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擬態 (Batesian mimicry,以亨利·沃爾特·貝茲命名),一個物種擬態模仿另一個物種,顯得有毒或者是無食用價值。貝氏擬態是一種對捕獵者的欺騙。穆氏擬態 (Müllerian mimicry,以 Fritz Mülle 命名),一個物種以鮮艷的體色等手段警告捕獵者其毒性或不可食用性,但警告的生效還是要等捕獵者得到教訓才開始,例如捕食者從一次失敗的捕獵中很快認識到獵物有毒。穆氏擬態是一種對捕獵者的警告。

紅帶袖蝶有多個亞種,廣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并于其它多個物種形成穆氏擬態對。例如,它的一個亞種 (Heliconius melpomene nanna)與緣線袖蝶Heliconius besckei都分布在南美巴西高原,它們都有毒并且擁有相似的紅黑圖案,但彼此親緣關系較遠,它們為一對穆氏擬態對。

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展現雌性特異的貝氏擬態,其雄性個體均為非擬態型,而不同亞種的雌性個體還具有多種擬態和非擬態類型,圖中所示擬態類型的雌性蝴蝶通過模擬有毒的紅珠鳳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得到保護。

枯葉蛺蝶及其蛹殼。當枯葉蛺蝶合上翅膀時,其外觀看起來就像一片枯葉。但翼的背面是有金屬光澤的亮麗藍色與橘色??萑~蛺蝶葉型擬態的起源和遺傳機制是張蔚團隊目前的研究重點之一。

大藍閃蝶的翅展最大可超過15cm,翅膀隨著光線角度變化呈現紫藍、深藍、淺藍等眾多色調,這種金屬色對閃蝶起到一種保護作用。閃蝶翅膀反面往往灰褐色并分布著一定數量的眼斑,眼斑可能混淆捕食者的關注,將翅膀視作眼睛,幫助其在攻擊下存活;而在飛翔時,其翅膀正面的金屬色在陽光下明亮晃眼,干擾捕食者。

鱗翅目昆蟲翅膀上的鱗片的顏色來源,分為由色素產生的化學色和微觀結構使光波發生干涉、衍射和散射產生的結構色。然而有些種類,翅膀天生缺少鱗片,完全半透明或透明。據科研人員推測,透明翅膀可以使其更易隱藏于環境中,翅尾花色則有助于個體間識別和求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