控制水質。定期用漂白粉等對水體進行消毒。
3.1.4? 加強衛生消毒管理? 每天要清掃禽舍與運動場,清理糞便,更換墊料,清洗料槽和水槽。禽舍每周消毒一次,舍外環境每月消毒一次,收集的種蛋要消毒存放,工具也應定期消毒。消毒時要交叉、輪換使用多種消毒藥,如百毒殺、石灰乳、漂白粉、燒堿、高錳酸鉀、福爾馬林等。對糞便、墊料、飼料殘渣、病死禽等廢棄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3.2? 免疫預防? 肉用水禽,5~9日齡,每只頸部皮下注射0.3mL;種用水禽,5~9日齡首免,每只頸部皮下注射0.3mL,2周后加強免疫一次,每只頸部皮下注射0.5mL,開產前3~4周第三次免疫,每只頸部皮下注射1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