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本文從《道德經》生態哲學思想中的唯道是從、上善若水兩方面來解析哈代小說《林地居民》中瑪蒂的性格,以探析她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以探究哈代的生態觀及中西方文化共同的生態理想。研究發現,瑪蒂是唯道是從、上善若水的勞動女性,充分體現了哈代在小說中所弘揚的“天人合一”的田園理想及利他不爭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道德經》;《林地居民》;哈代;瑪蒂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216-01
托馬斯·哈代在他的中期代表作《林地居民》中不僅塑造了男主人公“自然之子”基爾斯和在“文明”與“傳統”社會之間徘徊的女主人公格雷絲,而且還塑造了“哈代所寫的最優秀的婦女之一”[1]P170——瑪蒂·蘇斯。小說以她開頭并且以她結尾,她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在她身上體現哈代賦予她的精神主線。她具有勤勞善良、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天人合一”的修養,但她所擔當的悲劇色彩再次體現了這本小說是哈代“對田園理想作了最后一次美好的回顧” [1]P157。
在中國經典哲學著作《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人要感悟自然、唯道是從;人要效法自然、上善若水。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解讀哈代的小說《林地居民》中瑪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利他不爭的高尚品德,以探析哈代的田園理想及中西方文化共同的生態理想。
一、親近自然、唯道是從
《道德經》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54人與天地萬物構成一個生態共同體,所以人要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熟知自然規律。“孔德之容,唯道是從。”[2]P46圣賢的共同特征,就是時時依道行事,根據規律辦事。
《林地居民》中瑪蒂·蘇斯就是一個“代表自然的孩子”,是“伴隨林中之神的寧芙” [1]P170。在林地居民中,只有瑪蒂一人在熟知大自然規律方面接近于“森林之神” [3]P372基爾斯。“她可以和基爾斯用一種別人不懂的語言來說話,就是那種樹木、水果和鮮花本身的語言。”[3]P445她能聽到“風兒不停地刮著,樹枝發出的樹木的悲歌”[3]P16,她能像讀通俗讀物一樣閱讀和理解大森林的象形文字,她對于森林的變化規律一清二楚,“只要掃一眼樹干,就能知道它是實心的還是樹心已經開始腐朽;憑著樹木上嫩枝的形態,就能知道其樹根所達地層的情況。她覺得這一切并不神秘,因為她是用魔術師那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說明四季現象的技巧與智慧。”[3]P445她能夠通過觀察天空及動物的行為,就能預測天氣。“西邊的天空一片火紅,三只野雞都幾乎落在大樹杈的頂上了,明天將是個好天。如果天氣不好,要有暴風雨的話,它們就會緊緊擠向樹干那邊。”[3]P89基爾斯和她根據樹的成長規律種樹,成活率極高,樹一種好,她能聽到小樹發出“輕柔的音樂般悅耳” [3]P82的呼吸聲。
二、上善若水、無私、利他不爭
《道德經》提出君子要效仿自然,要學習水無私不爭的道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4]P26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4]P23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天地沒有私心。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無私能成就他自身。
在《林地居民》中,瑪蒂是哈代筆下具有“無私、利他不爭”高尚道德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她深愛著基爾斯,但當她知道基爾斯深愛的人是格雷絲時,她從不打擾他們兩人的獨處時光,并受著內心的煎熬去為基爾斯追求格雷絲創造機會。當她的情敵格雷絲在婚后處于痛苦中時,她伸張正義,給菲茨比爾斯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回到格雷絲身邊,讓格雷絲獲得幸福。哈代這樣評價瑪蒂:“她命中注定總是要犧牲自己的愿望而成就別人。”[3]P194她像水一樣默默無私地幫助別人,用謙退不爭的方式成全他人。
三、結語
哈代小說《林地居民》中瑪蒂親近自然、唯道是從,又具有上善若水、無私不爭的高尚品德,是哈代筆下“天人合一”生態觀的代表人物。她在小說中就像一條小溪一樣默默流淌,貫穿著所有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盡管哈代用瑪蒂的憂郁情感來表達著他理想破滅的悲痛,然而他仍極力贊揚她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無私不爭的崇高品德,以她這個完美形象來呼應小說的首尾,表達了他心中不變的“天人合一”的田園理想——人與天同德,和諧幸福地生活在“天人合一”的美麗大自然中,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生態理想。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悲戚而剛毅的藝術家[M].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2]老子著. 陳仙月譯注. 道德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3.
[3]哈代.鄒海侖譯.林地居民[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4]老子著.王麗巖譯注. 道德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