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平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忻州034100)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膽紅素過高,表現為皮膚、鞏膜、黏膜黃染的一種癥狀。該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約有85%的足月兒及大多數早產兒在新生兒時期會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增高的現象,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出現生理性黃疸[1],少數為病理性黃疸,部分病理性黃疸可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可能進展為膽紅素腦病,出現嚴重的后遺癥,如腦癱、視力障礙、聽覺障礙等[2]。藥物、光療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式,但光療需住院治療,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因此,邀請兒科醫師進駐產科查房并全程管理新生兒黃疸,顯得至關重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11月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胎齡37~42周,平均(38.5±1.9)周;體質量2 000~5 500 g,平均(3 443±426)g。另選取2019年1—6月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新生兒為研究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胎齡36~41周,平均(38.1±1.7)周;體質量2 000~5 000 g,平均(3 401±425)g。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足月妊娠、單胎。②出生體質量≥2 000 g。③新生兒家長知曉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義,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有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管理。由產科護理人員每日定時檢測膽紅素水平,一旦發現黃疸,及時邀請兒科醫師會診,出院時囑其定期復診。
2.2 研究組 由兒科醫師進駐產科查房,全程規范化管理產科新生兒。參考《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3]制定新生兒黃疸管理流程,具體如下。①測定產婦血型,新生兒住院期間每隔12 h測定1次膽紅素水平,篩查結果異常的患兒,并參考指南予以相應的處理,即出生3 d內的新生兒,若每日膽紅素監測>第95百分位曲線,實施光療,如果母嬰同室測定結果過高但是并未達到光療標準,間隔8~12 h再予以復查1次。②出院前進行合理評估,排除危險因素,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指導宣教;日齡3 d以上的患兒,囑其按規定到門診復查,以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恢復情況。若總膽紅素水平測定結果過高需要光療者,則收入兒科,通過藍光箱進行光療。認真查找發病原因,并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輔以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益生菌及茵梔黃口服液進行綜合退黃處理。對于感染所致黃疸給予抗生素治療,對于早產兒或低體質量等新生兒體征評分值偏低、存在高危情況的患兒,須給予特別關注,并及時調整干預方案。
3.1 觀察指標 ①再入院時,檢測兩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選擇JH20-1B型經皮黃疸測定儀測定新生兒膽紅素水平,主要以胸骨、前額眉心為主,測定兩個部位的膽紅素平均水平。②比較兩組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診斷標準:出生48 h以上>220μmol/L,或每日上升>85μmol/L)、再入院率(出院后通過門診隨訪,因膽紅素水平過高再次入院的新生兒占總病例數的百分比)、符合換血標準的比率(需要進行換血治療的新生兒占總病例數的百分比)、門診隨訪率。③統計兩組新生兒產生黃疸的病因。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新生兒再入院時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為(298.5±25.4)μmol/L,對照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為(307.4±24.6)μmol/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P<0.05),門診隨訪率高于對照組(P<0.05),符合換血標準的比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黃疸新生兒相關臨床指標比較[例(%)]
(3)病因分析 圍產期因素是導致新生兒黃疸的主要病因,占比為40.00%。另外,頭皮血腫、溶血、感染、純母乳喂養及其他等因素也與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分別占 5.00%、10.00%、11.00%、24.00%、12.00%。見表2。

表2 兩組黃疸新生兒病因分析(例)
新生兒黃疸比較常見,多數為生理性黃疸,少數病理性黃疸病情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不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4]。由于醫院醫療條件、醫療設備與上級醫院相比差距較大,導致高膽紅素血癥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生兒死亡的風險。近年來,在晚期早產兒、健康足月兒中膽紅素腦病比較多見,認為這與新生兒出院時間過早、出院后隨訪不及時等因素有關?,F階段,順產產婦住院時間為3~4 d,剖宮產產婦住院時間為4~7 d。新生兒住院時間隨著母親住院時間的縮短而縮短,但我國新生兒一般在出生后第5日為黃疸高發期,通常在出院后發生,所以須加強出院隨訪指導,盡早予以有效診治,避免病情加重。
本研究主要觀察對象為胎齡35周以上的新生兒,在對照組新生兒住院過程中,由產科護理人員每日定時檢測,一旦發現黃疸,及時邀請兒科醫師會診,并未提前進行黃疸危險因素評估,出院時只是簡單的口頭交代,囑咐其定期復診。在研究組新生兒住院過程中,本院兒科醫師進駐產科查房,并對新生兒黃疸進行全程規范化管理,門診隨訪率高于對照組,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符合換血標準的比率低于對照組。
本研究結果發現,圍產期因素(母乳喂養不足、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偏低、胎糞延遲排出、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發生黃疸的主要因素,占比為40.00%;血腫、溶血、感染、純母乳喂養及其他因素分別占5.00%、10.00%、11.00%、24.00%、12.00%。出生后如健康足月兒早期體質量下降,須引起高度重視,警惕黃疸風險,尤其是哺乳初期,母乳喂養不足,胎糞延遲排出,增加了膽紅素腸肝循環,使黃疸癥狀進一步加重。新生兒窒息會引起酸中毒,降低肝臟處理能力,還會導致新生兒體內缺氧,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加重黃疸癥狀。母乳性黃疸發生率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而不斷上升,其發病率可達20%~30%,目前已成為新生兒黃疸的主因,輕微者暫停母乳喂養2~3 d,嚴重者須引起重視,及時予以治療。
綜上所述,兒科醫師進駐產科查房能及時發現黃疸危險因素,積極預防,對癥處理,降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減輕患兒病情,有利于新生兒黃疸管理,降低再入院率,值得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