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瀟雨
【摘 要】話劇中涉及的一些女性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女性角色的塑造不僅要求演員有生活閱歷和生活積累,還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同時運用表演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段,從而使作品達到更加完善的效果。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對豐富當今戲劇舞臺、觀眾審美范疇的擴展及戲劇水平提高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女性角色;話劇;性格塑造;戲劇舞臺;規定情境
中圖分類號:J8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032-01
中國戲劇史上,男性角色一直占著主導地位,女性角色鮮有出現。中國式女性觀在話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源于這些女性形象透過許多話劇作品為大家所知,她們往往個性獨立鮮明,又同時扮演著令人同情或痛心的角色。20世紀初的中國,正值風起云涌、大肆變革、新舊時代交替之際,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就是“新時代女性”的崛起,大批女性走出家門,踏進學校,邁向社會。這些女性形象無疑是具有典型性的。她們的形象集中表現出身處樊籬的女性對未來生活希望的呼喚,并且有力地沖擊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為女性的出路選擇做出很好的示范。
當一個女演員站在舞臺上表演時,用表演術語來講,演員自己稱之為“第一自我”,她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演員自己,還包括“第二自我”,即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是“第二自我”是在“第一自我”的控制和領導下創造出來的。一名出色的演員應善于通過“第一自我”的思想、感情和肌體語言等,對“第二自我”進行有效加工和處理,使表演中“第二自我”更為貼近人物的形象。
托爾斯泰說過:“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用藝術互相傳達出自己的感情。”于是他得出結論:“作者所體驗過的感情感染了觀眾,這就是藝術。”因此,女演員應透過劇本去體驗所扮演話劇中女性的情感,盡可能把握這個女性角色情感,通過“第一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去分析并創造“第二自我”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更為真實。
劇本中的人物形形色色,很多時候,人物的情感是演員這輩子也無法體驗到的。演員除了平時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外,還要依靠自身的想象力來塑造人物,為角色注入靈魂。演員在賦予人物角色情感時,必須以劇本提供的虛構事實和人物為基礎,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豐富和填滿角色的情感世界,賦予角色更細膩的情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我們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正確的想象生活的結果。”想象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演員對生活的一切體驗和積累,包括情緒記憶的積累。在表演過程中,演員應充分運用情緒記憶,將自身的情感經歷和情緒記憶重新喚起,使之與角色產生共鳴,情感和情緒達到和諧統一,這樣演員所塑造的人物角色才會更加豐富且完整。演員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積累自身所體驗過的情感,為日后的表演打下扎實的基礎。
規定情境是人物角色塑造的骨架,它包括外部規定情境和內部規定情境。演員在感受規定情境時,要先觀察外部規定情境,然后結合自身對劇本和角色的深刻理解所創設的內部規定情境,將內外部規定情境合二為一,對角色進行判斷,盡可能與角色達到高度統一。
如果說規定情境是人物角色塑造的骨架,那么舞臺交流就是人物角色塑造的血液。從舞臺序幕拉開到最后謝幕,舞臺交流貫穿始終。許多演員在塑造角色時不能深刻理解角色交流的重要性,導致塑造的角色尤其是女性的悲情角色并不能打動人心。如何才能將舞臺交流貫穿于話劇中呢?首先,是演員的自我交流。即大腦與心靈的交流,演員通過某些行為改變自己的意識或情感狀態,或自言自語,或自我解釋,或回憶某些人和事物、情況等,都屬于自我交流。演員的自我交流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內心獨白和內心視象來改變自己的意識和情感。如莎士比亞戲劇中大段獨白的地方很多,這就需要演員通過一系列的內心獨白和內心視象來完成自我交流,以便更好地為人物角色注入鮮活的血液。其次,是演員與對手的交流,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如果演員想抓住坐在觀眾席里成千觀眾的注意,那他就必須關心他和對手之間的交流過程,用與角色相類似的本人的思想、情感和動作,跟對手進行不間斷的交流。”
一個好的劇本離不開生活,同樣演員表演的成功與否也取決于他們對生活的積累和體驗。一位女演員需要演孕婦,如果這位女演員沒有懷孕的經歷,她對孕婦懷孕時的走路姿勢或其他言行舉止等會產生一定的創作障礙。我們在排練時,經常看到一些女演員身前掛著大書包,就是為了更真實地體驗一個孕婦的狀態。又如,最為平常不過的“挑水”“砍柴”,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和經驗,那演員一定不會有出色的表演,甚至會鬧出一些笑話。
話劇創作要求劇作家在創作時,尤其是塑造一些女性角色時,不僅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還要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段,使作品達到更加完善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為女性形象的塑造進行良好的鋪墊,技巧嫻熟,則水到渠成。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對豐富當今戲劇舞臺、觀眾審美范疇的擴展及戲劇水平提高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斌.夏衍劇作藝術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2]譚霈生.論戲劇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會林,紹武.夏衍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