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婭妮
【摘 要】本文通過回顧影片《公民凱恩》,深入電影的現代超前意識,不斷挖掘新的價值,為當今電影研究與實踐帶來全新的借鑒意義與貢獻價值。
【關鍵詞】突破創新;敘事方式;風格手法;主題意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090-01
電影《公民凱恩》被譽為“世界電影史上的里程碑”。這部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電影,在美國好萊塢類型電影大行其道的時代,以創新的姿態跳出了類型電影模式化的怪圈,沒有緊跟類型化、模式化的創作潮流,而是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在電影主題的表現和發掘方面,與同時期相對簡單化的類型電影相比,有著鮮明的深刻性與超越性。
一、電影主題的深刻性與超越性
開掘精神追求與物質欲望不可調和的超越性主題。整部影片映射出了現實社會的問題,復雜多變,矛盾重重。
主人公擁有巨額財富卻孤獨一生,在追求物質欲望中迷失自我。影片揭示了深層次的主題思想,即在以資本為本、實用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欲望與精神世界不可兼得、互為矛盾,既要物質充裕,又要精神富足,只能存在于虛幻的夢境中——這些富有現代意識的主題思考,在當下精神追求與物質欲望處于重重矛盾的現實生活中有著更加典型的意義,電影所展示出來的對社會、環境、人生、人性等問題進行思考的超前意識,具有非常強烈的超越性,因而使得電影《公民凱恩》在主題表現上,具有傳世經典文藝作品的品質。
二、復雜超前的電影敘事和結構
電影《公民凱恩》的敘事藝術具有創新意識,巧妙利用電影的時空表現特征,把多元化的敘事和多維度的敘述進行了銀幕化的實踐,并通過獨特的結構形式展現出來。
(一)非線性的敘事結構
《公民凱恩》打破了之前好萊塢電影的線性敘事模式,用開放的、散狀的形式組織敘事。在形式結構上大膽創新,以多元敘事的方式,加入倒敘、插敘、閃回等技巧,巧妙設置懸念,充分塑造了一個復雜多面的人物形象以及非同一般的人生經歷。本片以凱恩的遺言“玫瑰花蕾”作為懸念,進行人物事跡的深入探索。凱恩的一生在兩條敘述線索中巧妙穿插,一條為敘述線,是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的親朋好友進行走訪調查的經過。另一條為內容線,通過影片開頭的新聞紀錄片對凱恩的一生勾勒出一個基本輪廓,然后通過不同的受訪人的敘述來敘事,以幾個段落化的閃回場景來拼貼凱恩的人生軌跡,在不同時空中穿插,展現內容,推動情節發展。
(二)多視點的敘述方式
《公民凱恩》以一種全新的多視點的敘述方式來組織影片,記者湯姆遜通過走訪,讓每個人都通過回憶,從各自的角度來講述凱恩,因而最終呈現出的人物形象既立體、完整又復雜、多面,而且帶有敘述者的主觀性和傾向性。
多視點的敘述方式使得每個人的講述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最后拼貼出來的凱恩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也因為這些具有一定個人主觀性的敘述而具有強烈的思辨性和哲理性。觀眾被相對復雜的敘述帶入影片,對于片中的多個視點所提供的線索進行自我重組、思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全新的多元化視角獲取一種獨特的電影敘事感受。
三、影像造型的獨特風格與現代意識
影片通過大量景深鏡頭的使用,在視覺方面給觀眾帶來更加強烈的真實感,帶領觀眾主動參與到場面調度中去。影片中展現凱恩童年的段落,凱恩與父母以及監護人撒切爾同時出現的畫面里,在窗外玩耍的凱恩就處于畫面的縱深處,中景是站在旁邊的凱恩的父親,前景是凱恩的母親與監護人撒切爾,影片巧妙使用景深鏡頭與長鏡頭,不僅使畫面的信息量更加豐富,而且也形象化地表現出了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
攝影上大量使用仰拍豐富了影片的內涵。影片多次采用低角度的仰拍手法,使得電影畫面別具一格。如在凱恩形象的刻畫上,仰拍的作用是極其強大的,凱恩高大、強悍、挺拔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而這樣的高大形象又與之后的情感失落、真愛缺失的落寞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場面調度上,運用空間造型的藝術處理表達出編導較為主觀的藝術傾向。電影通過場面的調度安排,增加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的處理,刻意強化出銀幕內部的戲劇性關系,也達到了表達主觀意圖的目的。在蘇珊的寓所,凱恩與蘇珊的戀情被其政敵羅杰斯發現,處于正面交鋒的狀態,電影通過場面的調度,形成了相對平面的銀幕空間里較為豐富的立體藝術展現,讓編導的主觀性描述融入在場面的有效調度中,調動觀眾主動思考和積極觀影。
除此之外,電影《公民凱恩》在影像造型處理、長鏡頭的運用、蒙太奇的使用、明暗光影的反差,以及情緒節奏的把控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嘗試,形成了影像造型的獨特風格與現代意識。
《公民凱恩》是一次成功的創作實踐。影片大膽創新,打破成規,跳出傳統框架,為之后的電影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獨特新穎,對于當代多樣化的電影藝術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都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吉德.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
[2]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M].邵牧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3]楊遠嬰.電影理論讀本[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2.
[4]祁永芳.尋找“公民凱恩”[J].世界文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