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柯伊 ,彭仲雄 ,姚宏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很多富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民居被流傳下來,這些居住形態或被保留,或經改造,彰顯著中國傳統民居文化。比較有名的有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其實在武漢的漢口也有類似的傳統民居形態——里份。這些傳統的建筑群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它們往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如果說建筑是城市的文化語言,那么里份民居就是武漢方言的呈現。它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形成了鄰里和諧的人居環境,展現著里份民居特有的風韻。里份民居的建筑布局中通常也會運用到天井,與我國傳統的民居建筑布局相似,例如皖南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樓。里份文化內涵在其建筑中的反映,也在其布局中傳遞,映射出一種文化理念和信仰。
從漢代的里坊制開始,到宋朝全盛的街巷制,城市街巷由封閉式形態轉變為開放式形態,但“里”一直都存在城市的布局中。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每個城市的居住布局形態都有著其各自的特點,表現著當時的文化特征。到如今,我國仍有許多城市還保留著過去的居住片區,這些片區都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上海的“里弄、弄堂”,北京的“胡同”,而漢口則將其稱為“里份”、“里分”或者“里巷”?!胺荨痹谖錆h的方言中是小范圍的居住區域,而里份建筑中的道路稱為“巷子”[1]。
當人們談論漢口江漢關的優秀近代建筑時,常說這些優秀的近代建筑正是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但是他們常常忽略了最具漢口地方特色的里份民居文化。簡而言之,只有加上里份民居才能真正地體現漢口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這個城市才真正具備“文化血性”。
漢口的里份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可以分為5個時期:
①傳承時期:古代“里”的產生(唐代-1860年)
在武漢,最早的“里”在唐代產生,當時的“里”主要集中于城市的中心,布局采用中國傳統民居合院式的布局形式。
②再生時期:近代里份的產生(1861-1910年)
因《天津條約》的簽訂,武漢的漢口被設定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帝國列強相繼在這里建立了租界。因此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近代里份的產生,一是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西方的大量建構技術也隨之傳入漢口,這為近代里份的產生提供了技術上的幫助;二是漢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后,商品貿易得到發展,房地產行業隨之產生,這為近代里份的產生提供了產生的條件。
③興盛時期:近代里份的興盛(1911-1937年)
在這個時期里,漢口的近代里份得到全盛的發展。由于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引入,漢口租界區大規模建造了一批優秀的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和混合結構的里份建筑。永貴里、輔唐里和坤厚里就是這個時期的優秀代表建筑。在1930年以后,漢口政府制定了嚴格的建筑法律法規,里份建筑形成進入規范化時期,江漢村、洞庭湖和同興里等均是這一時期的。在這個時期,門樓得到良好的發展,有中式石庫門、土庫門和歐式小洋樓等,其裝飾也甚為華美。
④衰敗時期:近代里份的衰退(1938-1949年)
在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到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商品貿易受到極大的影響,漢口的里份不但沒有新建的,反而被戰后摧毀了很多。
⑤動蕩時期:現代里份的改造(1950-至今)
從建國后至今,漢口里份的發展一直處于不穩定階段,有消極地保護,也有積極地維護,但仍沒有引起政府及民眾的足夠重視。從1949年至2001年,武漢的里份就消失了近60余條,連武漢最大的“華中里”里份也未保留下來。
歷史的推進,社會結構的轉變,對漢口的里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依據時間推移可分為低層聯排式里份、新式里份、別墅式里份三個階段。
19世紀末,國外在這一時期由于建筑生產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很多的住宅類型,而典型的代表——聯排住宅[2]。在土地有限的前提下,聯排住宅能滿足多戶共同居住,這類住宅被謀取暴利的開放商所喜愛,其空間通常以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中間是個非常小的天井,構造簡單,空間狹窄且封閉[3]。這類里份建筑通常密度很高,綠化面積少,居住環境十分惡劣。
20世紀20年代前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下,社會中產階級增多,很多有錢的軍閥、商賈對住宅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式里份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產生。新式里份采用了現代的住宅單元平面,房間的布置以主次之分擴大了主要使用面積,同時擴寬了巷道,整個居住環境更為舒適。20世紀30年代后,局部三層的里份建筑出現,空間組合由內向封閉轉為對外開放,院墻也在這時期被取消。這一時期的里份建筑獨立性更強,建造的靈活性大,因此被稱為“別墅式里份”。
其實,漢口里份建筑發展的方式和上海的里弄具有相似性。在發展的最初,為了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傳統的庭院被壓縮成天井形態。這種建筑的建造周期短,構造簡單且能滿足基本日常生活需要,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首選。其建筑形式一字排開,層數一般不超過三層,留有狹窄的過道作為必要的聯系通道。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引發了里份的二次“蛻變”。所以,人們相信這種最初的低層聯排式里份是歷史特定時期城市住宅商品化的必然產物。因此,了解里份的演變過程,能更好地理解里份的外部空間形態特征。
里份中的道路在武漢的方言中通常被稱為巷子,巷子可以分為主巷、次巷和支巷。根據與城市道路的連接方式,又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圖1)。
①主巷型:只有一條主巷與城市道路相連接,左右有對稱的支巷,而主巷的一側或兩側為建筑。
②主次巷型:有一條主巷與城市道路相連接,內有支巷和次巷,支巷側在一邊,建筑分布在兩側。
③綜合型:具有主巷型和主次巷型的特點,而且有至少一個的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相連接,支巷左右相錯布置。
④網格型:主巷、次巷和支巷整體布局呈棋盤式,且與城市道路相交,但有些巷子曲折變化。
天井民居有著較長的歷史,在全國范圍內分布也較為廣泛,其平面布局方式非常多樣化。天井作為天井民居平面布局中的核心點,其布置影響著空間的組合方式,決定了空間的整體關系[4]。從這一點出發,可將里份中的天井民居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圖2)。
①“一明兩暗”型
“一明兩暗”意為三開間房屋,從中間開始,依次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
②三合天井型
三合天井型即為主屋三間,兩邊各一間廂房為輔助用房。這種類型向橫向發展至五開間、九開間或者十一開間,向縱向延伸以增加兩廂房間數量[5]。
③四合院天井型
四合院天井型即為天井空間的四個方向上都為敞廳,四個敞廳和天井空間呈十字型格局。這種類型一類呈九宮格局,另一類是由四個“一明兩暗”型相向組合而成。
和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相比較,武漢的里份有著更多的平面布局形式,有一間式、兩間式、三間式等。在聯排式里份階段,為了土地最大化利用,傳統的民居院落空間被狹小的天井空間所替代,從而保證住宅的通風和采光。在新式里份后期,天井的布置也被用為隔開主要房間和輔助房間,起到過渡空間的作用,可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

