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藝楠



【摘 要】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形成“未富先老”的社會現象。上海政府加快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的社區居家養老問題,但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仍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通過不斷強化社區養老定位、加強社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綜合性養老服務等手段,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分析上海典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運作模式和特點,了解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現狀、優勢與面臨的挑戰,針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對策建議,為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的發展與完善提供實施途徑和啟發。
【關鍵詞】為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中圖分類號:TU246.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94-02
一、問題的提出
“十三五”期間,政府提出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然而,目前這三種養老服務模式在服務供給與服務需求之間都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三者間相互割裂,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過低,無法實現與老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結合的需求對接。為此,上海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應運而生,把機構養老嵌入社區,使之運營方式、專業化服務技能和手段與社區資源相結合,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有力支撐。
這種養老模式必然要以完備的為老服務設施為支撐,然而上海市社區為老服務的資源供給有限,特別是社區各類為老服務資源分散,硬件設施不足,資源整合利用效率不夠,為老服務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不利于老年人充分享受養老資源。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是指將社區內各類為老服務設施相對集中設置,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臺,統籌為老服務資源、提供多樣化服務、方便群眾辦事的為老服務綜合體。2016年上海市政府將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列入重點工作,發展社區托養機構。引導社區托養機構向嵌入式、小規模、多功能方向發展。
二、研究述評
目前對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設施的研究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宏觀層面:景天魁(2015)認為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系整合了現行的養老服務責任主體、養老服務內容及養老服務方式,它的建設可彌補我國家庭養老服務能力不足的缺陷,推動我國養老服務市場與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1]。李志明(2016)主張發展以“立足社區、服務居家”理念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2]。李斌,李雪,王依明(2017)認為我國社區養老模式單一, 服務內容局限[3],趙然,陳任等(2015)認為目前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復合需求,服務隊伍匱乏,需要盡快構建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內容的社區綜合養老設施[4];微觀層面:不同學者從社區為老服務的現狀[5](劉一志,趙書峰等2012)、社區嵌入式養老[6](朱勤皓,2017)、社區居家養老為老服務模式[7](劉煥明,蔣艷2015)社區為老服務整合資源[8](桂世勛,2004)等角度進行分析。
通過現有學者的研究,目前對社區綜合養老服務的研究主要是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大多對社區養老服務現狀、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對具體的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的運行與發展的探討還不足,本文立足于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運行現狀,以上海典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案例分析其運行模式以及設施等現狀,了解其具體運作模式發展及優勢,為以后上海社區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提供學習和借鑒意義,發現其運作過程中的不足,提出相應對策,不斷推廣和改進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的運行模式。
三、上海典型綜合社區為老服務中心發展現狀及分析
(一)上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開展現狀
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是包括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助餐點、護理站等在內的“樞紐式”為老服務綜合體。“十三五”期間,上海政府將繼續加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大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布局力度、增加設施數量今年將新增40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400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8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及200個社區老年助餐場所。目前,上海實行的長者照護之家,到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155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包括長者照護之家、日間照料中心等在內的“樞紐式”為老服務綜合體,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經建成180家,今年將實現街鎮全覆蓋。全市已建成22家長者照護之家,今年還將新增50家點位。
(二)上海典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運行模式
1.浦東新區——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
采用“公辦民營”的運營模式,專業社會組織管理和運營,力求打通居家、社區、機構的養老模式,及“基本公共服務、公益性服務、市場化服務”養老服務的雙壁壘,達到“設施延伸居家、居家依托社區”的目的。
2.靜安區——臨汾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中心集“開放、共享、綠色、專業”理念為一體,致力于構建集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為一體的養老服務模式,為全體社區老人提供內容豐富、梯度合理、觸手可及的一站式綜合為老服務。
3.長寧區——北新涇社區為老服務中心
一樓主要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務;二樓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支撐智慧養老,主要提供醫療服務;三樓為入住老年人提供臨床服務,實時監測老年人體征狀況。
(三)上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優勢與挑戰
1.優勢
總結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開展運行的具體經驗,主要有:一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實施質量高。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辦法》《上海市深化養老服務實施方案(2019-2022年)》《關于加快推進本市長者照護之家建設的通知》《關于推進本市“十三五”期間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二是服務方式廣泛開放,不僅為居住在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服務,同時還面向社區居民開放部分服務設施,也為社區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三是資源整合,既可以利用中心養老設施開展其他社區服務內容,也可以利用其他養老設施服務于入住的老人,以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2.面臨的挑戰
“十三五”期間,上海政府將繼續加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大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布局力度。在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設施運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一是類似于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綜合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不多,大多以單一型社區服務機構為主,例如長者照護之家、助餐服務點等。二是目前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設施運行模式仍處于發展初期,未完全形成規模效應,社會認知度及覆蓋面不足。三是缺乏充分利用與整合社區內政府資源、社會資源以及居民志愿服務資源等相關資源。四是社區綜合服務機構的相關專業運行隊伍和專業人才的缺乏。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上海市典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發展的分析,可以看出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有利于解決目前傳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模式問題,不僅緩解了傳統居家養老的家庭支持不足和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同時彌補了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內容與功能上的欠缺,以及專業化水平上的不足。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功能為一體,有效解決老年人在日間照料服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問題。
然而,上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發展現狀反映了當前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尚在發展初期,規模效應尚未完全形成、社會認知度尚待進一步提高,是發展中的問題,應當而且完全可以通過加快發展的方式來解決。從長遠看,要從當前的瓶頸問題出發,一是要增加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數量,開創更多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類型;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強社會認知度與認可度,擴大社區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覆蓋面;三是更進一步整合社區內各項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為老服務所需相關資源;四是加大人力資源保障,發展專業的護理員隊伍,培養專業化人才,保障綜合型養老服務設施運作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景天魁.創建和發展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系[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1):29-33.
[2]李志明.中國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思路——構建“立足社區、服務居家”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J].學術研究,2016(07):99-104.
[3]李斌,李雪,王依明.社區綜合養老設施類型劃分和服務內容[J].建筑學報,2017(S1):54-58.
[4]趙然,陳任,馬穎,秦俠,胡志.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399-3401.
[5]劉一志,趙書峰,孫奎立,吳多文,程琮.社區為老服務現狀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02):358-359.
[6]朱勤皓.上海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發展研究——新形勢下老齡工作的探索與創新[J].科學發展,2017(08):103-109.
[7]劉煥明,蔣艷.社區居家養老為老服務模式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11):103-107.
[8]桂世勛.上海城市社區為老服務資源整合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71-7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