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面對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當前市場有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沖擊之大史無前例,世界正面臨著類似19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沖擊將是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的數倍。
當前全球經濟是否會成為又一場“大蕭條”?在筆者看來,雖然疫情短期內必將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沖擊,甚至造成一段時間的經濟衰退,但由于本次沖擊癥結不在于金融系統,而是疫情,更多的類似于自然災害所引發的沖擊。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所言:“比起大蕭條,當前狀況更像是一場大暴風雪”。
考慮到當前全球經濟與“大蕭條”期間在貨幣制度環境、宏觀政策理念、全球貿易情況、銀行體系健康程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都迥然有別,在筆者看來,“大蕭條”不會重演,關鍵在于如下五大區別。
區別一:貨幣制度不同,“大蕭條”期間的金本位制限制了貨幣政策放松。歷史多次證明,危機來臨時,及時有效的政策應對是防止危機蔓延的核心。“大蕭條”期間,美國實行金本位,政府刺激經濟的手段受到極大限制。當危機發生時,由于金本位的制約,難以實行降息和貨幣寬松政策,1929年美國衰退開始,貨幣政策幾乎沒有任何有力應對。由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流動性不足,美國陷入嚴重通縮,1930-1932年物價水平累計下降30%。直到1933年4月,作為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美國晚于英國兩年宣布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通過降息和貨幣貶值釋放了大量流動性,“大蕭條”才得以緩解。當前政策空間遠高于“大蕭條”時期。美聯儲汲取了2008年金融危機應對時猶豫不決的教訓,應對非常及時,極大地安撫了投資者恐慌的心理,有助于避免流動性危機。
區別二:財政作用不同,“大蕭條”期間刺激政策嚴重滯后。“大蕭條”期間,胡佛政府信奉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認為平衡財政才能降低杠桿率,財政緊縮是降低債務、減小經濟危機的最佳手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刺激,美國經濟在“大蕭條”期間持續惡化。
區別三:貿易環境不同,“大蕭條”期間,全球貿易體系坍塌。“大蕭條”發生于全球經濟擴張的尾聲,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在全球蔓延,貿易戰造成各國經濟陷入更深的衰退。而目前全球貿易格局雖在劇烈變化,中美經貿摩擦也幾經反復,但與“大蕭條”階段全球貿易戰的嚴重程度仍不可比。
區別四:金融監管體系與金融安全網健全性不同。“大蕭條”成為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經濟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持久的沖擊,與美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不力有很大關系。當前美國金融體系的健全性遠超“大蕭條”時期。
區別五: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備性不同。“大蕭條”期間,美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公共失業保險和社會安全法案,救濟窮人的責任主要依靠家庭、私人慈善機構和地方政府,國家幾乎沒有承擔任何危機時刻的救助責任。“大蕭條”來臨,消費銳減、居民大量流離失所、失業率飆升,但社會保障制度的缺位以及政府的不作為,導致救濟資源遠遠跟不上激增的需求。
綜上,筆者認為,更充足的政策空間,更迅速有力的貨幣、財政刺激,更溫和的全球貿易環境,更完備的監管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都為避免疫情向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考慮到前期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即采取有效隔離和擴大檢測等措施,一個季度基本控制住疫情,加之各國目前都在加大科研力量研制疫苗,預期全球范圍內疫情得到控制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經濟衰退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大概率不會持續超過一年,更不會重回“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