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懸臂椅是對沒有后腿的一類椅子的統稱。荷蘭建筑師Mart;Stam和包豪斯教員Marcel;Breuer分別對當時新興的鋼管新材料進行探索從而設計出了各自的懸臂椅。由于兩款懸臂椅的設計發布時間相近,外形雷同度高,引發了一場長達六十多年的關于懸臂椅原始設計歸屬權的紛爭。本文將從懸臂椅的誕生開始講述,著重分析兩位設計師作品設計出發點及設計方法的差異,從而得出在設計教育中,應該更多看到過程中不同的設計方法與推理邏輯,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而不應僅僅以結果導向以最終形式為判斷標準。
關鍵詞:懸臂椅;鋼管;椅子設計;殊途同歸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3-0102-02
引言
懸臂椅是對沒有后腿的一類椅子的統稱,德文詞源為Freischwinger,意思是人坐下去以后,坐椅面因沒有后腿支撐,受重力作用而輕微自由搖蕩的意思【1】,英文翻譯為Cantilever;Chair,意指椅子的造型像建筑中的懸臂梁結構,中文翻譯多采用英文直譯過來的懸臂椅,也有部分學者稱其為S形椅。
一、懸臂椅的誕生
19世紀中期,人類社會進入又一輪快速發展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自然科學同工業生產開始緊密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締造了一系列巨大成果。鋼鐵業在這一潮流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工業生產中批量生產的模塊化鋼管板材的出現給設計師們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靈感,使他們得以不斷探索更多、更新的造型及功能可能性。
在這一背景下,設計師們探索和創作了大量的鋼管椅,其中就包括荷蘭建筑師Mart;Stam和包豪斯教員Marcel;Breuer的作品,他們分別以自己對鋼管這個新興材料的理解和探索設計出了各自的懸臂椅。由于兩款懸臂椅的設計發布時間相近,外形雷同度高,引發了一場長達六十多年的關于懸臂椅原始設計歸屬權的紛爭。
下面我們先來看下兩位設計大師的設計過程和他們的作品:
(一)懸臂梁設計啟發下的建筑師作品:1926年,受建筑建造中的立體空間探索和建筑中的懸臂梁概念的啟發,荷蘭建筑師Mart;Stam設計了一把挑梁懸臂結構的椅子——第一把懸臂椅,這把椅子由十根用于輸送煤氣的鋼管組成,每根鋼管間用連接件連接,共用了十個連接件,在裝配過程中,其中一根管子必須鋸穿,所以也可以說是十一根煤氣管組成[2]。這把椅子沒有后腿,以連續的線為椅子的基本基礎概念。1927年斯圖加特工業聯合協會的展覽上,Mart;Stam展示了他的無后腿椅設計[3]。圖1展示了這把懸臂椅的骨架。后來,Mart;Stam增加了一根鋼管,用于加固結構,以解決實際使用中的承重問題,如圖2[2]。
由于管子用厚重的鐵填充物加固,使得椅子并沒有想象中的彈性。Mart;Stam對椅子是否有彈性并不太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椅子的形狀和他的建筑結構之間的關系,這也導致了椅子的高度棱角和立方體形狀。Mart;Stam對建筑的關注也解釋了他對懸臂原理的興趣以及其在家具上潛在的應用探索。為了達到預期的正式效果,他使用了直徑20毫米的細管,把它彎成盡可能大的曲率,曲線半徑為4.5厘米,底部有一個明顯的用螺栓固定的外套筒連接[2,3]。
(二)鋼管材料性能和彎折工藝探索下的工業設計品:Marcel;Breuer
本身是包豪斯的學員,畢業后留任成為包豪斯教員,提倡功能主義和現
代設計,成果累碩,在材料研究方面極有建樹。1925年,Marcel;Breuer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Wassily-Chair”,如圖3【4】,這把椅子的誕生代表了Marcel;Breuer對鋼管彎折工藝及鋼管加工工藝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隨后推出的Stool;B9鋼管凳更是完美展現了Marcel;Breuer對整條鋼管行云流水般的設計處理功底和設計理念,如圖4,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后推出的懸臂椅的設計基礎和工藝基礎[3]。
1928年,一把同樣沒有后腿、同Mart;Stam在1926年設計的懸臂椅外形非常相似的懸臂椅被Marcel;Breuer設計并制作出來,如圖5,得益于一整根鋼管彎曲而成的框架,這把懸臂椅看上去更加流暢自然,人們坐在椅面上能感覺到椅面和靠背輕微的上下彈動,增加了舒適感,最重要的是:這把椅子可以批量化大生產,完全符合當時大工業發展方向和需求。
二、懸臂椅設計歸屬權紛爭
從懸臂椅的誕生歷程可以看到,荷蘭建筑師Mart;Stam和包豪斯教員Marcel;Breuer分別從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實踐探索中設計出了外形相似的沒有后腿的椅子——懸臂椅,他們作品對外公布的時間相近:Mart;Stam在1927年的斯圖加特工業聯合協會展覽上發布了他的沒有彈性的立方體形狀的懸臂椅;Marcel;Breuer在1928年推出了整根鋼管彎曲的具有彈性的懸臂椅[5]。
