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飛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高層建筑已經成為當前主流趨勢,高大模板也成為了工程中重要的應用形式。受支撐模板設計缺陷或是拆除工藝方法不當等因素,易引發結構開裂等問題,嚴重時還會出現模板坍塌事故,給財產與安全帶來威脅。基于此,有必要圍繞模板施工技術展開探討,具有現實意義。
暢達國際廣場(非遺博覽產業園項目)是順應城市發展而興建的大規模項目,7#、21#、22#項目均使用到高大模板施工技術,實際支撐高度具體為7#樓4層 15.4m,21#、22#樓均為 4層14.75m,具體數據見表1、表2。工程中使用到的高大模板支撐基礎均設置在最底層,通過沖擊夯打的方式以達到對碎石層夯實的效果,同時對C15混凝土做進一步處理,增強基底硬化程度,實際厚度達100mm。
本項目中高大模板高度較大,可達到23.25m,各類支撐梁均為異形構造,意味著梁間橫縱向間距存在差異,同時含有大量節點,若采用常規支撐立桿不具可行性。總體上,本支撐系統對技術要求更高,同時要具備更強穩定性與承載水平。
①立桿接頭均采取對接方式,在對相鄰立柱處理時,基于對接接頭豎向錯開間距提出特定要求,必須達到500mm及其以上,同時以步距為基準,要求接頭中點與主節點間距在該值的1/3以內。兩側立桿連接方式較為特殊,需采用雙扣件形式,以保障抗滑移能力。

7#樓屋面高大模板層支模區域梁截面統計分類表 表1

21#、22#樓1層高大模板層支模區域梁截面統計分類表 表2
②水平拉桿要滿足如下要求,精確定位與地面200mm高差的立柱,遵循“縱下橫上”的原則設置掃地桿。支撐系統設置有可調支托,存在于底部的立柱頂端必須順著縱橫向增設拉桿裝置。以方案中水平拉桿步距為基準,進一步得到掃地桿與水平桿間距,步距要講求平均分配的原則,要求任何一處步距都要增設水平拉桿裝置[1]。為保障架空高支撐安全性,有必要在最頂兩步中間區域增設一個水平拉桿,具體結構如右圖所示。
對水平拉桿長度提出要求,必須達到4跨及以上,為扣件連接;注重相鄰水平桿接頭工藝,不可出現在跨度內;如果采用搭接的方式,需滿足搭接長度達1m的要求,均勻設置3個旋轉扣件以提升穩固性。

水平拉桿示意圖
考慮到滿堂支架整體穩定性要求,有必要在立柱周圈、外側框柱增設固結點,通過鋼管與柱抱箍相連結的方式達到提升穩固性的效果,并與混凝土墻達到頂緊狀態。
①梁底模鋪設。精準拉線并調節支架立柱,使其達到指定標高要求,做好上述工作后安裝梁底模板。將梁底模吊裝到指定位置,借助梁線以達到精準定位效果。若梁跨度達到4m及以上,有必要滿足起拱2/1000的要求。遵循先主梁后次梁的起拱順序,完成此項操作后,交由質檢員做進一步檢驗,保證梁底模板軸線與標高的準確性,符合要求后綁扎梁鋼筋。
②梁側模安裝。為保障梁側模安裝質量,在操作之前要將梁鋼筋交由質檢員做進一步檢驗,還需得到監理部門的許可,這是展開梁側模安裝的必經環節。綜合考慮到梁斷面尺寸以及安裝工期的要求,需要在梁內增設規格Φ25mm鋼筋內襯,要求間距達到@400mm。后續拆模過程中易引發底層鋼筋外露現象,因此要將混凝土墊塊作為鋼筋保護層,但必須和對拉螺栓錯開。將梁側模吊裝到指定區域,分析實際情況并確定合適的對拉螺栓孔,完成上述工作后,隨即使用鋼管做進一步校正,以保障對拉螺桿位置精確性以及穩固性。
模板鋼管底部有必要增設木墊板與鋼底座,同時還要依據設計要求合理安裝縱橫向掃地桿,兩個方向間距均為0.9m,布距≤1.2m,所有立桿接頭都需錯開。考慮建筑層高>8m,這已經超出既有規定,有必要在縱向與水平方向設置兩個剪刀撐結構。設置立桿時沿著梁縱向展開,遵循間距≤1.2m的原則。同時為了滿足排架搭設穩定性要求,可以在排架中增設立桿并使兩大結構構成穩固整體,高度以比梁底模板低0.3m為宜。為給梁底模板安裝創設穩定環境,有必要增設一個可調頂托,將該結構頂緊底模后,可以實現大梁加固效果,同時梁底板中間區域要適當起拱,幅度以1‰~3‰為宜[2]。關于大截面梁側板,若實際加固高度達到0.7m,為滿足穩固性要求可采取斜撐方式。柱、墻模板要具有足夠穩固性,以M 14螺栓為宜,嚴格設置好下部第一道螺栓,其與地面間距控制在200mm以內,以免出現構件根部漲模現象;同時螺栓間距在不同區域存在差別,底部必須在400mm以內,頂部允許適當擴大間距,柱箍中心需要安裝一個穿心螺栓,同時還要在模板兩端增設對拉螺栓。
平臺模板選用的是鋼管腳手架形式(具備可調頭功能),遵循特定流程展開支模作業。先形成滿堂腳手架,隨即調節可調頭標高,保證二者處于相同水平面。將龍骨安裝在調頭上,并在垂直方向上設置次龍骨,前者為48mm×3.5mm鋼管,后者則為50mm×80mm木方,在次龍骨上方放置適量多層板,利用釘子穩固于次龍骨結構上,同時在多層板拼縫之間增設方木,考慮到后續施工中易出現漏漿問題,需增設海綿條。澆筑墻柱后,若平臺模板與之處于相接觸狀態時,有必要在竹膠板與墻柱相連接的區域增設適量海綿條,加之次龍骨的輔助以達到頂緊效果,全面避免漏漿問題。在支設模板時,最大程度上減少多層板切割量,若因實際需求需采取切割操作時,要刷涂油漆封邊,以便滿足后續使用要求,且不允許出現四周側邊釘釘子現象,否則會大幅延長周轉時間。
①創建與現場混凝土環境的養護條件,分析試塊強度,在此基礎上可確定合適的拆模時間,但需得到技術人員的許可。②注重模板與支架拆除作業,必須遵循特定規范展開,在拆除側模過程中,必須滿足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要求(具體值要根據試件強度確定),在拆模過程中不允許出現棱角損壞等問題[3]。③相較于安裝模板工藝流程,拆除時各工序與之相反,遵循的是“先支后拆”的原則,在拆除之前要調節位于頂部的支撐頭,緩慢向下移動并使得模板與樓板有效分離。值得注意的是,養護支撐不可拆除,除此之外的模板都要拆除且下落在滿堂支架上。④將拆除后的模板吊裝到指定區域,做好清理工作。支模之前必須刷涂脫模劑,如出現木板損壞現象,需第一時間修理。⑤完成拆模及清理后,刷涂隔離劑,以起到隔絕灰漿的效果。
綜上所述,高大模板已經成為當前建筑領域的一大重要技術,但對工藝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操作中要遵循特定規范展開,保障原材料質量,提升工程人員操作水平,創設安全施工環境,全面推動建筑工程的發展。