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長委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和規模得到了極大提升,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面對著各種金融業務創新,業務量巨大等情況,農村信用社在推進內部審計全覆蓋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薄弱環節,而審計信息系統建設為“大數據”審計提供了基礎,使得審計全覆蓋指日可待。
農村信用社審計理念有待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審計范圍不明確。雖然上級有關部門下達了《審計全覆蓋指導意見》,但部分審計人員對“審計全覆蓋”理解不到位,僅僅停留在概念上,未能深入研究。一是對于內部審計對象的范圍界定不明確,仍以信貸業務、不良資產業務、財務收支業務、票據業務、抵債資產、發洗錢等原有審計范圍進行審計,對創新類業務審計覆蓋不全,創新類業務有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中間業務、代理業務等;二是即使實現網點、業務條線全覆蓋,也可能存在某些業務時間不連續,而達不到審計全覆蓋的要求;三是內部審計全覆蓋的周期不明確。(2)審計質量要求。相對于審計“全覆蓋”的要求,審計項目數量增多,審計對象范圍擴大,內部審計人員工作任務出現了大幅提高,為了應對審計項目,可能會出現審計質量不高,出現應查出未查出、審計底稿等檔案不齊全、對審計發現問題后續整改關注不高等情況。
農村信用社在審計長期規劃和年度項目計劃方面,還不能滿足全覆蓋要求,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部分農村信用社中長期審計規劃編制目標不清晰,未能明確審計重點、周期和頻次,對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指導性不強;二是年度審計項目計劃不科學。部分審計項目存在審計內容重復,造成審計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審計對象底數不清,仍按照對原有的審計對象安排審計項目,對創新業務審計不到位;審計重點不突出,對資產風險狀況關注不足;三是審計項目未統籌。對于部分審計項目可進行統籌安排,實現“一審多項”“一審多果”,未合理安排,造成審計資源浪費。
農村信用社內部審計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能有效利用各種信息系統,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因審計對象數字化而造成的無法審計狀況。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審計手段落后。內部審計依然停留在“手工”階段,面對海量數據,傳統的審計方式難以奏效;各種業務信息系統的應用逐步改了原有紙質資料環境,原有的審計手段不再適用;二是信息化建設亟待完善。相對信貸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資金運營管理系統等各種業務信息系統而言,審計管理系統仍未建立。目前主要運用的金融風險實時預警管理系統,該系統主要功能為監測信貸業務、柜面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運行,通過自動篩選異常數據,審計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核實來防范風險,但該系統在檢測數據范圍方面存在數據不全面、準確度較低等缺陷,且不能自動生成審計底稿、問題臺賬、審計報告等資料,智能化程度不夠,難以滿足審計全覆蓋的要求。
相對于審計全覆蓋,農村信用社審計人員存在人數不足、勝任能力不足,臨時抽調人員難考核等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絕大多數的農村信用社能夠按照《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指引》銀監發〔2016〕12 號第十四條“商業銀行應配備充足的內部審計人員,原則上不得少于員工總數的1%”之規定的人數配備審計人員,但對推行審計全覆蓋而言,仍存在人員不足情況;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內部審計隊伍配備不合理,審計人員工作經歷多以柜員、客戶經理為主,難以滿足電子銀行、資金營運以及金融創新業務審計需求。且存在部分人員專業勝任不足,不能高效利用各種信息系統;三是多數情況下,實施現場審計需臨時抽調人員。臨時抽調人員不固定,存在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且難以對其參與審計的審計工作進行考核,可能會造成審計效率低下和質量不高的情況。
審計全覆蓋是為了提升內部審計功能,實現審計增值的重要手段,而審計質效的提升是發揮內部審計功能的關鍵,如果僅僅為了審計“全覆蓋”而審計,那么審計的功能將得不到體現,無法實現內部審計監督、評價、咨詢等功能。
農村信用社必須轉變理念,把審計全覆蓋看成對內部審計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把手”工程,而非僅僅內部審計人員工作,通過重新梳理現有制度,明確審計對象范圍和實現全覆蓋周期時限。
一是摸清審計對象底數,合理確定周期。組織人員確定審計的對象范圍,防止因“固定思維”造成的審計項目遺漏,并根據審計對象底數,合理確定審計全覆蓋的周期;二是加強“統籌”,提高效率。為緩解人少事多的矛盾,有效提高審計效率,積極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等審計項目組織方式,努力做到“一審多項”“一審多果”“一果多用”;三是突出重點,實施專項審計。加大對資產質量、風險狀況的關注,重點實施信貸、表外不良資產、資金運營業務、抵制資產、財務收支等專項審計,確保重點業務、高風險業務審計效果。
加快和完善審計管理系統建設。充分運用科技力量,提高審計效率。一是通過對各個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實現整合,方便數據收集;二是通過全數據監測功能,提供異常數據庫,為審計人員實施“精準”審計提供數據;三是通過提供智能化審計立項、審計底稿、問題臺賬、審計報告、后續審計等服務,大大減輕了審計人員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
為提高內部監督、評價等工作效率,審計部門應加強與其他部門合作。一是內部審計職能與合規部門、紀檢部門職能存在一致性,在審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兩個部門已經獲取的信息,提高效率;二是加強與綜合辦公室、授信審批部、財務部等信息共享,通過查閱有關會議紀要等資料為審計提供信息;三是通過與監管部門的監審聯動,為內部審計提供方向、重點。
通過對審計項目考核來提高審計質量,把審計質量作為推行審計全覆蓋的前提,決不能用降低審計質效來換取內部審計全覆蓋。強化審計結果運用,作為審計對象獎罰、晉升依據,為堵塞內控制度漏洞提供建議,使審計真正發揮作用。
(1)培養“綜合性”審計人才。審計全覆蓋對內審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式下,內部審計的定位對審計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審計、計算機專業知識,還要能從整體的角度來審視問題,從專業角度揭示問題的成因,從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議,改善內控薄弱環節。通過審計培訓、經驗交流會和鼓勵參加審計職稱考試,擴大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增強業務技能,實現從某一業務審計向“綜合型”審計轉變。
(2)組建業務條線全覆蓋的審計隊伍。根據各項業務審計需求,從不同條線選拔優秀年輕員工組建覆蓋各業務條線的審計隊伍,為審計全覆蓋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
(3)加強對審計人員各種業務培訓。審計作為一個“綜合性”人才,必須參加各業務條線培訓,并認清各項業務存在的風險點,對風險點的發生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督促審計人員多思考、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