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惠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產業結構一直處于動態調整過程,先后經歷了工業回調階段、第三產業飛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和重化工業化四個階段,當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還不能跨越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一二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及其GDP 的占比是反映福建產業結構的主要指標 (見表1)。2018 年福建省一二三產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804.04 億元,與上一年度相比,增長8.3%。各產業生產總值分別為2379.82億元、17232.36 億元和16191.86 億元,產業結構比例 1:7.24:6.8。福建已呈現出“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而勞動力的流動方向主要取決于產業結構模式。可以看出,勞動力由第一產業流向第二、三產業,從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
從就業產業結構上看,近30 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就業比重持續下降,從1990 年的58.4%的高份額下降至2017 年的21.7%,就業比重的降幅高達36.7%。與此同時,勞動力不斷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從1990 年的20.6%和21.1%上升至2017 年的35.5%和42.8%。雖然第二產業增加值最大,但其就業貢獻要低于第三產業。可見,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其就業需求明顯表現突出,服務密集型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表1 2018年福建省一二三產業結構數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福建考察,作出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和“四個切實”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為福建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加快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福州新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2019 年5 月福建舉辦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繼去年第一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后,連續兩屆在福建福州舉辦,為福建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機遇,有利地促進了福建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推動了福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隨著福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加快發展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勢必對勞動力就業市場產生深刻變革,對福建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結構設置產生了新的訴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教育部在2019 年工作要點中,針對“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指出高等院校應該健全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進一步推動工科、醫科、農科等新學科的建設[1]。
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本科院校提出的切實要求,也是高校不斷增加社會適應性的有效手段和關鍵環節,為了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影響,福建普通本科院校專業結構優化成為福建高校建設過程面臨的首要任務。
目前,福建省省屬普通本科院校36 所(不含廈門大學及華僑大學這兩所中央部署高校),其中公辦本科高校有21 所,民辦本科高校有8 所,獨立學院7 所。從區域劃分來看,福州18 所,占比50%;廈門6 所,占比16.7%;泉州5 所,占比13.9%;漳州2 所;龍巖、莆田、三明、寧德、南平各1 所。當前,部分院校盲目擴招,追求辦學規模、招生數量,導致專業結構設置和產業結構脫節,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提升,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人才有效供給缺少直接影響了福建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服務水平。
福建普通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多具有重復性,同質化現象突出,主要集中在資金投入少、設備要求低的文藝類、語言類和管理類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2018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的相關要求,列出了福建高校本科專業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限制增設布點過多、就業前景欠佳的“負面清單”專業,包括法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英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音樂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美術學、藝術設計。
2017 年,福建省省屬本科院校專業布點2102 個,其中超過100 個的學科點有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文學、理學和經濟學這六個學科點,專業設置重復度較高。而福建地區緊缺行業主要集中在石化行業、汽車工業、生物醫藥、生態林業等產業,這些學科的專業布點較少。且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學科種類齊全,以“大而全”綜合性院校為發展目標,由于專業設置同質化導致專業教學質量不高,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專業結構設置直接關系到高校有限資源的配置問題,是學術力量和行政力量博弈的結果,這種博弈可以產生短期的專業平衡,但卻讓專業結構設置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沒有以市場為導向,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脫節。部分院校在設置專業時,沒有進行深入的產業調查研究,科學論證不充分,專業設置和市場經濟發展、區域產業結構割裂開來,成為兩張皮。對院校中專業實行一刀切,減少“冷門”專業,增加“熱門”專業,沒有采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思考問題,缺乏前瞻性[2]。
福建普通本科院校在專業結構設置上以傳統產業人才為主,在培養高新技術領域人才、創新型人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方面嚴重缺乏,導致有效供給不足,產生人才結構性短缺,即由于人才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契合度不夠而造成的人才短缺[3],人力資源造成浪費。一方面大學生就業率低、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難招人、人力成本上升,反映出的結構性矛盾是福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大學擴招導致的人才供給比例失衡等問題。在福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院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未能實現有效對接、動態耦合。
普通本科院校應根據福建省調整優化高校專業結構的“正面清單”,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等應用型專業為重點,突出其專業特色,大力發展福建緊缺急需專業,如學前教育、自動化、工業設計、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物聯網工程、智能工程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機器人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精神醫學、兒科學、康復治療學。在制度安排上,如在高校章程中,嚴格限定政治和行政權力邊界,適當弱化政治和行政權力,注意提升學術權力的地方,重視發揮市場權力的作用[4],構建一個健康良好的高校專業設置環境。
利用國家對學科專業授權點進行水平評估、合格評估、自我評估等工作的契機,利用“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三維度評價模式,全方位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對學科專業進行淘汰、整合、優化。同時,密切關注學科專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評價不同專業建設成效。發揮本科院校多學科優勢,克服學科專業之間單打獨斗的發展思想,構建專業群,共享師資隊伍、科研平臺等,通過校地互動、校企互動,使地方高校始終把握著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動態地把握地方在人才數量、人才質量上的需求[5]。
專業內涵主要包括專業目標、人才培養計劃、課程改革與設置、教學改革等,課程改革與設置則是專業內涵的基礎,通過課程內容的不斷提煉、整合,突出人才培養定位于特色,深化教學內容,建立與福建產業結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促進專業課程體系的整理優化。同時,加快推進精品課程建設、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學習強國”網絡課程建設和開發,深化專業建設內涵。為適應福建經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順利轉型,本科院校在多樣化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應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教研實踐基地,聘請校外實踐專家進行課堂講座,建立校外導師的選聘機制,推動院校專業結構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