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錫蘭
(廣東省雷州市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524200)
冠心病的臨床特征為胸悶氣短、心悸及心電圖ST段改變等,該病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誘發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失去生命。隨著心臟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經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被逐漸應用于臨床中,能再通阻塞的心肌血管,改善局部供血,但也存在較多問題,如對PTCA有關適應證的掌握不夠明確,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1]。研究顯示,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對提升患者PTCA術后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意義重大[2]。本文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行PTCA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在雷州市人民醫院行PTCA治療的9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37~85歲,平均(65.25±10.26)歲;病程1~15年,平均(6.28±2.65)年。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38~84歲,平均(65.30±10.25)歲;病程1~14年,平均(6.30±2.6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冠心病的診斷診斷[3]。②患者有一定的認知能力。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臨床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 ①存在精神類疾病者。②智力低下者。③語言或聽力嚴重障礙者。④無法配合研究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PTCA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急性冠狀動脈閉塞癥,發現異常應及時通報醫師進行處理,對穿刺點進行6 h壓迫止血,抬高制動穿刺側肢體24 h,促進靜脈回流。術后Ⅰ期的康復活動時間以患者的意愿為標準;術后Ⅱ~Ⅳ期的康復項目與觀察組相同,以患者的意愿為標準。
2.2 觀察組 根據患者病情制訂康復計劃,按照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Ⅰ期康復、Ⅱ期康復與Ⅲ~Ⅳ期院外康復指導。
(1)Ⅰ期康復 ①術后當日,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并協助其轉身和活動主要關節及非術側肢體,指導患者深呼吸,每日2次。選用沙袋對穿刺部位進行4~6 h壓迫。術側肢體制動10~12 h,協助患者進食,將床頭抬高20°~30°,使患者靠坐于床頭,并在床上協助其排便。向患者介紹病房的環境與監護儀器等,指導患者增加飲水量,有助于排出造影劑。②術后1 d,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并協助患者站立床旁5~10 min,每日1~2次,進行深呼吸和主動轉身,活動肢體及主要關節,每次10 min,每日2次,自主進食和梳洗,準許看報。向患者講解術后有關注意事項、維持二便暢通及早期活動的作用,指導其自測脈搏。③術后2 d,維持上述活動,能下床活動,在監護下扶行20~30 m,每日1~2次,協助床邊排便,坐椅子,準許聽錄音機。向患者講解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告知患者應戒煙戒酒,指導其掌握放松療法和節省體力的方法。④術后3 d,維持上述活動,在心電監護下開展6 min步行試驗,在室內步行50~100 m,每日1~2次。給予有效的心理咨詢,告知患者均衡飲食,確保營養攝入充分,堅持清淡飲食,控制體質量。⑤術后5 d,維持上述活動,在室內適當開展活動,在監護下用溫水擦浴,并嘗試上臺階。告知患者氣候條件對心肌梗死的影響,指導其順應氣候改變,增強體質,以防再發。⑥術后6 d,維持上述活動,開展12 min步行試驗,每日1~2次,在室外適當進行活動,嘗試上臺階。計劃出院,予以患者保健知識指導,準備開展 Ⅱ 期康復活動。
(2)Ⅱ期康復 注重有氧訓練,室內、室外散步,緩慢上下樓梯,開展醫療體操和簡單家務等,并配合飲食療法,活動時間為出院到病情完全穩定為止,時間為6~8周。
(3)Ⅲ期康復 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步行、上下樓梯、園藝活動、集體活動及家務勞動等,并根據具體情況制訂飲食方案。從術后2~3個月開始,時間為8~12周。
(4)Ⅳ期康復 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和愛好選擇行走、舞蹈、健身、慢跑及其他娛樂體育活動,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飲食方案。
3.1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護理并隨訪6個月,未出現失訪現象,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6個月后的生活質量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QOL)總分為134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4]。并發癥包括便秘、尿潴留及心律失常等。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QOL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兩組QOL評分均較護理前改善(P<0.05),且觀察組QO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冠心病經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術后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冠心病經皮穿刺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術后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6個月觀察組 49 78.25±4.58 108.35±4.58△▲對照組 49 79.32±4.47 90.26±4.62△
(2)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出現2例便秘,1例尿潴留,并發癥發生率為6.12%(3/49);對照組出現5例便秘,3例尿潴留,2例心律失常,并發癥發生率為20.41%(10/4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患者行PTCA治療后血管暢通,管腔面積有所增加,不適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質量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提升[5]。本研究中,觀察組PTCA術后患者出院后積極開展Ⅱ~Ⅳ期康復活動,按性別、年齡、愛好和生活習慣等制訂相應的運動及飲食方案。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不同階段開展心理干預與評估,有助于提升患者重返社會的信心和生活質量;對照組PTCA術后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指導,術后開展康復活動以患者的意愿為標準,錯失了早期康復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康復結果存在明顯差異。
PTCA術后可因穿刺點局部出血導致血腫發生,患者由于擔心出血不愿開展肢體活動,多數患者術后幾日內采取臥床休息或短時間床旁活動;部分患者術后臥床期間由于患肢制動時間過長,始終處于強迫體位,導致機體不適,引發尿潴留、周身不適及腰部酸痛等癥狀,長期臥床還易引發便秘等并發癥。同時突然下床活動可能會導致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活動肢體,由早期的床上活動,緩慢增加活動時間及活動量,使患者得到科學規范的康復訓練。開展適度活動有助于胃腸道功能的改善,同時還能改善心功能,提升運動耐受度,避免心血管事件發生。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QOL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減少PTCA術后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任志艷等[6]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如選取樣本量較少,未對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評估,下一步需擴大樣本量,并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冠心病PTCA術后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