圖1 里份中巷子分類

圖2 天井空間的基本原型

圖3 中式土石庫門

圖4 歐式小洋樓的門樓

圖5 中西合璧的門樓
“牌樓”是里份入口的標志構筑物,它是里份內外秩序的“邊界”。經過“牌樓”進入里份的主巷,就意味著進入里份的“內部”。同時,它也是識別街面地段的標識物,承載著里份的文化記憶。各個“牌樓”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其附近的空間展現著不同的活動場景。
根據牌樓的建造形式,可將里份的牌樓形式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①中式土石庫門
這類的牌樓在材料上,基本用夯土和石材,門洞一般呈方形或圓拱形。其門頭的裝飾常常采用傳統的圖案樣式,既能接近中國園林的裝飾風格,也不失去高貴的氣質(圖3)。
②歐式小洋樓的門樓
歐式小洋樓的門樓旁有對稱的柱子,柱子的上部是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柱頭,中間是門楣。門楣一般為三角形,中間具有帕提農神廟的浮雕和造型,也有的用的是拱券,上部為矩形的門楣,底部是方形柱基(圖4)。
③中西合璧的門樓
中西合璧的門樓一般用紅磚材料,門樓的墻采用類似于馬頭墻的樣式。門洞采用歐式的拱券型,也有的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圓拱洞型(圖5)。
武漢漢口里份的外部空間形態特征可以總結為“外部與商業結合,總體布局韻律協調,街道綠化相依”,其內部空間“圍合安靜,平面樣式多樣,環境舒適宜人”,內外空間的組合共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派”民居。在里份的主巷里,可以感受到飽含情感的公共空間,鄰里之間在這里相互交流,無處不體現著里份特有的生活氣息。如今,走在里份里,就像旅行在漢口的民國歷史中。通過行走,人們可以感悟到過去的建筑師對里份的思考與解讀。在這些石磚的痕跡中,歷史在這里流淌,在這里訴說著里份的一點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