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睿
【摘 要】世界衛生組織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積極老齡化”這一概念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養老。以如東為例,發放問卷140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率為84.3%。其中女性51人,男性67人。發現如東養老保險實際覆蓋面不足,看病難以及城鄉養老醫療的差距等都對實現文化養老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所以實現文化養老是在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前提下,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著重分析如東縣養老的供求情況,就如何建構“積極老齡化”下的文化養老,做出探析。
【關鍵詞】積極老齡化;文化養老;如東;探析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206-02
一、相關定義與其踐行
(一)“積極老齡化”與“文化養老”的含義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積極老齡化”是指國家和社會在關注老年人健康、保障老年人福利的基礎之上,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實現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創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文化養老是一種能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以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為前提,滿足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需求。
(二)“積極老齡化”與“文化養老”的目標任務
實現“積極老齡化”一方面要求社會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老年人形象,同時也要求大家消除年齡歧視,樹立正確的老年觀,以積極的心態看待老齡化。另一方面要求老年人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保持生命活力,實現自身價值。此外,要求政府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社區服務體系,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服務能力建設。從多角度滿足其生活需求、增強生活幸福感。
實現文化養老,要求在保障老年人養老醫療的基礎生活需求上更多地讓老人去接受文化的熏陶,形成老年人終身發展的文化機制,同時滿足老人對自身價值的不斷追求,實現物質滿足到精神滿足的升華。
二、如東老年人養老與文化養老之間的差距
從積極人口老齡化的角度出發,考察如東“積極老齡化”下老年人養老狀況,與文化養老之間的差距。
(一)養老保險實際覆蓋面不全、待遇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東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截至2017年全縣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33%,同比去年增長1.5%,養老保障供求矛盾愈顯突出。
據訪問得到:如東縣在2015年底僅有20萬人共同享受養老保險待遇28萬元,仍有49萬農民在保障范圍外。可見我國盡管在制度上已經實現全覆蓋,但是在現實中仍有許多人在參保范圍外。可見基礎的文化養老條件尚未達到,其養老保險的實際覆蓋范圍急需擴大,且養老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二)醫藥不自由,亟須化解“看病”的難題
如東是遠近聞名的長壽之鄉,但是長壽并不代表全民健康。2010年如東人口普查中的老年人健康狀況顯示:該縣基本健康老年人有9146人,不健康的老年人共計4036人,其中不健康女性老年人占58.85%。且據調查發現118名老人中常見患病類型的有84名為老人,其中有41名老人患血脂異常的最高占34.7%,高血壓患者占25.4%,糖尿病患者占5.08%,冠心病、腦卒中以及其他疾病占5.89%。
高昂的醫療費用,讓我們“望洋興嘆”。在訪談中得知不少老年人為了節約開支,忍小病扛大病。看病手術動輒上萬,再加上長期的藥物開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部分手術費、藥品還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以藥養醫”的不良后果。健康狀況不能得到保障、未能實現醫藥自由,也是文化養老的一大阻礙。
(三)城鄉老人養老文娛狀況懸殊
如東現有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是典型的城鄉二元化的特點,除了城鄉兩地養老服務都缺乏專業化外,首先城鄉兩地的老年福利設施、娛樂場所、健身器材的設備投入懸殊。其次,城鄉兩地養老社區服務差別大。農村基本沒有任何福利設施以及養老服務。調查發現:生活中城鎮里的老人無論是物質、精神保障與服務都相對健全。有些老人盡管長期與子女分居,但是經常會有社會工作者來照料他們,也會組織老人們觀看戲劇等表演,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此外,他們日常的娛樂活動內容也很豐富,調查顯示老年人娛樂活動以看電視為主。另外,有36%的老年人會約著友人在公園下棋,17%的人參與廣場舞活動,旅游的占3%,垂釣的占7%,有宗教信仰的占2%等。但如東農村這些老人的形勢卻不容樂觀,家住農村的姚大爺表示平時家人除了三餐和換洗,他幾乎每天是和電視一同度過的,常常感到孤獨。因此實現文化養老,不僅要加強專業化培訓,更要落實到基層。
三、“積極老齡化”視角下實現文化養老的建議措施
在積極老齡化視角下,實現文化養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形成良好風尚,弘揚當代人文情懷
從“積極老齡化”視角出發,盡快實現文化養老,讓更多的老年人過上精神富足的晚年生活,首先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其次,調動老年人參與文化養老,如參與老年社團、老年健身、文藝表演、攝影等等文體娛活動,展示老年人的活力;給老年人更多掌握信息技術的空間,如手機上網,網購等,增強老年人與社會的聯系;尊重老年人的個性,弘揚當代人文情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二)促進老年人養老、醫療專業化、增添文娛性
要實現文化養老是在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基礎上達到的,而我們在養老和醫療方面都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所以政府在養老和醫療上要加大財政力度投入,為生活困難的人提供基本的救濟;其次提高現有的養老和醫療水平,培養專業的服務人才,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定期組織老人鍛煉身體,如太極、五禽戲等,妥善飲食避免病從口入。豐富其文娛活動,如組織老年人觀看表演如戲曲、小品等做到寓教于娛。這樣不僅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保持愉悅健康的身心,還能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為老年人創設“老有所為、老有所學和老有所樂”的環境
前已述及,在如東的人口老齡化達到33%的情況下,為維護老年人權益、保障老年人尊嚴創建一個“老有所為,老有所學和老有所樂”的環境,實現文化養老。
1.創設“老有所為”社會環境,首先老年人要正確認識自己,肯定自我價值。老年人通過參加再就業培訓,充實自己,繼續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其次,老年人將自己前期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在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自己的價值,實現文化養老。
2.創建“老有所學”的社會環境。政府要為有就業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老年人再就業的培訓,包括技能培訓和安全知識培訓等。也可以擴建老年大學,降低老年大學收生標準,讓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進行深造,讓老年人的書畫藝術展品扮靚城市。
3.創造“老有所樂”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家庭和社會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也要積極關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勵和動員老年人積極參加老年人群體文化娛樂活動,積極組織老年人參與社團活動,培養其興趣愛好,鼓勵老年人自我展示。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老年人喜好調查,推送其喜愛的文藝演出,做到古今結合,讓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迸發出新的活力,豐富老年人生活,實現老有所樂。
四、結 論
積極的心態面對老齡化,實現文化養老,讓老年人得到社會尊重和照料,同時滿足老年人發展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為他們創造一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的良好環境。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社會照料和社會尊重角度為出發點,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滿足老人的需求,實現文化養老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孫光德,董克用.社會保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孫樹菡,朱麗敏.社會保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楊燕綏.中國的“積極老齡化”之路[J].環球時報評論,2017,11.
[4]李春斌,林福辰.論“積極老齡化”視域下的老年人權利保障[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6,3.
[5]曹娟.“積極老齡化”視角下中國老年社會保障研究[D].南京大學出版,2013,5.
[6]葉蕊.老齡化視域下的“文化養老”以趵突泉社區為例[J].人文天下,2019年12期.
[7]Active Aging and China: Perspectives and Issues,2010年Z2期.
[8]如東政府網址:http://www.zfrd.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