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連新

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素質高低,不在于你對上人如何好,而在于你對下人怎么樣。”古語也說得好:“善下斯為大,能虛自有容。”意思是說為官要善待百姓,心牽民生,屈己尊人,海納百川,方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善下”是一種美德,一種胸懷。它來源于知識、修養及綜合素質,體現出人的學識、品味、道德,是一個領導者人品、官德及黨性的外在表現。對于個人來說,“善下”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開國元帥羅榮桓居高不自恃、不自傲,交了許多普通朋友。曾有詩句這樣贊美羅帥:“老帥門前客不斷,單車倒比臥車多。”對于集體而言,“善下”是一種凝聚力和戰斗力。彭大將軍在長期的帶兵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個重要的心得:你越是對下以慈,部屬對你越敬;你越是放下架子,部屬對你越親。抗美援朝時,他經常深入最前線,了解官兵的需求,甚至多次將手伸進戰士衣服內,檢查冷暖。對于祖國人民送到前線的各種慰問品,他總是反復交代,不準機關截留,全部送到前線官兵手中。極大地調動了部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正因為彭總如此體恤下級、尊重部屬、善待官兵,所以官兵們個個英勇善戰,這也是抗美援朝取得偉大勝利的原因之一吧。
“善下”是一種政治智慧,一種領導職責,一種為人為官的精神境界,一種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善下”就其內涵來講,可以理解為放下架子。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曾有明確的告誡。他在《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樣子”》一文的開篇這樣寫道:“群眾看一名干部是否稱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樣子’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官架子’。現在確實有少數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樣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看來,黨員干部不要有高高在上的為官姿態,把自己看得低一點,保持普通人的本色,這樣才能與下屬和群眾拉近距離,形成感情共融和思想共鳴。然而,至今有些人好像還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高,有的說話打“官腔”,有的做事擺“官譜”,有的“官升脾氣長”,對人簡單粗暴,動輒訓人罵人。其結果,只會造成上下關系隔膜,甚至把“魚水關系”變成“貓鼠關系”,影響團結乃至工作。其實,為官者在群眾面前表現得怎么樣,群眾心里有一桿秤:不管你能力有多強,本事有多大,職務有多高,你對群眾的“善下”,是群眾給你打分的主要選項之一。
“善下”是衡量為官者心里有沒有群眾的一個標準,也是為領導干部“精準扶貧”提供決策的一個依據。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如何做到“精準扶貧”,是擺在廣大領導干部眼前的考題。而“善下”,就意味著領導干部要做到俯首通下情,眼要向下察民情,耳要傾情聽下言。扶貧的對象是百姓,缺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難…百姓自己最清楚;可以說,他們對扶貧工作的好壞最有評判權。《史記》有言:“言能聽,道乃進”。意思是說要能夠聽得進去各方的意見,治國之道才能不斷完善。傾聽源自群眾心聲的言語,是增進治國之道的保障。黨員干部要有“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的衷情,以真正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態度,深入田間地頭,從群眾的訴求中,找出問題和矛盾的癥結,找到破解困難和問題的辦法,開出解困之方。只有做到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率先垂范,務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才能形成“下難一線解決,辦法一線研究,措施一線落實,領導一線指揮”的解難格局;才能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群眾熱盼的難題。唯其如此,才能做到“精準扶貧”。
“善下”可以理解為做人低調的一種處世態度,做人的品格。中外先哲們都曾用詩一般的語言“謙謙君了,卑以自牧也”、“溫溫恭人,維德之基”......來贊美那些為人處世低調之人。低頭謙恭,是一個人成長的“加速器”:“若升高必自下,若除趨必自邇”;是不斷前進的“穩定閥”:“人能虛己以游世,其誰能害之”;是獲得知識、贏得信任的“指示燈”:“君看桃與李,成蹊亦無言”;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路”:“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外國一位哲人也曾這樣說:“當我們走紅運,事事如愿以償時,切不可忘乎所以,盛氣凌人。因為成功時趾高氣揚與遭厄運時悲觀喪氣,都是一種淺溥和脆弱的表現。而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情、恒定的態度和同樣的面孔,則是一件好事。”看來,古今中外都是崇尚低調做人、謙虛處世的。我們當以此為鏡子、尺子和警示牌,時時對照檢查、督促和激勵自己。這樣,贏得的不僅是信任、信賴,而且可以使自己減少偏差,克服自滿,在人生道路上不斷進取,贏得未來。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善待他人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而那些對人簡單粗暴、動輒訓人罵人、自以為是的人,不僅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其實,與人為善,是每個人的行為操守;從善如流,是領導干部杜絕剛愎自用的有效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