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周 樂林會
【摘 要】探索立體化保護模式能突破單一的保護方式,有效推進堆繡工藝的良性傳承。以系統思維的方式來思考堆繡工藝的保護問題,鏈接政、校、行、企、戶五個要素,采取政府主導、學校研習、行會引導、企業運營、農戶加工的保護策略。在踐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新形式下,“五位一體”的保護模式能豐富堆繡工藝保護理論,促進堆繡工藝研產銷用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堆繡工藝;保護模式;協同創新;運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08-02
彝族堆繡工藝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筆者近年來圍繞堆繡工藝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保護對策,在堆繡及其相關研究方面算是走在了前列。2018年11月6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麥地鎮底土村“彝族刺繡(服飾)傳習所”揭牌,并舉辦了六十余人的刺繡女能手培訓班,這算是雙柏彝族刺繡的一件大喜事。總體看來,雙柏縣彝族堆繡工藝的保護還處于萌芽階段,也正是實施立體化保護的最佳時間點,亟需構建系統、可行的保護模式,“政、校、行、企、戶”五位一體保護模式的構建,對活態傳承堆繡工藝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政府部門的輿論引導與立法保護
在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明確指出:“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推動形成文化產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布局體系。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由此可見,區域文化發展需要完善的聯動體系,在規范化的基礎上凝練特色、大膽創新,在與其他區域文化產業的相互觀照中凸顯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堆繡工藝在刺繡技法、圖案造型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有著獨特的語言,雖然目前并未進行產業化開發,但可以參考其他地方刺繡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為我所用,在生產性保護的過程中進一步科學發展、規范管理和規避風險。工藝的保護需要系統的管理模式,傳統的方式是依靠政府管理,但是依然帶來了諸多限制的問題,一旦讓企業自主管理和營運,會導致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從而造成作品質量差、藝術品質低、仿制仿造等問題,筆者認為必須走政府集控的管理方式。
(一)做好輿論引導,創建傳承軟環境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地方政府部門應注重正面引導,大力宣傳彝族堆繡工藝的文化特色和價值所在,加強網絡宣傳、推廣,引導年輕人正確認知傳承堆繡工藝的意義和使命,積極創建有利于堆繡工藝傳承發展的軟環境,留住手藝,留住鄉愁,留住人。
(二)加強立法保護,創建傳承硬環境
總體而言,制約堆繡工藝保護、傳承、發展的關鍵點還是在“價值”上。堆繡傳承群體的利益如何保障是一個現實問題。政府部門應完善保護措施,注重層級保護,尤其立法保護傳承群體的知識產權,避免作品被抄襲或盜用,同時,應建立堆繡工藝傳承人譜系,分類、分層建立檔案,并給予生活保障,使其安心從事堆繡作品創作,進一步加強規范管理,創建堆繡工藝傳承發展的硬環境。
(三)注重方向把控,搭建新平臺
地方政府部門要加強堆繡工藝發展的方向把控,避免急功近利,突破地域限制,積極與正規企業或文化部門、機構合作共建傳承示范基地,搭建研、產、銷一體化平臺,注重孵化一批優秀小微企業,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照顧,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優待、扶持,在銷售上提供一定的保障,解決從業人員“愁銷”的問題。
二、推進學校傳承,加強研究與創新設計
加強地方中小學校園傳承建設,讓當地孩子們從小就能體驗、知曉堆繡工藝的價值,注重融入課堂教學,依托獨特的文化優勢開發特色教學資源,構建評價體系,加強興趣班、社團文化建設,使傳承堆繡工藝成為地方中小學的一門必修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傳承環境。
自“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項目實施以來,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傳統工藝走進大學課堂,同時也催生了高校傳承模式的研究,其中,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吳化雨教授主持的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云南少數民族工藝在邊疆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活態傳承機制研究》是一個典型的課題,可以說,目前各高校已經成為傳統工藝活化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雙向聯動,“依托高校現有的研究機構或創建新的專業研究中心,加強以傳承項目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鼓勵傳統手工藝人、藝術家、相關理論學術專家走進高校研究機構任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的理念與路徑。”[1] 充分利用各高校優勢資源,深化合作領域,重點針對工藝文化和設計創新展開研究,注重產出導向,加強成果應用與轉化。
