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支貴 ,吳兆煒 (中鐵四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目前,高速鐵路小型預制構件施工常見的有兩種模式。①原始粗放的加工模式。該模式沿線多點布置,采用塑料模具或組合式鋼模具就地澆筑,場地分散、標準化程度低,前期投入少但勞動強度大,質量差,且各自運輸,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產生大量廢物垃圾,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隨著人工成本增加及行業要求,已無法滿足需求。②集中加工模式。該模式集中加工線路所需構件,但投入高,占地大,部分采用了一些工裝,少量工序降低勞動強度,但總體上勞動強度沒有明顯降低,質量參差不齊,受人為因素影響大。隨著鐵路施工技術的不斷提升,高速鐵路小型預制構件的施工迫切需要技術革新。

圖1 干法線示意圖
“干法”生產技術是一種先對構件進行養護,再脫模的自動化生產技術。構件“干法”生產線(以下簡稱“干法線”)布置如圖1所示,生產流程如下。
整個生產線可分為布料線、脫模線、養護窯、子母車等部分。干法線中間為布料線,兩側為脫模線,將清理完畢并放入鋼筋的模板運送至布料線;模板在布料口下布料、振搗,完成后,送至碼垛區,兩個一組碼垛;子母運輸車將碼垛好的模板轉運至右邊的養護窯中,待達到強度后,再轉運至脫模線;在脫模臺上將成品放在托盤上碼垛,碼垛完成后,由AGV叉車轉運至成品堆放區,對模板進行清理,放入鋼筋,開始下一循環。其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所有預制件所需模板均采用定型鋼模板或組合鋼模,模板委托專業模板廠家設計,需滿足預制構件的結構尺寸、剛度、耐久性的設計標準要求,滿足脫模效率、成型樣式、澆筑振搗、循環周轉、生產線上安裝拆卸等自動化施工要求,通過審核后加工制作。模板進場后先對模板進行清理,檢查尺量有無變形情況,除銹打磨光潔,刷脫模劑拼裝成型待用。澆筑前一小時左右用噴槍均勻噴涂脫模劑?;炷翉姸壬仙?0%即可進行拆模,拆模過程中應小心,確保不出現啃邊、掉角及磕碰現象,先期工藝性試驗階段對脫模的相關參數進行記錄,為快速脫模技術提供指導。脫模后清理模板,進入下一循環使用。

圖2 干法生產工藝流程圖
如圖3所示,以遮板模板為例,模具為鋼模,面板主材為Q235鋼板,支撐結構為鋼板,整個模板以模板支架、底模板、四塊側模板組成,除側模板之間通過鎖扣實現鎖緊外,整個結構以螺栓連接,便于實現快速裝拆。當放入鋼筋后,四塊側模板關閉,相互之間通過鎖扣鎖緊,如圖4所示。當脫模時,松開鎖扣,打開模板即可。

圖3 路基電纜槽構件模板(左側打開,右側關閉)
混凝土由拌合站拌制,由布料車運至布料平臺上方,自動布料澆筑。澆筑過程在振動平臺上進行,振動時間為1~2m in,直至混凝土中的氣泡完全散盡,混凝土表面平整后,關閉振動臺,準備轉運至養護區。
一般,振搗時是將模板水平放置在振動臺上,如圖5右側所示,經過這種振搗后的有些預制構件(如遮板)往往由于邊角上的氣泡無法完全排出,從而導致邊角處混凝土質量差。干法線在一次振搗后,進入養護區前,設置了二次傾斜振搗,如圖5左側所示,這樣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提高了邊角混凝土質量。
預制構件在澆筑完成后,進入碼垛臺,兩個一組,有子母運輸車轉運至養護窯內,對養護窯進行溫濕度和時間設定,待養護結束后,子母車自動將其轉運至脫模線進行脫模,如圖6所示。考慮采用低溫集中蒸汽養護的形式,其具有以下優點:①可大批量生產,進出倉與生產線節拍同步;②節省能源,窯內溫度保持為恒溫,熱能利用率高;③碼垛機采用自動控制,進出倉方便;④熱量損失小,只是開門時間產生熱損。
全年共落實中央水利建設投資1408億元,同口徑相比,較2012年增加140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717億元,財政專項資金669億元,中央水利建設基金22億元。投資安排上,中西部地區投資比重84%,民生水利投資比重72%。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重點水利項目41項,總投資1145億元。