由于Marcel;Breuer的懸臂椅造型更加流暢簡潔,人機舒適度更高,材料工藝上更適合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因此更受大眾矚目,迅速成為辦公室、銀行和商業中心的寵兒。
商業利潤的介入使得懸臂椅的原始設計歸屬權成為了當時的爭論熱點,兩位設計師Mart;Stam和Marcel;Breuer都認為自己是懸臂椅的開山鼻祖,互不相讓:Mart;Stam發布懸臂椅的時間早于Marcel;Breuer,可謂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無后腿椅形態的發明人;而Marcel;Breuer認為他對彎曲鋼管的研究早在1925就已經開始并累積了很多相關作品,懸臂椅是其探索方向的必然結果,其懸臂椅采用整根鋼管彎曲而成,坐上去還有彈性,這些都與Mart;Stam的懸臂椅產生鮮明的對比差異。
雙方(兩位設計師及擁有他們專利授權的商業公司)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論,爭論的關鍵點是Mart;Stam的椅子應該被視作藝術和手工藝的產物,還是一種技術的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藝術和手工藝的產物才能得到版權保護。Thonet公司(Marcel;Breuer懸臂椅專利授權生產方)認為,這款椅子的形態純粹由技術標準決定,也就是說,這是技術創新,所以任何版權主張無效。另一方面,法院認為Mart;Stam做出了獨立創作,從鋼管椅的一系列變體中可以明顯看出,形式并不由所選材料的特性導向,因此,藝術創作的形式與技術創新并無直接相關性......[2]爭論持續了三年后,德國最高法院在1932年宣判Mart;Stam為立方體形懸臂椅的藝術創作者[6]。
然而,紛爭并未就此停止,反而牽扯出了更多的相關設計師和生產廠家加入版權之爭的官司,就連德文和英文的詞源都似乎各自站了隊(德文詞源Freischwinger,意思就是沒有后腿以及人們坐在椅面上能感覺到椅面和靠背輕微的上下彈動,可見更傾向于Marcel;Breuer;相反的,英文翻譯CantileverChair,指的就是建筑中的挑梁懸臂結構啟發下的椅子,可見更傾向于Mart;Stam)。由于篇幅原因,爭論要點不再一一贅述。
懸臂椅的專利歸屬權一直懸而未決,相關的官司也一次次引發了全球性爭論,學術界也劃分為兩個派別,一方認為Mart;Stam率先設計了懸臂椅的形態,另一方則認為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懸臂椅才可以被賦予專利[2]。直到1990年開始,大家才慢慢開始統一意見:荷蘭建筑師Mart;Stam在1926年設計的沒有后腿的椅子是世界上第一把懸臂椅[2,3]。
盡管按照客觀發布時間,第一把懸臂椅是Mart;Stam設計的,但是Marcel;Breuer對真正意義上的懸臂椅的發展作用有目共睹。因此,對于設計師來說,兩位前輩的成就各有不同,都是值得我們虛心學習的大師。
三、不同的設計方法,相似的外形輸出
單純站在設計角度,我們不難看出兩個設計的不同之處,一個借鑒于大本行建筑語言的懸臂梁形態,一個得益于長期對鋼管彎曲工藝的實踐研究,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Marcel;Breuer與Mart;Stam設計的懸臂椅的最終外形輸出相似度高,但微觀其設計出發點、設計方法和設計過程,是存在很大差異的,歸納總結如下:
(一)型材搭建VS整根鋼管彎曲工藝:將Mart;Stam和Marcel;Breuer的設計放在一起比較,仔細觀察圖6中的兩把懸臂椅,不難發現:Marcel;Breuer的懸臂椅框架運用了一根完整的鋼管一氣呵成的彎曲而成,彎折處弧度更大更優美流暢,而建筑師Mart;Stam的椅子是利用型材一根根搭建的,也即通過型材連接鍵連接鋼管搭建而成,所以能看到明顯的用螺栓固定的外套筒連接,彎折處弧度非常小,更大程度地保留立方體概念形狀。
由此可見,Marcel;Breuer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整根鋼管的彎折可能性及性能探索,對材料性能及工藝的創造性探索也恰恰是工業設計教育中重要一環,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材料運用設計案例。同樣的,Mart;Stam的理念是對空間三維構成的探索,因此他注重的一直是空間概念,也正因為此,才會用最直白和直接的鋼管拼接方式來表達他的創意,這正是建筑表達中最長用到的方法。一個是對材料,一個是對空間,兩者都在自己的領域中進行了大膽嘗試,最終選擇了一樣的輸出物——椅子作為對各自設計理念的表達。
(二)建筑語言跨界VS人機舒適和批量化生產:建筑師Mart;Stam設計的椅子追根溯源是基于建筑空間和結構啟示下的跨界設計,因此從這把椅子上可以折射出很多建筑元素和語言,比如空間三維立體的探索、懸臂梁的運用、縮小比例實現宏觀大尺度的建筑模型制作等等,作者將對建筑本身的構造和設計探索縮小尺度后再寄托并物化為椅子,表達的也是其對建筑空間轉化的思考和探索,而椅子本身是否有彈性并不在作者的考慮范圍內。由此可見,Mart;Stam雖然設計了一把椅子,但其本質依然是在設計建筑,只不過利用尺度的轉變進行了一次空間理念的跨界傳達。
