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媛 杜艷濱 李安娜
摘 要: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這樣輕而易舉地把學生帶進文言文的環境中,并能有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另外,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成為主體,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關鍵詞:文言文;興趣;多媒體
一、 用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直觀形象,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讓多媒體稱為我們教師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僅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等。比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特別是《岳陽樓記》,范仲淹的詩文,王羲之的筆跡,岳陽樓原址,還完好地保存著。在引課時,用多媒體進行展示,讓學生近距離地欣賞足以震撼心靈,陶冶情操。在講授《出師表》《隆中對》時,先播放《三國演義》中相關的情節,當鵝毛大雪在空中飛舞,劉備冒著大雪,第三次去請諸葛亮時,每個學生都能深切地體會到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當諸葛亮為國家社稷寢食難安,出征前輾轉反側,泣血為皇帝寫下肺腑之言,電視上扮演者淚流滿面,教室里的學生也深深地感受到諸葛亮的舍身為國的精神。多媒體能從聲、光、形等多角度的展示,這是文字所不能的。讓學生對里面的人物、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在引入新課,勢必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為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助一臂之力。
二、 用音樂導入
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一種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心理狀態。它包括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等心理因素。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是學生順利完成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前提。音樂具有感染力,在上課之前放一段音樂,特別是與新課有關的樂曲,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悠揚的音樂環繞在學生耳邊,學生的情緒就隨著音樂起伏飄蕩,音樂中的歌詞就沁入學生心扉。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沒有講解課文,先讓學生學唱《明月幾時有》,學生很快就能唱得有聲有色。在音樂的旋律中,歌詞所表現出的意境悄悄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教師此時就能順利地導入新課。枯燥的文言文有了音樂的渲染,學生學習起來更有勁頭了。在講《出師表》當我放出音樂時,那如泣如訴的歌聲一下子感染了學生,我讓每一個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寫出了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格。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引發共鳴。教師利用音樂導入新課,能夠烘托氣氛,把學生帶入課文之中,為上新課蓄勢,很受初中學生歡迎。
三、 用名言導入
中學生對語言已有一定的積累,知道很多名言名句,在寫作文時也能用得恰到好處,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名言佳句的來歷,比如“不為五斗米折腰”都知道人要有志氣,“愚公移山”是指堅持不懈、不放棄。教師就可以用這句大家都熟悉的話開頭,探討其含義、用法,導入今天要講的課文。學生們也想知道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好奇心被勾起來,迫不及待地到文中尋找。比如在講《曹劌論戰》時,我就抓住“一鼓作氣”這一成語進行討論,“為什么說是一鼓作氣?”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憋著一口氣,干完。”有的說:“氣可鼓不可泄。”我看時機成熟,因勢引出課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給出答案。在教《岳陽樓記》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大家也非常熟悉,我就以此為切入點,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有能力憂天下嗎?”“為什么他要先憂后樂呢?”“這句話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來的?”學生腦海里都在回味著問題,這句激勵了許多仁人志士的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我趁機說:“欲知答案,請看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用熟悉的名言名句開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成為學習文言文的動力。
四、 用解題猜測導入
解題猜測導入法就是對題目進行注釋,并抓住關鍵字進行剖析,不看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預示猜測來理解文本內容的方法。比如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提前讓學生結合課下解釋初步預習課文,在導課時,我根據題目提出了下列問題:①題目的含義。②鄒忌是什么樣的人?③齊王是什么樣的人?④關鍵詞“諷”是諷刺的意思嗎?如果不是,是什么意思?⑤誰來“納諫”?怎樣“納諫”?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大膽進行猜測,也可以根據自己預習或通過其他途徑得到的相關知識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帶著自己的見解,學生明確了目標,有了方向,很順利地進入文本的學習與探究中去。可見,關注標題對文本內容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是窺視全文的窗口。因此,用讀解標題的導入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適用那些標題新穎而集中揭示主題的文章。通過對課文標題和關鍵詞的預測,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當自己的見解和文本一致時學生就有一種成就感,當不一致時,學生就會自動的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傾聽者,對于學生的猜測,不能過多地肯定或否定,要支持學生的各種解讀方式,讓學生能在一種寬松的環境中暢所欲言。
五、 總結
文言文的開場引課的方法很多,教育者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富有藝術性的引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我們不斷研究的課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只有用富有啟發感染的方式導入新課,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對新內容強烈的求知欲,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得到提高。通過文言文的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能順利地繼承并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程媛媛,杜艷濱,李安娜,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大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