堆繡工藝的手工刺繡是其重要的特質,也造成了生產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面臨無人買單的窘境。“鼓勵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設立傳統工藝的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手工技藝與現代科技、工藝裝備的有機融合,提高材料處理水平,切實加強成果轉化。”[2] 柏拉圖曾說:“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曾說:“當富有美感的商品在審美意識相對不成熟的國家銷售時,也會對當地的消費者們產生啟發,引起他們的消費欲望。但那些審美意識成熟的消費者是不大可能接受一件粗陋的商品的。這就是‘美感帶來的好處——當與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時,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開啟人們的消費意識。”[3]通過與高校的合作,展開工藝創新和產品研發合作,注重與現代工業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產品的藝術品位和美學價值,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的職能,以研究促創新、以創新提品質、以品質促品牌。
三、發揮行業職能,構建堆繡人才鏈
“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支持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傳統工藝的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傳統工藝專業技術人才和理論研究人才。”[4] 地方刺繡行業協會具有匯聚地方刺繡人才、開展技藝教學、交流、傳承、指導等職能,其本身就是一種活態傳承的團體形式。在堆繡工藝的保護中,人才是核心要素,行業協會應在地方政府部門的牽頭下積極與高校就人才培訓、培養開展合作,加強相互的溝通和交流,建立系統完善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強化梯隊建設,提高堆繡工藝從業人員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為堆繡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持續注入新鮮血液,最終形成完備的人才鏈。
四、完善企業運營,構建研產銷用渠道
“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強化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結合現代生活需求,改進設計,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現代管理制度,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5] 加強“產教融合”,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制作和營銷方面的優勢,采取“線上+線下”的雙重營銷模式,負責堆繡產品的運營,包括產品包裝、拓展銷售渠道、市場分析與評估等工作,實現“研-產-銷”一體化的模式,讓別具一格的堆繡產品走進市場和生活,在人們的使用中得以活態傳承。
五、加強農戶參與,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傳統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振興了傳統產業才能真正留住人。在堆繡工藝的保護中要提高當地農戶的參與度,讓具備堆繡技藝的農戶參與產品的生產和制作,具體可以采取專職類和兼職類兩種方式合作,專職類即進入政府專門設置的機構進行作品創作,由運營中心負責人員管理、任務安排和酬金發放。兼職類可以采用“訂單式”的合作方式,即根據甲方需求,由運營中心派單,兼職人員在規定時間按質按量完成繡品后,再支付相關報酬。農戶參與能很好地保障產品的原生性和文化性,較好地踐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進就業創業,為脫貧提供助力。
六、結語
雙柏縣的堆繡工藝目前關注的人并不多,相關的研究甚少。在既有的研究中,大家的著眼點多囿于保護談保護,囿于開發談開發,雖然提出了一些觀點,但是多為零散的觀點,整體而言系統性不強,探究立體化的保護模式勢在必行。“非物質的文化特性總是伴隨著人類動態的勞動過程而存在,這就決定著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化性質。”[6]有效鏈接“政、校、行、企、戶”展開立體化的保護模式,能有效整合優勢資源,多點聯動、互相促進,形成工藝傳承、人才培養、創新設計、產銷一體的系統保護模式,推動堆繡工藝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2018年5月14 日中華人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文件通知(教體藝函[2018] 5號).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7) 25號),2017年03月24日.
[3][日]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34.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7) 25號),2017年03月24日.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國辦發(2017)25號),2017年03月24日.
[6]吳化雨,黃毅.云南民族工藝在邊疆高校的融創機制與踐行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院,2019,(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