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蓮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我國教育研究方法學科最初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朱智賢教授和西北師范大學陳震東教授開創的。后經西北師范大學李秉德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等于20 世紀90 年代進一步發展,基本確立了學科體系。
本文以時間為線索,選取了5 本近30 年編寫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材。它們分別是:首都師范大學郝德元教授于1990 年編著的《教育科 20 學研究法》(以下稱作“教材一”),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1995 年編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教材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袁振國教授2000 年編著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三),云南師范大學孫亞玲教授2009 年編著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四)和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2014 年編著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五)。這5 本教材的使用范圍廣泛,且編著出版時間能夠很好地反映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從20 世紀90 年代到現在的特點和演變趨勢。
教材一包括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研究報告撰寫指南四個部分。重點講述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闡明了掌握研究變量的基本概念呢和實驗設計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教材二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構思與設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評價四個部分。教材三由十四個章節構成,從結構上看,第一章是對教育研究的意義和過程的概述,第二、三、四、十二章屬于教育研究的構思與設計,其余的九章是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的介紹。教材四由十一章構成,圍繞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統計方法、研究成果表達四個方面展開。教材五由研究設計、怎樣做實證研究、如何寫作三個單元構成,每個單元由不同的章節構成。
結合時代發展,從教材組織組織框架的角度來看,教材一、教材二編著于20 世紀90 年代,這一時代的研究者主張教育研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教材的組織結構傾向于將具體的研究方法與進行教育研究的過程相結合。教材三、教材四、教材五編著于21 世紀初,在結構上更注重將進行教育研究的設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為具體章節進行細致論述。后三本教材的結構設置相比教材一、教材二能讓讀者對每一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使用的情境更加清楚。
1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的比較
五本教材在對教育科學研究基本知識的闡述上側重點有所不同。教材一是以理論層面的教育科學研究基本知識為重點的,對基本知識的介紹從科學研究的任務、問題選擇、文獻查閱、變量四個方面展開,其中對于變量的介紹最多。教材二中關于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從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論原則三方面展開。教材二中對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逐漸從理論層面關注到了方法論層面,但只關注了原則,并沒有對教育研究方法論進行具體介紹。教材三主要從教育研究的意義和過程進行闡述,沒有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內涵、歷史發展、分類進行論述。教材四主要從教育科研方法的含義、重要性及分類、歷史發展、教育研究方法論展開論述。教材四中關于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達到了理論與實際層面的統一,具體論述了科學主義方法論、人文主義方法論、系統科學方法論,是對教材三中方法論層面的發展。教材五則從研究方法的類型及選擇展開介紹。
2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比較
關于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教材二按照使用范圍和概括程度、研究目的和功能、研究使用的方法三個角度對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進行了劃分。教材三基于研究的目標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教材二是基于研究的方法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教材四分類標準最豐富,教材五分為實踐研究、哲學研究和實證研究。為了直觀的呈現五本教材所介紹的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的變化和發展,繪制了表1。

表1 五本教材包括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五本教材中出現頻率最高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依次是:實驗法、調查法、文獻法、觀察法。這說明這四種教育研究方法是最常用、最重要、最需要大家掌握和運用的方法。調查法的演變:教材一中沒有對具體的一些研究方法進行歸類合并,介紹了測量法、問卷法、面談法、觀察記錄法。而后面四本教材對教材一的這些方法進行了歸納。教材二將教材一介紹的測量法、問卷法、面談法、觀察記錄法、個案研究法提升為調查法。教材三和教材四將問卷法和訪談法歸納為調查法的兩種形式。而教材五從實證研究的角度講測量法和問卷法概括為調查法。對于調查法的演變是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以及時代的發展趨勢提出的歸類,每一種劃分都有一定的依據。總而言之,調查法是一種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或觀察等形式搜集材料和數據,以此為基礎對調查對象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文獻法:五本教材首先介紹的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都是文獻法,運用文獻法對每一項研究進行資料搜集是必要的。教材一介紹的是歷史法,但隨著知識的演變,歷史法逐漸歸納為文獻法的一種方式。教材二闡述的歷史法和理論研究法都是后面教材三、教材四、教材五論述的文獻法的表現形式。研究范式:五本教材中,只有教材三和教材四對研究范式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其中行動研究是兩本教材都包括的內容。這說明,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對于研究范式的闡述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其中行動研究是關注的熱點。
3 課后習題安排的比較
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不斷內化的過程。課后習題是強化新知識,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的重要方式。五本教材中的教材一、教材四、教材五均設有習題,教材二和教材四沒有設計習題。
教材一除歷史法和個案研究法兩章外,每章書后設有研究能力測試習題,且書本最后附有參考答案。教材一中的習題安排語言簡單質樸,對所在章節的每一部分內容都設置有針對性的習題,且習題的數量都在6 道題以上。習題內容側重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以開放式問題為輔。除以上特點外,教材一習題之間的關聯性強,前面的題目或者答案往往是后面的題目的條件或基礎。總而言之,教材一的習題側重的是對學生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少。
教材四在每章書后設有思考與練習,題目數量在2-3 題左右,題目均為開放式問題,沒有給出參考答案。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題目內容既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又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命題時考慮了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掌握,通過讓學生繪制思維圖、概念圖,結合實例分析理解基礎知識來得以實現。讓學生通過結合實際情況運用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體驗每一種研究方法的過程,并對研究成果的撰寫有具體的測試內容。
教材五在每章書后設有討論與探究,題目數量大于7 道題,題目均為開放式問題,書中沒有給出參考答案,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呈現出多樣性和創造性。習題組成部分有討論、探究、分析三個環節,但多以討論和探究兩種形式為主。教材五的習題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問題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通過對5 本教育研究方法教材的比較發現,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正在不斷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材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選取的5 本教材在促進讀者對教育科學研究基本理論知識、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與運用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并且在提升讀者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