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蘋
【摘 要】本文首先對學術失范的根源進行了因素分析。其次,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科研能力、學術環境及科研制度等多個方面對研究生科研失信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應防范與治理措施,從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學術環境質量。
【關鍵詞】研究生;科研失信;科研道德素質;學術誠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66-01
一、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根源
(一)學術科研能力因素
在學術研究中,研究生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行科學研究設計、方法與技能的掌握既能體現科研人員的學術科研能力,也影響著科研失信行為的產生。[1]也就是說,在科研活動中,由于一些研究生缺乏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不遵守相關制度規范,在完成科學研究的工作中,希望研究成果產出數量多,提高社會知名度,從而造成科研失信行為的產生。
(二)科研道德素質因素
研究生不注重科研道德素質的培養導致科研失信現象的出現。誠信作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然而一直以來,科學研究者在科研過程中不注重科研道德素質,很多國內科研機構只注重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教育質量,忽視培養科研道德素質,把科研道德素質因素看成小節,不注重培養科學的研究態度和科研思想,所以大部分研究生會忽視科研價值出現科研失信現象。
(三)學術環境因素
影響科學研究者行為重要因素之一是學術環境,中國的科學研究從近代開始與西方大部分國家的獨立科學共同體不同,所以,科學研究人員由于缺乏科學精神,從而認不清自己在學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缺乏科學精神就無法內化成學術精神追求,對恪守學術道德規范的研究行為不重視,違背學術誠信和學術道德,把科研活動視為謀生和晉升的工具與手段。[2]
二、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成因
(一)價值觀念的多元化
研究生由于價值觀念多元化,如果缺乏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選擇判斷標準,在選擇價值觀的方向上會存在偏差,沒有基本的價值觀判斷能力,從而會在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選擇上混亂錯位,更有甚者違背學術道德規范,急功近利,存在弄虛作假行為。因此,學術失范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中,表現在學生的身上是他們心浮氣躁,會出現學術不端,不能靜心做科研,會為了能夠盡快達到畢業要求想方設法走捷徑,從而導致畢業論文出現抄襲、東拼西湊、篡改已有的學術成果等現象。
(二)網絡資源、學術期刊資源提供便利
在網絡時代高速發展下,研究生在日常科研中將網絡資源與學術期刊資源相結合并借鑒撰寫自己的論文,每個人都可通過互聯網資源閱讀大量文獻把握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借鑒國外學者的經驗,為自己提供便利。學生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只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幫助,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省時省力地完成畢業論文,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在生活和學習中已經普及,所以借助網絡資源已經成為研究生論文失范的一個重要成因。
(三)學術質量不一
隨著全國各高校擴招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榮也會導致學生素質和學術質量的整體下降,研究生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拒絕學術不端的行為,我們要在借鑒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維能力,在自己的創新和實踐中得出真實、客觀、科學的結論,拒絕編造和捏造事實。抄襲或者拼湊的論文會失去做學術研究的意義,還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論文失范問題從法律層面上說是侵占他人的知識成果,從道德層面上說是學生品行和學術道德不端的表現。
三、研究生學術失范解決對策分析
首先,應培養良好的科研道德素質,提高誠信教育的質量,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要從源頭上杜絕科研失信現象的出現就要加強科學研究誠信教育實施與普及,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學術誠信的觀念,使學生在進行科研活動之前就能夠了解學術誠信的準則規范,也能培養自己良好的學術誠信意識。[3]其次,要大力加強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誠信宣傳教育,了解學術誠信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杜絕科研失信行為的動機與初衷。
第二,明確規范和統一界定科研失信相關概念的使用及其表現形式。目前,不論在政府管理機構還是在研究生領域,都存在許多概念界定不清以及混淆濫用的情況。一方面不利于科研工作者遵守學術誠信行為規范,從而導致自己出現科研失信行為,對于何種行為是科研失信行為不了解以釀成錯誤。另一方面,相關機構在管理實踐中出現混亂。所以明確規范和統一界定科研失信相關概念是進行科研失信治理的基礎。
第三,建立并完善科學研究誠信機制。《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為加強科學研究活動全流程管理,完善的科研誠信管理機制可以將科研誠信檢查及審核貫穿于科研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有效杜絕科研失信行為在不同科研環節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方玉東,方紀坤,張莉莉等.學術不端行為成因研究綜述[J].中國高校科技,2011,32(11):15-17.
[2]姜濤.高校科研不端成因及防范治理研究[J].科教文匯,2017,(5):1-3.
[3]李真真,黃小茹.中國科研誠信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路徑[J].科學與社會,2017,7(3):1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