圖6 養護窯(左)、子母運輸車(中)、碼垛臺(右)
事先對場地進行規劃布置,脫模后,構件通過AGV運輸車(如圖7所示)轉運,AGV運輸車根據預先設定好的路線將構件運送至倉庫指定位置;當出廠時,通過AGV轉運車將構件從倉儲點轉運至出廠位置,由吊機吊裝至出廠車輛上。期間,通過AGV養護小車(如圖7所示)對倉儲區構件進行定時養護,保證成品質量。當AGV車電量不足時,會自動至充電樁進行充電。

圖7 AGV轉運小車(左)與養護小車(右)
“濕法”生產技術是一種先對構件脫模,再進行養護的自動化生產技術。構件“濕法”生產線(以下簡稱“濕法線”)布置如圖8所示,生產流程如下。

圖8 濕法線示意圖
整個生產線可分為布料線、脫模線、養護窯、碼垛區等區域。首先,清理模板,放入鋼筋,待用;運料小車將混凝土從拌合站運送至布料機;布料機在模板上布料,完成后,由小車送至托盤旁,龍門吊將托盤蓋在模板上,待達到強度后將其整體吊裝至脫模臺上;脫模時,將模板吊裝至運輸軌道上,通過輥道回到布料位置,模板開始下一循環;成品隨托盤吊裝至養護窯內,待強度達到要求后,調出養護區,由小車運送至碼垛區。由抓手將成品自動碼垛,AGV運輸車將碼垛好的成品運送至成品堆放區,將托盤吊裝至上部運輸輥道,回到脫模線,托盤開始下一循環。其工藝流程如圖9所示。
由于濕法線與干法線在許多地方應用了相似的技術,故下文只對濕法線特有的技術進行敘述。
濕法線的模板技術要求和干法線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圖9 濕法生產工藝流程圖

兩種生產線日產能分析表

圖10 欄片模板(左)與托盤(右)

圖11 濕法線養護區
如圖10所示,以欄片模板為例,模板上有凹槽,將鋼筋放入后布料至與模板頂面平齊為止,之后將托盤蓋在上面。靜置,將其整體翻轉,使托盤在下,模板在上,進行脫模。
預制構件在脫模后,隨托盤吊裝至養護區,在養護窯內疊放,對養護窯進行溫濕度和時間設定,待養護結束后,將其吊裝出養護區,準備碼垛,如圖11所示。
該技術在連徐鐵路中得到應用,經測算比對,發現與傳統生產技術相比,自動化生產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分述如下。
①生產效率。經測算,在原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上述自動化生產線(干法線和濕法線各一套)與傳統集中式生產線日產能分析對比如上表。
通過表中數據可知,自動化生產線日產能明顯高于傳統生產線,應用自動化生產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圖12 “干法”線與“濕法”線在連徐鐵路預制構件廠的應用
②成品質量。應用傳統生產技術的成品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大,表面收光不平、振搗不密實、顏色不均勻等問題時常發生,且質量參差不齊。自動化生產技術中,由于大量應用工裝,全過程無需人工干預,成品質量一致;自動布料均勻、振搗密實、養護有保證,成品質量高。
③成本控制。由于用地和工裝等投入,傳統集中式加工和自動化加工前期投入都很大,兩者相差不大。但傳統集中生產線上還需要大量人力,勞動強度大,人力資源成本高;自動化生產線上,除鋼筋、模板和成品管理需要少量人員外,其他地方實現無人化生產,人員勞動強度有了明顯降低,有效節約了人力資源成本。經測算,應用自動化生產線的小型預制構件場管理人員需8人,協作隊伍勞動力需35人;而應用傳統生產線的小型預制構件場管理人員需12人,協作隊伍勞動力需80人左右。由此可見,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生產成本的控制。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建設不斷推進,標準不斷提高,推行小型預制構件自動化施工技術已成為一種趨勢。與傳統施工技術相比,自動化施工技術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生產成品質量有保證,有利于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干法線適用于大而厚的預制構件,如遮板、路基電纜槽等,濕法線適用于小而薄的預制構件,如蓋板、欄片等。隨著該技術在施工中的不斷應用與完善,我國高速鐵路建設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