相對的,包豪斯教員Marcel;Breuer的設計則注重在工業化大生產和使用者的舒適度與滿意度上。他的懸臂椅看上去更加流暢自然漂亮,人們坐在椅面上能感覺到椅面和靠背輕微的上下彈動,在這過程中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適感,這一切都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另一方面,這把椅子可以批量化大生產,完全符合當時的大工業發展方向和需求,同時也符合包豪斯時期工業設計先驅設計師的風格,這就意味著,這把椅子是可以廉價而大規模制作和生產、從而服務于廣大消費群體的。一把椅子,同時具有生產優勢和市場優勢,就是工業設計最完美的體現和詮釋。
由此可見,兩位設計師都是在自己的領域創造自己熟悉的設計,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實施步驟和方法,最終卻似乎殊途同歸,創造出了外形雷同的懸臂椅。然而,深究這些設計過程后不難看出,兩款懸臂椅的設計本質上并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如果真有什么問題的話,就是大凡至簡后懸臂椅造型的經典度達到了神壇級別。
總結
Marcel;Breuer與Mart;Stam設計的懸臂椅雖然外型相似,但不管是靈感起源(新材料特性的研究和運用VS建筑元素和語言的跨界運用),還是在具體的材料運用和工藝乃至性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可以說是殊途同歸的典型案例。
外型上,Mart;Stam率先公布他的設計,但是懸臂椅的現代化創新意義和功能上,Marcel;Breuer是創新地用鋼管彎曲工藝制作懸臂椅的先行者。
單純從設計角度來評論,兩者都是很優秀的設計,體現了不同的設計方法的運用,都值得我們在教學和實際設計中借鑒和學習。但是,當設計遇到商業,特別是涉及到專利之爭的時候,就不再僅僅是設計的地界了,涉及到多方利益,這也是為什么學術界一直在爭論誰才是懸臂椅的真正創始設計師的本質和動力。
盡管商業充斥著利益而具有絕對的排他性,但是在我們設計師的設計過程中,特別是對學生的設計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多看到過程中不同的設計方法與推理邏輯,鼓勵各種形式的創新,而不應僅僅以結果導向以最終形式為判斷標準。
基金項目:上海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André;Chahil.Stahlrohrstühleam;Bauhaus(1925-1927):Entwürfevon;Marcel;Breuerund;Ludwig;Miesvander;Rohe,;[M];.;München:GRIN;Verlag.2009.
[2];Mácel,Otakar.;“Avant-Garde;Design;and;the;Law:Litigation;over;the;Cantilever;Chair”;[J];.;Journal;of;Design;History,Vol.;3,No.;2/3,1990.;
[3];Roland;Meinel.;?fest;“sitzen;oder;?frei;“schwingen?;Die;Entwicklung;des;Kragstuhles;als;Anregung;für;den;Unterricht.;[J];KUNST+UTERRICHT;Heft;216,Oktober;1997-S50,51,Umschlag;2und;3.
[4];Axel;Bruchh?user.Stuhlmuseum;Burg;Beverungen;(Hrsg.):Der;Kragstuhl.;[M];.;K?ln:K?nig,1998.
[5]任梅等,懸臂椅的歷史及發展研究,[J]《藝術教育》,2014(6):241-242.
[6];The;chronology;of;the;law-suit;went;as;follows:July-September;1929:Lorenz;sued;Thonet.;1;April;1930:The;sixteenth;division;of;the;Zivilkammer;of;the;Landesgericht;in;Berlin;decided;in;favour;of;Lorenz.;2;May;1930:Thonet;appealed.;22;April;1931:The;tenth;division;of;the;Zivilsenat;of;the;Kammergericht;in;Berlin;rejected;Thonet's;appeal.;Thonet;subsequently;appealed;against;this;judgement;;precisely;when;it;is;not;known.;27;February;1932:A;general;judgement;against;further;appeals;by;Thonet;was;given;;Thonet;promptly;appealed;again.;1;June;1932:Decision;of;the;first;division;of;the;Zivilsenat;of;the;Reichsgericht;(Aktz.:I;75/32);in;favour;of;Lore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